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紀民
(湘潭大學 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陳樺教授主要著作有《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救災與濟貧——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救助活動(1750-1911)》、《清代人丁編審制度初探》、《清代戶口統計制度的演變》、《清代財政與社會經濟發展》等。論文方面:《客觀估價18 世紀中國社會經濟成就》、《清代滇黔地區社會經濟及特點》、《再論穿鼻草約》。從上可知,陳樺教授在清代經濟史研究方面已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作為其研究成果的重要代表,確系多年心血之總結。
一
20世紀90年代,葉顯恩主編的《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全二冊)實為清代區域經濟研究的扛鼎之作。該書系論文集,除卷首代序和卷末述評外,編者從不同角度收錄了論文90 余篇,90 余萬字。全書集中地反映了建國以來中外學者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但是,在論文集具備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的零散性、研究主題不統一的特點,使之終究不是系統闡述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演變的完整性論著。就閱讀的廣泛性而言,對于廣大研究人員尤其是研究生群體而言,因學術水平的限制,尚不能做到有效吸收與掌握。因為只有先從宏觀角度對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狀況有了總體的了解,才能由淺入深,在某一領域取得有價值并且對當今社會具有借鑒意義的學術成果。誠如關漢華所言:“如果對于各個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的歷史根源與歷史特點,不作出具體的考察與符合實際的理論分析,也就不可能真正深地認識這種不平衡給我們現實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更不可能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作出正確的戰略部署”[1]。直到20世紀末,這個任務才被后人承擔了下來,陳樺《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的學術價值就在于彌補了上述之不足。它不僅是清代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詳細敘述,更是一種邏輯與歷史思考的整體闡述,在學術界內引起廣泛熱議。在此之后的如姜新《區域社會經濟》(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版)、馬俊亞《區域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態》(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版)等著作均是在參考陳著總體研究的基礎上所作的區域研究,與陳著之聯系不可謂不緊密。
陳樺的《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系戴逸先生主編的《清史研究叢書》(全22冊)之一。全書共10章,凡28 萬多字,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就叢書的編著動機,戴逸在序言中寫有:“清史領域十分寬廣,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外交、思想文化等許多方面。為掌握中國的國情,全面、正確地了解中國的過去,我們必須在漫長廣闊的歷史領域中艱苦探索,觀其大局,提其綱領,揭其規律;又要在具體的問題上踏實鉆研,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索引探微,釋疑抉奧,做認真細致的整理和剖析工作,即把綜合和分析結合起來,把宏觀的研究和微觀的研究結合起來,才能再現清代三百歷史的真實面貌”[2]。誠然,清朝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上承兩千余年封建、傳統社會之緒余,下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即近代社會之開端,實處在新舊交替的界點。無論是從傳統社會的角度審視清朝時期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與水平,還是站在近代社會的視角窺探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即資本主義過渡與演進的必然因素,都亟待有一部論著能夠做出清晰的闡述。陳著作為將清代區域社會經濟從總體上加以系統研究的論著,正是本著戴逸所言的“觀其大局,提其綱領,揭其規律”的宗旨梳理了清代區域經濟發展概況,使人一目了然。不僅從宏觀層面指明了我國民生國情的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的源流和趨向,而且對深入剖析古代和近現代中國的交替與銜接也有重要意義。同時這部著作又絕不是宏觀上的泛泛而談,就某些重點問題,作者通過援引詳實的史料,點面結合,作出了多角度的考察與分析,力求以小見大。總之,為開展清代經濟史研究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
關于本書的主要內容,現闡述如下:
