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靜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大學生的壓力主要集中于高考前的中學階段,忙于應對高考,因此大部分學生將時間投入到學習當中,對自己的未來缺乏規劃,造成了高考后填報志愿也相對比較盲目的局面。進入大學后,按照專業班級上課,大部分高校課程設置以老師理論講授為主,授課方式單一,學生參與感不強,學習方式單一,未對自己將來的專業發展進行深度的思考,在畢業時茫然不知所措,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存在盲目從眾的心理,對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以及工作也缺乏主動探索。
大多數大學生在職業探索時,缺乏有效的渠道和科學的探索方法,僅僅通過對親友簡單的打聽,或者在實習的單位和機構,粗略的了解一些信息。這些信息不僅片面,而且也不夠客觀,有些學生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職業世界的全貌;還有些學生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實習機會,缺乏就業意識,認為自己大學畢業,一定能找到工作,但是忽略了職業滿意度和職業持久性的問題,結果找到的工作根本就不適合自己。對于未來職業的探索不足、方法不當,使得不少大學生,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匆忙就業,而在就業后不滿意自己的崗位,并在很短的時間內頻頻跳槽,很難開始職業的積累。
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對社會工作環境的客觀認識,對自身定位及自我認知不夠準確。其中有一部分學生表現的過于自信,對自己未來工作的環境、地點、薪酬福利等有過高的要求和期待,但其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又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另一部分學生的表現則完全相反,過于自卑,在擇業時自信心不足,在求職過程中無法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容易錯失就業機會。由于缺乏對就業的客觀認知,最終導致個人能力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出現畢業生就業力不足的問題。
畢業生人數連年攀升,2020年達到874萬人,創歷史新高,出現最難就業季,經濟局勢出現重大變化,畢業生更是焦慮重重。在這種困難的就業局面之下,學生求職初期看似做好了充足準備,信心百倍,并且也已經做好了承受失敗和打擊的準備,但是一旦在求職中連續遭遇到挫折,對就業壓力的承受能力會逐漸降低,會對就業產生逃避、退縮、自卑、放棄等心理問題,從而逐步封閉自己,減少求職次數,造成自愿性失業。
大學生就業力又被稱為大學生可就業能力,指的是學生通過學習提升的人際溝通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決策能力以及掌握的專業知識、探索職業世界的方法等綜合能力。這些綜合能力有助于學生畢業后成功擇業,并且在未來的職業中可以持續發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能夠有效改善大學生就業所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前程無憂、應屆生求職網等,招聘網站公開發布的校招信息,進行整理和篩選可以看出,大部分企業對于本科畢業生的要求就是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學習能力,而職業決策能力,是大學生做好職業選擇的保證。
對分課堂主要指,在課堂上一半時間跟傳統課堂一樣,由教師講授課程重點內容,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采用討論的形式相互學習,主要強調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節對分課堂分為三個過程: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簡稱PAD教學。其中講授的部分由教師主導,能夠完整而系統地向學生呈現專業理論知識,并且幫助學生理解章節重難點。內化吸收和討論主要由學生深度參與,教師在課堂講解中留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提升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上由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向主動學習者轉變,成為學習的主體,能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
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下,經常出現“用人單位招不到人,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局面,這意味著高校必須培養專業素質硬、綜合能力強的人才。人才質量的提升與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分不開的,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具有自主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職業決策能力,能夠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滿意度。而這四種能力則是可以通過課堂的重復練習逐步提升的,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助力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對分課堂將一節課分為三個過程,其中在對分課堂的講授環節,相較于傳統課堂極大地縮短了教師講解的部分,避免出現教師“滿堂灌”而學生游離于課堂外的現象。教師主要是實施引導性教學,提綱挈領式的講授章節的重難點,講授過程中,僅引導學生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么學。學生則根據教師勾勒出來的知識點的結構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習效率并激發內在學習動力。由于對分課堂大部分學習任務需要依靠學生自主完成,因此對其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在內化吸收環節,非常強調學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學生對課程擁有控制權,可以自主決定學習方式,將老師講授的內容引入自己的思考和內化過程,吸收講授內容,使得學生有機會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對講授內容的內化,注重學生的思考。可以有效的改善學生盲目從眾的心理,這種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提升畢業生的就業力,快速適應崗位對技能的要求。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下課會參與到自己的課外活動中或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需要完成作業時或考試前才會就課程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因此常常會有一部分同學出現“考前預習”的情況,除此之外很少有機會就課程內容與老師或同學進行交流,如果遇到困難就會產生較強的失落感。同時,在傳統講授式的課堂中,由教師主講,學生會出現玩手機、發呆等走神的現象,缺少與老師的互動。
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上述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溝通的氛圍,減少需要依賴自主性進行的學習。對分課堂會在講授和內化之后設置討論的環節,小組成員就課程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鍛煉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增強生生之間的互動。同時還會有一定的時間由每位同學在全部同學面前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增加師生間的交流。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也是雇主招聘時關注的重點,通過對分課堂提升的溝通和交流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力。在團隊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聽取其他組員的意見,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更具有客觀性。
在對分課堂討論的環節中,主要是在朋輩之間進行的活動,這種討論方式相對自由開放,由于彼此之間相對熟悉,輕松自然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彼此之間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差不多,能夠理解相互之間的想法,可以站在對方的視角和出發點上思考,也就更容易形成一致的思想。彼此之間在就一個問題形成一致思想的過程中,會不斷的進行思想的碰撞,彼此相互妥協、相互爭論,這個過程也是團隊合作的過程。同時,不同意見的相互交流與辯論,也可以逐步提升個人抗壓能力。
教師提前設置討論的題目,每個小組根據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收集相關資料,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大家都發揮出自己最強的力量。相互討論時仔細聽取他人的觀點,尊重他人的觀點并闡述自己的見解,彼此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小組討論中如果存在共性問題可以請老師進行解答。討論的過程就是小組成員在不斷磨合、相互分享的過程,能夠不斷增強小組成員間的團隊合作能力。
在對分課堂的教學中,設計探索行業、企業、崗位的職業調研目標,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討論出最佳的操作步驟,最后,實行小組間的分享,同學們不僅可以通過別的小組分享,打開思路、開闊眼界,找到自己更多的就業渠道和可能性,也拓寬了每個同學的理想職業空間,使他們的探索維度更廣。同學之間還可以相互借鑒更完善、更便捷的探索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操作步驟和流程,完成自己的職業探索之旅。更高的眼界,更廣的思路,更靈活多變的方法,使同學們在職業決策時更有可選的余地,范圍也更廣泛。
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問題是大學生參與就業的能力不強,缺乏有效合理的就業力培養與職業化訓練。因此,大學生就業力的培養需要從課堂開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有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索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可遷移技能,才能加快就業速度,提高其工作持久性和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