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娜 孫愛 朱賀 王小
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2020年2月8日,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釋放的這一信息,讓不少民眾陷入恐慌,著急封堵下水道、封閉門窗。
但在2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修正版),對病毒傳播途徑表述為,“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染途徑尚待明確”。
這之前,新冠病毒已確定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前者指病毒可隨著人咳嗽、打噴嚏時呼出的飛沫轉移;后者發生的條件是,接觸到攜帶病毒的物體,如門把手等。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可阻截這兩種傳播途徑。
相比兩者,氣溶膠在傳播時間和距離上都是勝者。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微小顆粒。人們熟知的霾就屬于氣溶膠。氣溶膠顆粒越小,在空中懸浮時間越久,借著風力就走得更遠,這意味著病毒挾氣溶膠之力能傳播得更遠。
不過,對于新冠病毒是否可通過氣溶膠傳播在學界仍存爭議。“由上海市民政部門來發布這么重要的判斷,不太嚴謹?!币幻残l生領域專家告訴《財經》記者,這關乎全社會防疫措施與民眾的心理,需要嚴格的科學驗證,新冠病毒的飛沫傳播與直接接觸傳播,都是在臨床上得到驗證的,氣溶膠傳播的效應需要更多的研究結果后才應對公眾發布,而且應由國家級的機構發布。
在2月9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處研究員馮錄召回應,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
早在1月22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對《杭州日報》曾提及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病毒在呼吸道繁殖,通過飛沫、氣溶膠傳播,我們現在還在進行血液、糞便等傳播途徑的研究”。
當時的判斷依據是什么?目前是否有相關的研究進展?李蘭娟婉拒了《財經》記者的采訪。
人們的擔心不無道理,如果新冠病毒果真能通過氣溶膠傳播,會更難阻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要茂盛告訴《財經》記者,“應警惕封閉與半封閉空間中氣溶膠傳播的作用?!?/p>
氣溶膠的來源頗廣,呼吸、咳嗽、吐痰、嘔吐、大小便(水沖洗)等,均可產生。當氣溶膠中含有細菌等單細胞生物時,便可為病毒提供可以吸附、存活的宿主,這樣病毒的存活時間就延長了。
如果處于狹小封閉與半封閉的空間里,氣溶膠傳播會和飛沫傳播一樣發生作用。要茂盛分析,假設在一個狹小的被感染的病房里,如果有健康人進來,即使戴著口罩,也可能被感染,因為口罩不能完全封閉,病毒氣溶膠顆粒有可能通過口罩和鼻梁的縫隙進入人體。
有人因確信“新冠肺炎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而在網上提出封閉門窗、封閉樓道、封閉下水道的建議,要茂盛稱,此舉“并無必要”,大部分人開窗透氣是沒有感染風險的。
戴口罩主要為防止病毒通過飛沫傳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Lydia Bourouiba教授曾抓拍了人打噴嚏后的液滴軌跡,上百微米的大液滴,慣性強,射程雖有兩米,但會快速沉降。幾微米的小液滴飛沫,在空氣中可瞬間蒸發為微米級顆粒,即飛沫核。
這種飛沫核中可攜帶病毒蛋白質或其他病原體,以氣溶膠形式停留在空氣中并傳播。如果新冠病毒可以此方式傳播,含有新冠病毒的飛沫核,便可具更廣泛的傳播力。

室外環境中,患者咳嗽、說話等噴出來的病毒,很快會被大氣稀釋,在擴散過程中會衰減,所以濃度會變得很低,病毒活性也可能受到空氣污染物的影響。圖/ 中新
“在室外開放環境下,如果周邊沒有近距離患者飛沫,健康人感染的幾率非常低,比中彩票的幾率還低?!币⒎治?,需要和患者保持的安全距離,氣溶膠中的病毒傳播效應,“跟當時患者的防護、健康人的防護、病毒的種類、風向等有關系”。
抽煙的人已離開,人們仍能在原地聞到煙味。這是因為,煙草燃燒后形成的微小顆粒,可在空氣中形成穩定存在的氣溶膠,可隨著流動空氣飄向他方。顆粒越小的氣溶膠,靜止在空氣中同一高度的停留時間就越長。1微米的顆粒,在靜止的空氣中可懸浮1小時以上。含有新冠病毒的飛沫核尺寸在亞微米到微米的范圍,按此測算,停留時間只會更長。
不過,室外環境中,患者咳嗽、說話等噴出來的病毒,很快會被大氣稀釋,在擴散過程中會衰減,所以濃度會變得很低,病毒活性也可能受到空氣污染物的影響。
要茂盛提示,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與病毒攜帶者保持兩米距離之外被感染的風險會很低。
安全距離與風向也存在關聯。如果前面有人抽煙,風向正好是順風,即使保持兩米的距離,其他人可能也會聞到煙味。所以如果處于下風向,安全距離可能要更遠一點。
上述公共衛生領域專家對《財經》記者分析,關于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途徑,很多細節需要研究,“比如氣溶膠中含有多少病毒可以致病,病毒的存活時間與載量等”,都還不能確定。
此前,學術界對于冠狀病毒在氣溶膠中的傳播路徑研究很少。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學者,于2019年1月《BMC傳染病》雜志上的一篇綜述性論文提及,在空氣取樣的研究中,的確發現過SARS冠狀病毒的核酸,但研究人員并未通過病毒培養來研究其活性。這意味著,由此來的病毒是否具有傳染性并不明確。
還有一些研究揭示,與新冠肺炎病毒同屬一家的SARS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空氣傳播在其傳播路徑中的比例仍存爭議。
不過,氣溶膠傳播對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判斷,并非毫無根據。
