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柚華
(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鹽城 224000)
服務業與工業的發展,需要穩定的農業經濟體系作為基礎。只有實現互聯網平臺和農業經濟的有效交融,才能真正打造出牢固的農業信息基礎。因此,農業經濟管理者要切實發揮出電子商務平臺的優勢,合理利用互聯網思維,融入多元化、有效的互聯網技術手段,創新農業經濟建設的信息化功能,真正讓電子商務平臺為農業經濟轉型提供動力,推動我國農業經濟高效發展。
過去,農業經濟的不同階段是割裂的、分離的、單獨的,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制作、銷售等多個環節中沒有形成良好的互通性,從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繁出現。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難以確定產品是否安全。在電子商務的大背景下,農產品生產的不同環節產生了緊密的聯系,比如農產品的原產地、農產品施肥種類和數量、農產品品種的具體信息等內容都能夠溯源,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信息檔案,真正使農業經濟發展突破了傳統模式的“枷鎖”,向更高水平的信息化模式轉變。
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不但對服務業和工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同時也對基礎產業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農業經濟從“集會購買”“超市銷售”等局限性較大的銷售市場轉向了從國內到國外、南北互通的廣闊市場。
隨著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平臺與農業經濟的融合,農產品銷售模式不僅從“面對面”的傳統模式向“網絡零售”的新型模式轉變,也形成了農產品企業網絡交易、農產品期貨交易等促進農業經濟全面優化的高級模式。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將我國農產品的銷售模式帶入了全新的時代,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互聯網時代來臨,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將多種新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思維應用到農業經濟中,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一線生產者的勞動強度,從而使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和革新。比如養殖工作人員能夠利用機械給動物自動提供飲水和飼料,并通過智能感應器調節養殖場內的濕度、溫度和通風情況。自動化設備和智能化技術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費用,提高了勞動效率,也減少了動物疾病發生的概率,提高了養殖質量。
在電子商務時代下,工作人員積極應用新的農業操作技術、農業管理理念、農業實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和創新了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經濟的發展中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和科學理念。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農業生產者能夠及時了解農業市場的供需變化和消費者的具體需求,進而調整農業產業的規模。同時,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時,土地資源利用率也得以提升,真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目的。
在電子商務時代,農業生產者能夠通過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了解最新的農業資訊,持續學習先進農業知識和技能,如生產方法、加工技術、銷售模式等,真正讓農業生產者從思想上、行為上得到提升。這不僅能夠全面推進農業經濟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也真正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
在大數據時代,個人和團體都是數據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會產生大量數據。要想真正使這些數據得到有效利用,就需要通過專業的技術進行分析。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數據為非結構化數據,而現有的技術只能針對結構化的數據進行分析。非結構化數據在轉化為結構數據的過程中,不僅耗費了大量時間,也損失了許多具有價值的信息,使信息的實效性大打折扣,無法為農業企業和農業生產者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
農業企業硬件設備不足,造成了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大數據具有數量龐大、信息復雜的特點,雖然不用通過紙質的材料收集,但是需要企業提供充足的數據庫來儲存數據,并對其及時更新,從而企業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獲得有價值的內容,保障大數據財務管理的工作價值。但就現狀而言,部分農業企業為了節省資金,沒有為龐雜的信息提供充足的儲存空間,這就使得農業企業不能及時獲得行業內的新鮮資訊或數據,使得大數據財務管理無法展示出真正的價值。這不僅會使農業企業難以在行業中脫穎而出,也無法使企業通過最新的數據總結出未來市場的方向,最終導致農業企業發展緩慢。
提高信息技術意識有助于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能夠有效激發農民對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從農業發展現狀來看,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并不普及,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對信息技術還不了解。
此外,大部分農村地區都沒有建立起科學、合理、有效的網絡信息管理體系,農業生產企業或員工對電子商務技術了解甚少[1]。農村地區的企業員工大多為當地居民,而這些居民由于文化程度和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無法對網絡產生深刻而準確的認知。由于農村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缺乏對電子商務平臺和互聯網的全面認知,導致農村地區生產出的農產品無法通過互聯網終端進行銷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阻礙了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信息技術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推動力,這是農業經濟革新和發展的絕好機遇[2]。但就現狀來看,部分相對落后地區的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農業生產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升。部分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僅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生產出的農產品只能在本地銷售,農業生產規模較小。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現代化思維滯后、生產設備落后,只能夠通過單純的人力進行農業生產,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自動化生產。
農業經濟想要實現信息化建設,就必須有專業人才和政策支持。但是在農村經濟實際發展中,企業嚴重缺乏農業管理方面的人才[3],不僅導致農業發展緩慢,也會導致農業經濟信息化進程無法與時代接軌。受傳統思想理念的影響,大部分信息化人才不愿投入到農業領域中,而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育方案也未發揮出應有的效果,使得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速度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此外,目前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缺乏健全的制度體系。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結構體系,出現信息傳遞滯后、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失誤較多等問題。同時,部分地區沒有建設起專業的信息化服務機構,農業生產者在生產或銷售過程中無法得到專業指導和精準幫助,使電子信息資源嚴重浪費。這不但使農業生產者和銷售者的經濟利益受到嚴重影響,也阻礙了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進程。
