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楠 楊秀紅 辛然

疫情之下的北京金融街。攝影/本刊記者 黎立
鼠年春節,中國版圖成為了新冠肺炎疫情地圖,數字的變化,事件的發酵,情緒的積攢,所有的壓力都集中在了2月3日延遲開市的A股。
證監會在開市前發聲,2月3日股市開市,是權衡各種因素的結果,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對市場、對規則的尊重和戰勝困難的信心。央行更是在公開市場投放1.2萬億元流動性。
8.73%,滬指開盤創下了多年跌幅紀錄,點位逼近2700點,超出了市場預期。同時,北上資金逆勢買入近200億元。恐慌與理智并存,危與機同在,大跌之后創業板指加速反彈,走出六連陽,滬指也在2月11日回歸2900點。
分析者們類比2003年的非典,計算著疫情對經濟的拖累,猜測政策的走向以及市場的漲跌。悲觀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超過非典,同時政府不會刺激房地產。而更多的樂觀者表示,全國統一的防控行動更快更堅決,疫情將更快緩解。
“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是靠短期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而是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趨勢。”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對《財經》記者表示。
在A股中不僅能看到眼下,也能看到未來。短期內,口罩、肺炎相關概念受到爆炒后逐步退燒,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等股票終于等來了風口,而市場上表現最亮眼的仍是代表未來的5G、新能源、芯片等科技股。
“經濟面臨的挑戰還很多,但科技周期即將開啟。”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在農歷新年到來前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2020年金融市場的黑天鵝。
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確診人數迅速攀升,截至1月28日24時,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達到5974例,超過2003年非典,引發全球市場調整。
在春節期間,海外市場受沖擊明顯。標普500和納斯達克分別下跌3.01%和2.68%;恒生指數下跌5.72%,創一個半月新低;韓國綜合指數下跌5.66%,日經225指數下跌2.48%;富時A50期貨下跌7.04%,創下6個月來的新低。
疫情影響之下,1月27日大年初三,國務院通知延長春節假期至2月2日,證監會也在當日晚間宣布延遲開市,2月3日(星期一)照常開市。
此前,市場有觀點認為,受疫情影響,證監會應再次延遲開市時間。
“不論是2月3日開市還是繼續延遲,均有利有弊,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證監會表示,“更為重要的是,股市交易規則不宜隨意更改,否則會影響市場預期。股市是經濟社會的晴雨表,同時也具有自我修復和調節功能,對此要一分為二看待。”
應對短期市場沖擊保證流動性是關鍵。開市前一天,央行表示,2月3日將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流動性充足供應。
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強調,要“尊重市場規律,體現監管彈性”,推出9項舉措,從便利企業直接融資、延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發行債券等業務時限、放寬部分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監管要求、減免上市公司相關費用四方面,加強金融服務力度,穩定市場平穩運行。
對于可能出現的市場異動,證監會表示,將保持高度警惕,堅持底線思維,出臺和研究對沖工具,緩解市場恐慌情緒。
2月2日晚間,多家券商接到證監會通知,2月3日起暫停融券賣出業務。此舉意在減少市場空頭,抑制股市劇烈波動。
2月3日,A股開盤大跌,滬指下跌8.73%,逼近2700點,跌幅創下1997年以來的開盤跌幅紀錄。
截至當日收盤,上證綜指收于2746.61點,單日跌幅7.72%;深證成指收于9779.67點,跌幅8.45%;創業板指收于1795.77點,跌幅6.85%。全市場跌停股票數據超過3000只。
超預期跌幅也伴隨著央行公開市場意外降息。2月3日上午,央行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流動性。同時,此次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調10個基點。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預計未來貨幣政策將更為靈活。OMO(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利率下調預示未來MLF利率也將大概率同等幅度下調,進而LPR報價也有望跟隨下調10BP。而實體經濟貸款利率已掛鉤LPR(貸款基礎利率),也將有望相應下調。
市場恐慌之時,聰明的資金卻在逆勢買入。據Wind數據顯示,2月3日,北向資金全天凈流入181.91億元,其中滬股通凈流入136億元,創下單日歷史紀錄。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分析認為,外資凈流入和指數漲跌呈現出高度同步性,且前者往往是后者變動的先行指標。
首日大跌之后,有大型私募基金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市場最大的跌幅已經完成。多數機構紛紛表態,大跌帶來了戰略布局的“黃金坑”。
2月4日,A股放量上漲,創業板大漲4.84%。此后市場開市連續上漲。2月5日,上證綜指突破2800點,2月11日,再次突破2900點大關。創業板指則在科技熱潮之下突破年前高位。
“大盤起得太快了。”一位小型私募基金人士表示,開市后決定融資加杠桿,但資金到位較慢,未來決定長期持有。
“2月3日A股發生了劇烈調整,這是疫情下恐慌情緒的一次性宣泄,基本調整到位。”星石投資董事長江暉表示。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表示,本此疫情對市場可能也會有兩輪影響,第一輪是對于風險偏好的影響,節后首日基本完成,因為跌幅較大,目前是存量反彈的過程中。第二輪影響可能來自于基本面,對經濟基本面的影響,繼而對市場形成制約。但不需要太悲觀,因為市場往下的空間不大,后續市場可能還會有“磨底”的過程。
