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山珍海味何其多,但在國人心里,總有一個溫暖的位置留給粥。這種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就已誕生的食物,是屬于華人世界精神家園共通的符號。襁褓之中,除母乳以外接觸到的第一口食物,大多來自一碗長輩們精心熬制的米粥;而人生歷程將盡,牙齒脫落,躺在床側被兒孫們一口口喂下的,也還是那碗粥。猶如畫了一個圈,粥將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相連。
粥是如何誕生的?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尋找,三國時期譙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說文解字》也把這一功績記在了黃帝身上,說“黃帝初教作糜”。黃帝的歷史發生于文字出現前,今天我們對此已難加考證,但如果從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測。
史學家們通常認為,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常食用的幾種谷物分別為黍、稷、粟、稻。無論何種谷物,脫殼以后的做法一是火烤,二是石燔(音fán),而粥的做法屬于第三種,同樣也是火上加熱,但要置于容器里加水,使其軟化——也就是《古史考》里黃帝的“蒸谷為飯,烹谷為粥”。在這一過程中,水與米的比例決定了最終的成品是飯還是粥。正如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給粥下的定義為:“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
無水不成粥,但既然要加足量的水,就對容器的深度有了要求。只要下過廚房的人都知道,過淺的容器在烹飪湯汁類的食物時,往往抵不住液體沸騰的外溢。所以追溯粥的起源至黃帝時代,倒不如說在黃帝時代誕生了適合煮粥的容器。漢代的學者認為黃帝發明了“釜”“甑(音zèng)”這樣的烹飪器具,于是順帶把粥的發明也歸功于他。其實從新石器時代起,適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還有出現在中晚期的“鬲(音lì)”“戽(音hù)”“規”等。其中“鬲”一字的意思是三足的鍋,恰好是“粥”的繁體字“鬻”的下半部分;“鬻”字上半部,“米”字兩旁的“弓”,則描繪了煮米時裊裊上升的蒸汽。
一把米、半鍋水,無需油鹽配菜就能升起炊煙。被水稀釋的谷物將自身所含的淀粉和糖分散于整鍋,能以最小的資源和烹飪成本維持最多人的基本生存。粥也因此與饑餓感乃至貧窮緊密聯系。
古時饑荒多發,食粥,代表家貧。晉代的束皙在回憶年少光景的《貧家賦》里,描寫窘迫的飲食狀況為“煮黃當之草萊,作汪洋之羹饘(音zhān)”,秦少游的詩句“舊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以及曹雪芹的“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長賒”說的都是粥背后的貧瘠生活。
食粥代表家貧,也代表饑荒。明代張誼所著的《宦游記聞》里有一首《白粥詩》,里面吟道:“水旱年來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粥在中國的飲食文化發展中,曾給世人留下過適于“家貧無力者”的印象,也由此成了賑災濟民的常見物資。宋代以后,官方推崇施粥之法。《宋史·太祖本紀》里就曾記載:“建隆元年,夏四月,遣使分詣京城門,賜饑民粥。”金章宗時設立的“普濟院”常被認為是后代“粥廠”的雛形。粥廠制度在明、清兩代也得到官方推行。《明史·袁應泰傳》記載了萬歷年間,山東地區爆發了一場大饑荒時,當地政府“設粥廠哺流民,繕城浚濠(音jùn háo),修先圣廟,饑者盡得食”。
粥作為米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人早已將其作為祭祀和禮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出場角色。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民間流行在寒食節這一天進食大麥粥:“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至今仍然流行的大眾美食“臘八粥”源自古代臘祭。相傳臘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臘八粥又被稱為“佛粥”。除了吃臘八粥,立夏節氣民間也有吃“立夏粥”的傳統;舊時富貴人家喜添家丁,要請左鄰右舍吃“八寶粥”以報喜——種種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禮儀與習俗,也印證了粥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給長者以示尊敬的習俗。以粥作為供養老人的主要食物,這樣的傳統起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月令》里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從《漢書·武帝紀》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來看,到了漢朝時,供粥給長者已從約定俗成成了國家律法。“粥能養人,老年尤宜”的觀點從北宋開始有了理論依據。清代曹庭棟所著的《粥譜》里又特別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食粥養老”的觀念就這樣代代相傳,深入人心。
煮粥可以添加各種食材,吃法豐儉由人。白居易在記錄自己老年生活的《自詠老身示諸家屬》里,提到私人飲食生活時就曾寫過“粥美嘗新米,袍溫換故綿”的詩句——白居易的退休生活頗為愜意,他喝的自然是一碗美粥。對于文人來說,喝粥也是他們淡泊明志、明月清風的養生良品。陸游是一個愛喝粥的文人,曾寫下過著名的《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喝粥喝出了神仙般的樂哉美哉。
粥的養生功能是中國人對粥最廣泛的共識。凡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獻,無論是唐代的《食醫心鑒》、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飲膳正要》,乃至明代的《本草綱目》和《遵生八箋》,以及清代的《粥譜》和《養生隨筆》,都把粥作為飲食養生的重要食物。在關于粥的專著《粥譜》中,作者曹庭棟把粥分為谷類、蔬實類、木果類、植藥類、動物類等八大類共計272種粥方,對每種粥的功用都一一詳解, 總結出粥的優點在于“一省費,二味全,三津潤,四利膈,五易消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特意提到如何喝粥喝出健康:“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這種飲食之妙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延續至今,無數家庭現在仍延續著早起喝粥的習慣。
近二十年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了很多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也隨著都市快節奏的運轉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一碗細細熬出、泛著米香的粥,與它所代表的清淡養生哲學,早已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沉淀在成長的經歷里。粥,是很多人童年回憶中關于母親或家人的溫暖關愛。
快炒、小煮、冷凍、干燥——速食粥的出現,是亞洲飲食在快餐文化影響下一個頗具特色的轉變。速食品在現代人廚房里是以備不時之需的必囤物資,速食粥是其中的一匹黑馬,也是近年來唯一能趕超方便面的熱門商品。速食粥的加工工序繁瑣,但食用便捷。經過冷凍干燥技術的處理,一碗速食粥在加入熱水稍作攪拌后,幾分鐘就成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粥。雖然速食粥的口感比不了現煮粥的綿香,但相比方便面或其他快餐食物,它的熱量更低、口味更清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便捷與健康的最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