□李明康
(湖北大學 湖北 宜昌 430000)
當今時代,耕地不再是農民唯一的經濟來源,但耕地依舊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農業以及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人口眾多,僅用全球7%的耕地承載了全球1/5的人口,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耕地資源十分珍貴。
耕地撂荒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歐洲,具體出現在西歐山區以及東歐貧瘠和難以開發的地區。20世紀中后期,我國開始出現耕地撂荒現象。盡管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減少耕地撂荒,努力提高耕地質量和利用效率,但耕地撂荒現象沒有得到改善。耕地撂荒涉及范圍廣、治理周期長、實際解決難度大,遏制這一現象迫在眉睫。
農村耕地撂荒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僅影響糧食生產和當地發展,還會對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產生影響。
耕地撂荒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耕地地力下降,難以種植農作物,土壤硬化,土地營養流失,土壤性質發生變化,地力下降,良田變為不可耕種的土地,土壤恢復困難。一片耕地荒廢后,為了維持生活,部分農戶選擇毀林開荒,種植方式依舊粗放,形成惡性循環,對生態健康產生威脅[1]。
我國人口數量大,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但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人地矛盾日益加劇。
研究顯示,耕地撂荒目前不會引起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但耕地撂荒導致的耕地減少會造成農業生產疲軟,成為威脅我國糧食安全的一大隱患。因此,要重視耕地撂荒問題,防患于未然。
農村年輕勞動力到城市生活工作,導致耕地荒廢,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而農村卻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老無所養、幼無所依,老弱病殘無人照看,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問題愈發嚴重。
耕地撂荒會直接導致當地農作物產量減少,當地糧食甚至不能自給自足。沒有多余的農作物,農民收入減少,無力開展更多的生產活動。同時,農村青壯年進入城市導致農村缺乏勞動力,而缺少改善生產條件的知識技術,制約了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2]。
耕地是農業生產最根本的物質基礎,也是第二、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耕地一旦被破壞,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進行恢復。耕地撂荒給耕地帶來的破壞極其嚴重,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當重視耕地撂荒問題。
耕地問題事關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和農民切身利益,但是近年來我國農村耕地撂荒現象日趨嚴重。只有明確耕地撂荒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遏制耕地撂荒的趨勢。出現耕地撂荒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第二、三產業不斷發展,城鄉經濟差距拉大。農業發展基礎設施不完善,種植成本高、收益低,大量農民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足,無法滿足耕種需求,導致耕地荒廢。
2.1.1 農業生產的收益低、成本高,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
我國的土地資源一般分為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耕地撂荒現象更多出現在集體土地中。受農村現存土地制度的影響,耕地呈現出分散化特點,農戶手中只有小塊耕地,不能進行機械化作業。為了使作物健康生長,農民花費了大量時間成本,而且肥料、種子、殺蟲劑等增加了生產成本。但是普通蔬菜在市場上的價格并不高,農民的收益較少,出現災害時,還有可能導致虧損。這就使很多農民放棄耕種,從事第二、三產業,導致耕地撂荒[3]。
第二、三產業高速發展,在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創造了一批收入高、工作環境良好的工作崗位。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和追求更好的生活,一大批年輕農村勞動力進入大城市尋找更好的工作,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加劇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老人需要照顧孩子,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耕種,且外出青年務工賺取的生活費能滿足老人和孩子的生活,隨著時間推移,耕地逐漸被撂荒[4]。
2.1.2 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耕種積極性
氣候、地形等因素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對于降低農民在耕作中面臨的自然風險和經濟風險,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例如發達的水利灌溉設施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發達的病蟲害預測和防治系統能有效減少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發達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農民進入市場的風險。
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旱不能澆、澇不能排,無法發揮抵御洪澇等自然災害的作用。二是農業配套設施不完善。交通網絡不發達,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甚至還未通車,通信設施落后,滿足不了農民的市場信息需求。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無法滿足農業耕種的需求,部分地區頻繁發生較大范圍的旱澇災害,大大增加了農業種植的風險。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耕地地力不斷下降,靠耕種獲取經濟收入難以為繼,導致部分農民失去耕種積極性,不愿意種地[5]。
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和農村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優惠政策不斷向城市傾斜。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機構、先進的醫療條件,吸引了農村勞動力。農村土地制度、土地流轉制度以及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拉力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難以留住農村勞動力。
2.3.1 產權不清
當前,農村被承包耕地的所有權一般屬于村委會、村民小組或者鄉鎮集體。界限不清、耕地所有權主體混亂,出現了一權多主的情況。產權不清會直接導致農戶承包權缺乏安全性及土地所有權歸屬不清,農戶處理自己的耕地時會遲疑,不利于土地流轉和集中[6]。
2.3.2 土地分配方式的影響