第一章,不平衡發展的社會經濟。此章相當于全書的引論。第一、二節主要敘述了清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概況及發展不平衡的一些特點。在第三節中,作者將“綜合經濟區”作為劃分經濟區的方法,將清朝疆域劃分為8個自然經濟區。經濟區的劃分,是研究區域社會經濟問題的基礎。對此,學界多有論及。葉顯恩認為:“社會經濟史區域研究中‘區域’的劃分,既可以行政區域為界,也可打破行政區域的劃分,按山脈走向、江河流域、市場網絡和人文風俗不同的標準來確定”[2]。楊國禎認為:“為了開展清代社會經濟區域的綜合研究和比較研究,有必要找出制約清代社會經濟區域分布,具有統率、協調各種環境條件和價值體系的主要環境條件,以此作為區域劃分的基礎”[3](P36-37)。基于“綜合經濟區”法的選用,陳樺指出:“綜合經濟區的劃分,并不是簡單地依照某一項或幾項經濟指標,或者某個生產部門、某些地區的發展狀況及特點來完成,它是一種綜合的考察。……強調全區經濟功能的整體性,以及經濟區各地、各生產部門之間聯系的密切性”。[4](P33-34)
第二章至第九章則以清代各個自然經濟區作為個案研究,作出了詳細的論述.觀其建構,條清縷析,各個區域的經濟特色極為明顯,這需要極強的歸結能力。
第十章總結了清代自然經濟區的基本特征。首先從宏觀視角探討了與地區經濟發展相關的諸要素,社會政治環境,包括社會制度、社會秩序、政府政策、吏治狀況等因素;自然條件,包括自然環境、自然資源、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其它如人口遷徙、城市、交通等因素也一應囊括在內。其次,作者通過對各區域人口數量、人口密度、耕地數量、農業畝產量、城市密度、民族分布等要素的量化分析,指出:清代經濟格局呈現“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生產率、人口密度之東部地區普遍高于西部地區,南部地區普遍高于北部地區,大河流域區普遍高于其它地區的由高向低梯次遞降之局面”。[4](P401)因而此章具有歸結性質。
三
總覽全書,除框架結構、研究方法等方面值得稱道外,就文章的內容而言,有以下幾個特色。
首先,不同角度的比較與分析增強了內容的邏輯性與思辨性。作者既注重從宏觀角度對八大經濟區之間的特征作出比較,對每一大區域所轄的小區域的特征也展開了橫向比較。陳樺指出:“清代的社會生產,在不同的地區,具有鮮明的特征”[4](P22-23)。如蒙古地區屬于“游牧業的經濟模式”。而在藏族區域是“以高寒牧業為主,輔之以農業種植的混合型經濟”,等等。以此為基點,陳著又比較了各大經濟區在糧食畝產、耕作制及耕種技術、人口數量、商品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異同。對于后者,陳著在論述兩湖地區的糧食產量時指出:湖廣地區雖享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但如果仔細分析起來,湖南與湖北兩地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湖南的糧食產量遠勝湖北。原因如下,一是湖北地區自古就是中原腹地,開發歷史較早,且緊靠長江,交通便利,因而人口較為稠密,糧食需求也相應增加。二是災害頻繁,這給糧食生產造成極大威脅。反觀湖南,毗鄰西南,發展遲緩,人口較少,交通又不夠便捷,故當地糧食需求較小,多有余糧。加之自然災害相對較少,農業生產比之于湖北,具有更大的優勢,因此“湖南是清代真正的糧倉”[4](P30)。又同一經濟區內,因自然條件如地形、氣候、水文諸因素不同,也會導致小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北經濟區之遼沈、吉黑、西部地區,西南經濟區之川東與川西就是例證。作者通過不同角度的比較研究,證明“不平衡的特點是普遍的,存在于每一個生產部門,甚至每一個地區”[4](P31)。這種具有很強思辨性、系統性、邏輯性的總結,打破了人們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常規性認識,對于拓展學界的研究視野、提升學界對社會區域經濟形成與發展的認識水平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其次,在著重敘述清代各個經濟區發展狀況的同時,也對清之前經濟區的發展演變及形成作出了相應的陳述。以清代東北經濟區為例,陳樺指出:“一個經濟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經濟整體,這與當地歷史沿革和民族發展是密切相關的”[4](P39)。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東北即有‘肅慎’人居住,在漢代他們還直接臣屬于中央王朝。……東北民族的流動和變化很大,但是‘肅慎’人的后代卻始終在那里定居繁衍。”[4](P39)上溯論述絕不是贅筆,不僅使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了每一經濟區演變發展的規律,也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體內容打下了基礎。同時對正確理解當代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經濟模式,諸如“珠江三角洲模式”、“溫州模式”等等也大有裨益。
最后,提出兩點建議,如作者能在每一章的文末作一小節,可以起到總結、升華本章內容的作用;同時將清代各個經濟區及各個經濟區所轄范圍、重要城鎮列成一個表格附在書后。如有必要,還可以增添與之相適應的諸如經濟區劃分、地形、水文、氣候等地圖,對于讀者更好地體悟文章核心內容也有更多的幫助。
注釋:
①此書出版不久,學界相關學者就著有書評。如陳鋒:《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的新開拓——簡評<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清史研究》1998年第1 期。筆者擬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對本書再作探析。以上所舉系不完全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