2004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者,對某SARS定點收治醫院病房區及陽臺空氣進行樣本收集發現:病房區SARS病毒的陽性率為29%,陽臺為20%。進一步研究顯示:病毒在距傳染源周圍1米之內的空氣中具有感染活性,在此范圍之內存在氣溶膠傳播的潛在威脅。
在該研究中,在陽臺中取得的樣本雖然病毒陽性率達20%,但細胞分離均為陰性。研究者推測SARS病毒在空氣中可以存活,但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差。
研究者在發表于《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上的論文提示:“我們的實驗數據及流行病學資料目前都不支持病原體經空氣快速遠程傳播?!?/p>
科學家對于氣溶膠中的流感病毒研究較多,可以作為參考。
一個由美國、日本、中國香港、泰國學者組成的研究組,系統研究了氣溶膠傳播在A型流感病毒傳播中的角色,研究發現,氣溶膠傳播途徑,大約占A型流感病毒傳播的一半,這也意味著在室內環境下,只是減少直接接觸與較大顆粒的飛沫核傳播,是不足以控制A型流感病毒的傳播的。
2013年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論文顯示:此前有學者假設氣溶膠中的流感病毒在高濕度環境中會受到抑制,但香港與曼谷的研究模型證實,香港與曼谷的室內氣溶膠是流感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同時,上述研究者通過試驗研究發現,在小顆粒氣溶膠中存在的流感病毒,仍然具有傳染性。醫院急診室的空氣中可以檢測到流感病毒核酸。
這一研究佐證了要茂盛的提示,在封閉和半封閉空間應該更謹慎。
2020年2月8日,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解釋稱,氣溶膠的傳播在呼吸道傳染病中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對于新冠病毒有沒有氣溶膠傳播的情況,目前還不明確?!拔覀冴P注到這個現象,但要做更多研究工作,今后有證據時可能會更改傳播途徑的寫法。”
同日,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處研究員馮錄召在國家衛健委“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專題頁面中這樣回復:新冠肺炎目前還是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才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播,例如進行臨床氣管插管等專業醫療操作時。
與氣溶膠傳播一樣有爭議的還有“糞-口傳播”。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消化道傳染途徑也是“尚待明確”。
通過消化道途徑傳播的常見疾病有甲肝、戊肝等,以及一些寄生蟲疾病,其病原體存活于糞便中,如果污染了手或者食物,會病從口入。
雖無定論,但排泄活動中產生的氣溶膠仍需警惕。香港淘大花園社區案例很典型。
2003年非典期間,香港淘大花園社區發生了一起非常典型的“糞-口傳播”案例。一名SARS患者上廁所,經污水系統間接引發了超過300例感染。最終,香港淘大花園E座中,321人感染了SARS病毒,其中42人死亡,氣溶膠被認為是此次集體傳染的最大禍首。
時過多年,至今這起事件的傳播途徑,仍未完全統一。香港特區政府的調查結果顯示,E座的一名SARS患者感染了部分居民,然后通過污水處理系統、人與人傳播、電梯和樓梯等公共設施,傳播至該座其他居民。E座的居民進而通過人與人接觸和飛沫傳播,將病毒傳給其他居民樓。
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則顯示,該社區居民樓里的垂直污水管道,與馬桶、水池、浴缸和浴室地漏等設施進行連接的U形水槽,由于長期處于無水狀態,為病毒傳播創造了便利。同時,浴室門后的排氣扇,將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從污水管道吹進浴室,污染了浴室,然后被吹到通風井中,實現樓層之間傳播。然而,WHO未能解釋從E座到其他居民口的病毒傳播途徑。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2004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了香港淘大花園社區的病毒傳播途徑。研究者同意WHO的部分假設,認為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在不同樓層之間進行傳播,并認為氣溶膠通過通風井上升到E座頂部后,通過東北風傳播到B、C、D座。不過,在氣溶膠產生源頭方面,與WHO看法不一——研究者通過在香港大學的實驗發現,氣溶膠產生于抽水馬桶運作時垂直污水管道發生的液壓。
此前,李蘭娟曾表示,新冠病毒是否通過血液傳播、糞便傳播、污染物品的傳播,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2020年2月1日,深圳第三人民醫院在某些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RNA陽性,這說明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通過糞口傳播。
不僅中國,美國在其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排泄物中,同樣發現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顯示陽性。
鐘南山也曾透過媒體提醒,雖然現在新冠肺炎主要還是通過飛沫傳染,但要注意糞便傳染的可能性。
確實,現有的研究還無法推測排泄物中是否含有具有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因為糞便中的失活病毒,也能在核酸檢測中顯示陽性結果。如果能在糞便中分離到完整的病毒,并且培養成功,才可以百分百確定糞便中是否具有傳染性的病毒。
雖然對這一傳播途徑尚存疑,馮錄召認為,這些現象提示我們要勤洗手,尤其是接觸了容易污染的物體表面、飯前、便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