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甲麟 李夢茹
【內容摘要】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在成功處置群體性事件中至關重要。大學生應對群體性事件的能力在處置過程中發揮著正確的導向引領和中心思想溝通傳達作用,在善后階段發揮著心理安撫和經驗總結作用。所以高校培養大學生應對群體性事件的能力在處置事件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 鍵 詞】應對能力;高校教育;大學生群體性事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048-02
作 者 簡 介:賈甲麟(1987-),男,漢族,廣東廣州人,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講師,學生管理中隊長,研究方向:警校學生管理、司法警務;李夢茹(1990-),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助教,學生管理中隊長,研究方向:學生管理與警察職業教育。
當前社會群體性事件頻發,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國外學者通常從群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s)、社會沖突(Social Conflicts)以及大范圍緊急事件(Mass Emergency)等方面對其進行研究。在我國,群體性事件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學者主要從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關系、不同群體之間的博弈、情境的分析和處置等領域進行研究,而大學生群體性事件更是其中的熱門領域。
大學生作為高校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參與者,被動受害者和后果承擔者,如果只是消極地跟風、盲從和受害,只是擔當被處置者的角色,是不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形象和特點的,也不利于事件的科學處置。高校應對群體性事件時,應轉變高校管理者與事件中大學生始終處于對立關系的思路,發揮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和主觀能動性,使其完成從被處置者到事件處置者或處置協力者的角色轉變。
一、夯實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老樹在網絡開出新花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政治觀念的經濟化、道德觀念的利益化、紀律觀念的自由化和法制觀念的淡薄化等社會現象,對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但社會經驗不足、尚欠分析判斷能力的大學生群體產生了較大的思想擾動和心理沖擊。所以,切實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修養是一切活動的根基。[1]
(一)運用新媒體平臺
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蓬勃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才能被更好的學習吸收。所以,讓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教育各取所需完美融合,既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環境,又充分發揮了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最終實現更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各種新媒體的使用,是一種隱性教育,不需要固定的時間和空間,是一種無計劃、間接、內隱的教學過程,這樣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將教育滲透到生活的點滴之中。[2]
(二)轉變施教主體
在網絡傳播如此迅速的背景下,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思想侵蝕很大,要加強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辨別和應對,各種新媒體平臺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讓老師來運營與管理這些平臺,會使學生有“上課的感覺”而讓效果大打折扣。在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老師要把教育者的主體讓渡給學生,由思想成熟,信仰堅定的同學代替老師來管理平臺,發布學習材料,將教育目的隱藏在看似與課程無關其實一脈相承的碎片化網文之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形式滲透式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使大學生正確對待群體性事件。
二、擦亮眼睛,準確認知識別群體性事件
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是指作為主體的人對于客觀的事物的構成、性質及與周圍事物的關系、事物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律的一種把握能力。
大學生對高校群體性事件的認知識別能力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是判斷力,即對高校群體性事件本身的判斷,這是否是高校群體性事件,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事件的根源在哪里,事件的核心人物是誰,核心人物具有哪些特質和能力等。其次是辨別力,即面對高校群體性事件自己是規避風險還是應對處置,正確避險的方法和路徑是什么,應對處置的關鍵點在哪里等等。最后是學習能力,即應對群體性事件的經驗總結能力以及事件發生后的學習反思能力,為日后的預防和處置高校群體性事件積累經驗。[3]
高校可以采取開設《突發事件應對與處置》相關課程、群體性事件應對模擬演練、群體性事件處置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高校群體性事件應對與處置安全知識教育,培養大學生對群體性事件的認知能力、應對意識與防范技能。通過心理素質和安全知識教育訓練,訓練大學生應對群體性事件的良好的辨別能力、自控能力、耐挫能力和處置能力。
三、反客為主,學生成為應對高校群體性事件的主體
高校是具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大學生組成的有機共同體和地域單元,學生作為發展的主體,有效的介入到學校發展和建設的全過程是應有之義,在應對高校群體性事件過程中亦應發揮主人翁和主力軍的作用。[4]高校教育學生成為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新主體,必須著重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一)柔性處置能力