我國土地分配方式大多以農民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在集體所有的基礎上,農民行使耕地承包權和直接經營權。在現實情況下,相關人員主要按照人數平均分配耕地。不論是需要耕地、愿意耕地的人,還是愿意外出務工的人,所得到的耕地一樣多,導致耕地耕作效益總體不高。隨著經濟發展,一些人更愿意走出農村,這些人的耕地無法耕種,導致耕地荒廢[7]。
2.3.3 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
農村土地流轉范圍不大、土地規模經營滯后,這種情況在山區和陡坡耕地居多。流轉制度難以發揮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農民的念土思想。費孝通認為,直接靠農業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因此,即使舉家搬遷、出外務工、耕地荒廢,農民也不愿意將承包權和經營權轉給他人。二是鄉鎮政府缺乏重視。農民自行與相關企業或者其他愿意接收土地的人員聯系是不現實的,因為雙方知識水平不在一個層次,存在溝通問題,需要政府將雙方聯系起來。三是耕地流轉不出去。山區和土地零散的坡形耕地因為地形或者地理位置的原因,吸引力較小,難以流轉出去[8]。
相關配套措施的主要作用是將各種農業政策實施到位,使農民更加安心,提高農民的安全感和相關保障。
2.4.1 二元戶籍制度
二元戶籍制度誕生于1949年,農民和非農的標簽給很多進城工作、在城市生活的農民帶來了很大阻礙。大部分農民為了使生活更有保障,即使外出務工多年,也不會流轉自己的土地,加劇了耕地撂荒[9]。
2.4.2 社會保障機制
由于自然災害、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等,耕種風險大、收入不穩定,部分農民不愿意耕種,選擇外出務工。為了使農民留在農村,必須給農民提供完善的養老、醫療條件。相對于城鎮,農村的社會保障及相關配套制度不夠完善。例如在退休養老方面,城市養老保障大大超出農村且有比較完善的機制,但農村還難以達到這一水平,因而農村勞動力流向大城市,出現耕地撂荒現象[10]。
我國出現耕地撂荒問題已經超過半個世紀,解決這個問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耕地撂荒不僅涉及農村,還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要想解決耕地撂荒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長期努力。
要想將農民留在農村,保證耕地不荒廢,就要縮小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使農村富起來,提高農村的吸引力,應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3.1.1 增加農業投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技術
通過改善農業發展狀況為農業發展提速,以農業發展帶動農村發展。加強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應以政府為主??梢月摵袭數剞r民,按照誰投資誰獲益的原則,完善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整個地區的耕地種植條件,提高耕種水平,減少耕種損失,增加農民收益,提高農民耕種的積極性,減少耕地撂荒現象。
同時,注重農業知識普及,推廣先進種植科技。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盡可能提高產量,是農業科研人員應考慮的問題。不科學的耕種方法會造成耕地地力下降,可能出現一片土地無法種植任何作物的情況,導致耕地撂荒??茖W的種植技術能維持甚至提高耕地地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普及科學的農業種植技術十分必要。
3.1.2 完善市場對耕地的調節機制
市場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實現帕累托最優,在市面上的體現集中在價格和利潤方面,對藏在價格和利潤背后的危機反應較慢,具有滯后性,因此耕地撂荒問題不會被納入市場自我調節中。部分危機甚至還會被虛假的價格表象掩蓋,因此需要由政府進行調控。
要堅持發揮市場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服務體系,促進土地流轉過程中信息準確、對稱。完善土地流轉市場交流平臺以及相關的中介組織,形成健康的土地流轉價格機制,盡量減少土地流轉中的投機炒作,保證土地流轉市場公平、公正、健康運作。
經濟帶來的困擾往往會引發社會問題,這類通??梢岳弥贫确绞浇鉀Q。耕地撂荒也是如此。
3.2.1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一是明晰耕地權利,以法律的形式規定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權歸屬,具體落實到鄉、鎮、村,使農民能真正擁有承包經營權、依法建設住宅權、依法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土地收益權等,這是解決一切土地問題的基礎。二是建立有效的耕地流轉機制。政府應建立易于運轉、變通靈活、具體可行的耕地流轉流程,成立專門的耕地流轉機構,也可以承包給專業的中介組織,明確相關機構職責,保證耕地能得到高效流轉,使耕地發揮積極作用。三是落實支農惠農政策。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靈活實施相關優惠政策,吸引更多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減少耕地撂荒現象。
3.2.2 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一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給予廣大農民社會保障,解決農民養老、就醫、就業等問題,全面、深層次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勞作環境,留住勞動力。二是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清除戶籍遷移阻礙,使在城市生活的農民能夠真正享有與城市人口同等的條件,給予他們定居和遷移的自由,保障其基本生活,促使其愿意流轉手中的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3.2.3 完善有關法律法規
法律是底線,也是杜絕耕地撂荒加劇的強有力工具。政府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條文對耕地撂荒現象進行約束。
擁有土地承包權但不愿意耕種、將耕地荒廢兩年及以上的農戶,其土地經營權將自動轉給其他農戶但承包權不變。舉家搬遷導致耕地荒蕪的農戶,由村集體或者鄉鎮收回其耕地承包權并分給其他種植者。采取措施解決耕地撂荒問題,約束耕地撂荒行為,使基層干部處理耕地撂荒問題時有法可依,減少耕地撂荒現象。
3.2.4 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耕地撂荒的重視,努力改善耕地承包經營關系和土地流轉現狀,促進耕地有效利用。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方式,積極宣傳保護耕地的法律法規和強農惠農政策,使政策宣傳深入民心,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遏制耕地撂荒的工作。同時,加強宣傳遏制耕地撂荒的典型事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提高整個社會保護耕地的自覺性。
3.2.5 改善農民“守地思想”
耕地對農民有以下意義。一是耕地可以種植糧食,為農民提供基礎生活保障,創造經濟收益。二是外出務工人員把耕地當作“最后的生活保障”。如果外出務工時生活得不到保障,還可以依靠土地維持基本生活,因此農民對耕地具有精神依賴。部分農民即使不耕種土地,也不愿意將其流轉出去,擔心耕地流轉出去就難以收回,失去基本生活保障。
政府應以多樣化的土地流轉方式,引導合作社、企業等土地流入方通過股份合作、優先外出務工人員等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增加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減少其顧慮,弱化外出務工人員的“守地”思想,進而提高外出務工人員流轉土地的積極性,進一步減少耕地撂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