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是金融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及時舉措,有利于保障防疫重點地區、行業及企業的金融需求,也有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2月4日,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未來要更加注重形成金融支持的協同力度,助力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記者:當前疫情對我國經濟金融可能帶來怎樣的潛在沖擊?
周景彤:我們判斷,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疫情對金融市場的負面沖擊是暫時的和可控的。當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隨著疫情防控取得積極進展,投資者情緒將得到緩和。中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金融機構風險抵御能力較強,為我國應對潛在金融波動創造了條件。
記者: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通知》,對維護金融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李佩珈:《通知》就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合理調度金融資源、維護金融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等提出進一步工作要求,這是金融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及時之舉,有利于實現“五個提升”,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第一,有利于保障防疫重點企業、行業領域的金融需求,提高防疫相關重點行業和企業的信貸資金可獲得性,提升金融對疫情防治工作的響應速度和支持力度。
第二,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多措并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通知》對降低疫情地區企業的貸款利息、直接融資服務手續費、債券發行及擔保等各類融資費用提出了全面的解決方案。
第三,有利于解決疫情地區企業和居民資金周轉的實際困難,讓企業和居民切實感受到金融服務的溫度。
第四,有利于保障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提升金融市場的理性預期水平。《通知》對保障流動性合充裕、加強金融基礎設施服務保障、提高債券發行等服務效率、適當放寬資本市場相關業務辦理時限等做了進一步安排,這有利于引導市場的理性預期,為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創造條件。
第五,有利于推動資管業務平穩轉型,提升金融市場機構投資者比例。2020年底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截止時點。《通知》明確,對存量規模大、在過渡期內確實有困難的個別機構,允許適當延長過渡期,這有利于解決資管業務在非標準化資產轉為標準化資產過程中的現實困難,促進資管業務長期平穩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還就進一步增加理財子公司數量,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參與設立理財子公司或合資設立外方控股的理財子公司等做了安排,這有利于引進國外資產管理的先進經驗,壯大金融市場機構投資者隊伍,為我國經濟金融發展提供更多新增資金。
管濤:人民幣匯率波動是短期的臨時性的
見習記者王一彤?本次疫情對人民幣匯率將產生哪些影響?應對疫情沖擊,為穩定匯率,我們有哪些政策選項?針對上述問題,《金融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輔礽講座教授管濤。
記者:疫情總體上對人民幣匯率有什么影響?
管濤:疫情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主要是心理沖擊。其實,在境內閉市期間,境外人民幣匯率已經跌破7。所以,2月3日境內重新開市,境內人民幣匯率也出現了補跌行情,但與境外差價迅速收斂,疫情對匯市造成的階段性沖擊已基本反映。2月4日,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則重新圍繞7上下振蕩。
記者:從歷史經驗看,疫情結束后人民幣匯率將怎么走?
管濤:2003年抗擊非典時期,非典疫情對國內外匯市場只是產生了臨時性沖擊,并未改變當時正在逐步積累的匯率升值預期和儲備持續增加的大趨勢。預計這次疫情對人民幣匯率也將是短期的臨時性沖擊。隨著疫情平復、影響消退,壓力逐步減退,人民幣匯率將重回雙向振蕩走勢,由基本面決定人民幣對外是振蕩升值抑或貶值。
記者:為應對疫情穩定匯率,我們有哪些政策選項?
管濤:應對疫情對國內匯市造成的影響,關鍵還是堅持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通過增加匯率彈性,更好地吸收內外部沖擊,發揮匯率對經濟內外均衡的“穩定器”作用。要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擬定應對預案,不斷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的宏微觀審慎管理框架,避免匯市順周期過度波動。
曾剛:金融市場需要更多政策呵護
記者張末冬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金融機構需要強化對疫情防控的金融支持,有針對性地開展金融創新,最大程度減緩疫情帶來的沖擊。
記者:您如何評價目前金融機構在抗擊疫情方面的工作?未來一段時間,針對疫情狀況的變化,金融機構需要做哪些調整?
曾剛:我們看到,目前金融機構強化了對疫情防控的金融支持,同時也有針對性地開展金融創新。后者在保險業進展較為迅速,有效分擔了個人和企業的損失,充分發揮了保險的社會保障功能。
在當前情況下,金融機構還要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弱勢主體的支持,適度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和個人的支持力度,包括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續貸政策,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對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進行適當的政策傾斜等。應該說,通過信貸政策的合理調整來降低疫情給企業和個人造成的損失,在支持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的同時,也能為銀行長期發展奠定更為良好的客戶基礎。為提高政策執行的精準性,金融機構有必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個人進行前瞻的、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在確定白名單的基礎上,制定可操作的業務方案。
記者: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您覺得對金融行業而言存在哪些挑戰,如何應對?
曾剛:在加大對疫情防治工作支持力度的同時,金融行業自身也面臨挑戰,需要提前進行分析,并做好相應預案。
疫情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可能會形成一定信用風險,從過往經驗來看,這種風險的暴露有一定滯后性。預計信用風險主要來自于企業停工和收入中斷導致的個人違約率上升。銀行應根據相關主體的實際情況,通過降低償付成本、合理延后還款期限等安排,在降低受疫情影響企業和個人成本的同時,化解相關的信用風險。與此同時,銀行應進一步夯實資本和撥備,提升風險抵御能力。
中長期來看,需要關注疫情對金融機構經營產生的持續影響,尤其是經濟受沖擊較嚴重地區的中小銀行。應對特定區域的中小銀行進行全面評估,提前識別可能的風險,并作出相應的政策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