在農業發展進程中,如果農業工作人員運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生產方式、推進方法,最終得到的發展結果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農業生產方式傳統、農業管理方式非現代化的情況層出不窮,沒有在后續的銷售中接入預警平臺。這樣的農業生產和發展模式不僅會導致農產品產出效率低、產出質量差,也會導致出現環境污染,最終使農業發展滯緩、落后,浪費和消耗大量資源。因此,農業生產者必須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引入智能、先進、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監測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和生產環境,使后續的生產活動能夠獲得更準確、更精準的數據信息。
實現農業精細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對各項經濟活動的控制中,如水分、土壤溫度、光照水平和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在分析和管理農作物的生產狀況時,利用互聯網數據、信息化科技,能夠切實使農作物健康成長和銷售穩定、順利進行。
在農業發展中,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要重視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就硬件而言,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體系,接入農業生產傳感器,做好農業環境監測工作,構建自動預警平臺。通過對硬件的先進管理,能夠使農業生產中的偏差部分、遺落部分、不足環節得以更直接、更精準的定位,從而保障生產策略和銷售策略的有效性。就軟件而言,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要始終秉承“以實地為基準”的理念,整合農業數據,建立數據庫,完善農產品分析和動態化監測工作,使數據庫能夠隨著農業發展進程不斷完善,真正使農業生產及后續銷售活動合理發展。
在大數據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農業”模式發展尤為迅速,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發展機會[4]。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應分析實際情況,在日常生產中充分融入互聯網思維,使電子商務平臺快捷、直接、方便的優勢得以展現,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農產品銷售速度和流通速度。在進行數據分析和監測過程中,農業工作者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級、不同維度直觀、清晰、準確地了解到消費者的差異化、個性化、具體化的需求,從而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生產方式、管理模式,最終實現全面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首先,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要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完善、健全、優化訂單業務的管理機制,在最大程度上革新農產品的營銷模式和運營體系,在農民和農業生產之間建立起互通、互聯、互動的關系,使農產品綜合交易工作更加迅速、準確和高效,以此確保銷售和生產始終處于良性循環中。
其次,農業工作者要根據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的一體化銷售模式,創建農產品銷售網絡體系,形成“線上交流、線下交易”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利用京東、天貓、淘寶、拼多多等成熟的網絡銷售平臺,創新銷售措施,拓寬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和范圍,并根據網絡銷售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農產品網絡銷售模式,使農產品網絡銷售更加現代化、科技化。同時,在優化銷售模式的過程中,農業工作者可依據電子商務平臺的數據綜合功能分析市場信息,進而準確判斷農產品的供需變化和市場需求變化。對于管理機制相對成熟和銷售水平相對穩定的農業企業而言,可根據網絡市場的反饋調整發展模式,充分應用平臺的管理優勢、交互優勢、傳播優勢,提高售前的服務性,強化售后的快捷性,始終基于客戶的根本需求,精準、迅速、高效地為客戶提供服務。
再次,農業工作人員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科技設備,對本地區的土壤、氣候及水文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并以此為線索制訂出有針對性的農業發展策略[5]。同時,農業工作人員要利用大數據分析功能,對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數據采集并分析,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規模,整合相應的市場資源,獲取農產品市場信息,明確農產品的網絡銷售行情及網絡銷售價格。根據大數據的最終結果預判農產品未來的銷售趨勢和價格走勢,以便調整和改善現有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價值[6-7]。
互聯網具有相互聯動、相互溝通的特性,能夠全面凸顯出信息的實際價值。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應切實建立互聯網思維,應用電子商務平臺的交互優勢、數據價值、銷售渠道。搭建起完整的信息基礎設施,是實現電子商務平臺互聯、互通的關鍵措施和重要途徑。在實際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工作者必須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落實具體的管理方案和規劃,建立起對外開放、對內保障的互聯網平臺[8-9]。
同時,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要充分發揮網絡信息設備的檢索、管理、傳輸優勢,全方位提高信息的使用量、輸出量。高速、暢通的網絡渠道既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農村地區的消費水平、延伸消費范圍,又能切實落實信息化、科技化、數據化的發展目標,縮小城鄉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在城市與農村建立起密切的溝通渠道,形成個體與個體、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10-12]。
在電子商務時代的大背景下,農業工作者要重視網絡安全監督和管理。在農業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黑客病毒、網絡欺詐等一系列問題會隨著數據擴散、線上交互增多逐步凸顯,從而使農業經濟管理安全受到極大威脅。針對這樣的情況,政府和企業要根據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主要特點,真正將科學管理理念應用于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中,引導和幫助農業生產者、管理者樹立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在完善“互聯網+農業”的監管體制中,農業工作人員必須要落實責任制的管理體系,牢固樹立責任意識,保障各環節工作人員有強烈的責任感[13-15]。
電子商務既為農業經濟發展和革新帶來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又帶來了很大挑戰。因此,農業經濟管理者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面采用科學、合理、有效的策略,促進信息化建設進程不斷向前推移,強化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實際效果,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經濟高效發展的目標,推動我國農業經濟持續、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