柔性處置是相對于校方以“以規章、制度為中心”的剛性處置而提出來的。高校群體性事件中學生對于學校管理者多懷有抵觸心理,柔性處置“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處置主體,具有方式的靈活性和方法多樣性,能夠防止學生與校方在事件中“硬碰硬”的接觸。柔性處置是一種非強制的方式,不依靠外力,參與群體性事件應對的學生通過對身旁同學和朋友的積極的引導,有效調動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約束。同時平等主體間的平等對話,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獨立,最終通過學生自己的口,把組織的意志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平息事件。
1.培養班團信息員
每班培養兩名班團信息員,一明一暗相互依托配合,負責校園安全信息的收集與反饋,調動其他同學參與校園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保證活動大方向的正確性,維護校園的安全穩定和良好秩序。班團信息員定期參加相關知識的培訓,發揮其宣傳作用,幫助同學自覺樹立維護校園安全穩定“人人有責”的意識。尤其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時,班團信息員要將大學生群體關注的熱點、焦點新聞事件以及敏感的社會問題和現象等,及時予以報送和反饋,做到預知預判、提前準備。
2.正確運用“意見領袖”能力
“意見領袖”對于輿論信息的傳播和篩選影響巨大,說他是輿論信息過濾放大器一點也為過,輿論信息如果想快速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多半需經歷“意見領袖”的背書過程。[5]在大學校園這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里,“師兄說”或“老鄉說”對于缺乏信息來源和選擇處理信息能力較低的學生仍然影響很大。在高校群體性事件中,“意見領袖”往往能夠發揮領導身處事件激流中的迷途學生選擇站隊的作用。
“意見領袖”具有對輿論信息篩選加工的微觀功能、引導大學生對群體性事件認知和態度的中觀功能、控制高校群體性事件發展方向的宏觀功能。發掘并培養一批政治立場堅定、聽從學校指引、理論儲備豐富、具有學生威信、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能夠影響學生思想的“意見領袖”是非常重要的。
3.班干團干危機公關
班干團干作為高校管理中最基層的踐行者,也是聯系學生個體最多,數量最龐大,影響力最強的群體,能夠有效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管。班干團干相較于輔導員和老師更加深入本班學生的生活和了解同學的思想動態,并能廣泛覆蓋、及時發現、第一時間反饋,是敏銳感知學生動態的重要抓手。[6]班干團干以其獨有的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為優勢,也能成為控制應對高校群體性事件的主要戰力。所以必須以班干團干為依托建立具有對誘發因素實時監控、群體性事件及時上報、事件發生第一時間處置的主戰場。
(二)應急處突能力
大學生必須增強對高校群體性事件的敏銳嗅覺,并且要未雨綢繆,學習掌握應對處置的技能。同時關心身邊同學的情況,關注他們的情緒波動和確實存在問題,及時展開高效地、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也是必備的應急處突能力。
1.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
許多學生步入大學校園時間不長,社會經驗和處突能力還未得到充分鍛煉,面對高校群體性事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每個學生都要提升自己面對高校群體性事件的危機意識,能預警事件的來臨,也能在事件發生時快速反應和判斷。
2.培養學生干預現場的能力
發生高校群體性事件,在場的學生要迅速收
集現場信息,判明自己目前所處的境況,能夠處置的快速做出先期反應,能力范圍外的先保證自身安全,并向學校匯報情況。學生應該鍛煉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在高校群體性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與主事者溝通,了解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并根據自己的平常所學對群體性事件進行準確的判斷和處理,把握住最佳處理時機,采用高效有力的手段將事件平息下去,把影響降到最低。
(三)運用法律能力
在高校群體性事件的預防中,學生的法律運用能力主要體現在普法宣傳和及時引導方面,如果事件的爆發不可控制,高校就必須積極面對、正確判斷、及時處置。在處置過程中,學生的法律運用能力可以讓他們有效投入到普及法律知識和組織協商、調解方面的活動,及時到來的法律參考意見幫助雙方消去脾氣、理性分析。有法律知識的學生還可以充當傳話筒,對雙方的訴求進行法律加工,避免雙方因溝通不暢劍拔弩張,引導雙方撥云見日認清事實。
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組織者或參與者的理性一面也為有法律知識的學生提供了斡旋的機會。如果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組織者或參與者選擇事先征求或事后咨詢懂法學生建議,有法律知識的學生就可以把握住機會化解事件,即使不能全勝,也能夠幫助組織者或參與者選擇合法途徑和保持理性,及時止損。[7]
四、結語
高校學生有效參與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符合事件的發展規律,是一種科學的應對,積極的應對,高效的應對,但是在筆者日常的涉獵當中罕見相關的系統性研究。本文成稿倉促,完全是筆者平日管理學生時的所思所感,疏漏難免,故全當引玉之磚,希望能夠開辟一條應對高校群體性事件的全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李繼友.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動因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
[2]徐利穎.“微思政”在應對高校群體性事件中的比較優勢[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6.
[3]何靜.大學生對校園突發事件的認知能力及應對策略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
[4]楊雪.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爆發原因及其治理路徑[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5]廖志謀.論我國對外地方形象樹立的媒介傳播策略[J].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08.
[6]李金韋.淺論高校突發群體性事件的預防及應急處理[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
[7]何廣材,等.法學專業學生參與高校群體性事件預防和處置狀況探究[J].價值工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