對于后續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市場上觀點不一。
野村證券在報告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對中國的短期經濟增長造成嚴重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可能會比2019年第四季度的6.0%下降2個百分點。而相對2003年“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于服務業占比由41%增長到53%、春節假期延長及封鎖狀態帶來對經濟的限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更大。

資料來源:Wind,截至2 月13日。制圖:顏斌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整體影響未必一定超過“非典”。
2月7日,梁紅對《財經》記者表示,2003年非典時期,從第1個確診病例到全國統一開展防疫行動,時間間隔為5個月,而此次嚴格隔離防御措施采取的時間更早且范圍更大,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從爆發到進入“緩和期”的時間可能比“非典”更短。另外,此次疫情的影響區域集中在湖北省,而“非典”時期則呈“多點爆發”的局面。
不過,梁紅強調,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要大于“非典”時期。“中國制造業占全球的30%,特別是一些行業中的隱形冠軍,中國工廠停下來,全球都會感受到壓力。”
2019年年底,在中美貿易談判出現樂觀預期之后,梁紅調高了對2020年中國GDP增速的預期。疫情突然來襲,對于是否重新調整預期的問題,梁紅表示不會調整。
回顧過去兩周,疫情蔓延下,醫藥股成為最受關注的板塊之一。
Wind數據顯示,自2月3日節后開市以來,醫藥生物板塊漲幅位居前三,其子行業醫療器械板塊漲幅最高,漲幅超10%。尤其在鼠年A股首個交易日,滬指開盤大跌,醫藥行業一枝獨秀,口罩、診斷試劑、抗病毒藥物、醫藥商業流通等相關股票漲停。
熱炒過后,分化顯現。
“目前受益的主要是與疫情密切相關的醫療醫藥類企業,其他與疫情相關不大的醫藥企業,則可能受到疫情負面影響。”一位創投機構的CEO對《財經》記者表示。
招商國證生物醫藥指數基金經理侯昊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受益的醫藥子板塊較SARS爆發時更豐富,對抗生素、診斷試劑、藥店、疫苗等均有一定影響,其中,對抗生素、檢測、器械、血制品子領域短期影響較為直接。”
民生加銀優選基金經理高松認為,疫情還對不少行業產生實質性利好,其中之一是對抗疫情所爆發的需求,集中于醫療醫藥、衛生防護、預防保健領域;二是互聯網領域,比如:在線娛樂、在線教育、遠程辦公、電商、快遞等。
高松進一步分析稱,疫情對醫藥行業整體是利好,不僅短期出現部分產品的需求爆發,從長期看,更會促進各級政府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系統平臺的建設,增強醫療機構對大型流行病的疾控應對能力,提升廣大公眾的衛生預防意識和醫療健康知識水平,具有深遠意義。
前述創投機構的CEO亦對《財經》記者表示:“此次疫情,給人們上了重要一課,未來大家會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預計疫情結束后,相關醫療檢測類的企業有望迎來業務的大幅增長。”
“疫情可能會使市場資金短期追捧醫藥板塊,部分標的被炒作產生泡沫,疫情結束后,并未實質性受益的公司,股價自然會跌回原位。”高松表示,“未來中長期主宰中國醫藥行業趨勢的主要矛盾是,中國加速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帶來的對醫藥的巨大需求與醫保支付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因而以仿制藥為代表的缺乏競爭力的中低端醫藥產品將面臨大幅降價是大勢所趨,創新是唯一出路。”
醫療健康領域在未來的確定性發展,依然離不開一些必要的改革。“中國未來要有15個到20個千萬級以上人口的城市,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公共資源是否按照真正的實際人口來配置,而非按照戶籍人口。”梁紅提醒道。
科技股行情在去年三季度爆發,開年之后,科技股仍是全市場焦點。
“科技成長是全年主線,因為我們現在已經處在新一輪科技創新的起點,所以科技成長板塊不僅是今年,也是未來幾年的投資主線。”王德倫表示。
“雖然對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業績有一定影響,但是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市場會用偏長期的視角去給公司估值。因此,以一年的維度來看,疫情不太會改變市場的幅度和市場的結構,市場仍然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科技板塊行情為主導,但是疫情會改變市場節奏,因此,下跌的時候會給我們更好的調倉機會。”銀華基金基金經理唐能認為。
自2019年科創板成功設立,A股掀起了科技熱潮,估值也不斷提高,市場是否過熱了?
王德倫表示,總體上看,當行業景氣度向上時,從估值和業績的匹配度趨勢上看,目前科技股的估值還處于合理的水平。
民生加銀基金經理孫偉表示,盡管科技股在2019年有一定的漲幅,但也僅僅是開始,只要產業趨勢確立,公司業績能夠持續較快增長,那么未來的投資收益率還會不錯。
對于短期內市場的快速反彈,和聚投資表示,如果短期出現一定的波動也是正常現象,當下市場的整體風險偏好還處在比較高的位置,科技股受疫情影響較小,甚至還有一些顯著受益的領域,短期仍會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回首2003年,有觀點認為,非典疫情加速了大眾網購習慣的建立,與電商的崛起不無關系。而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會帶來哪些行業的爆發?
科技驅動之下,一些工作、學習、娛樂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并在疫情催化下爆發式生長,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網絡游戲、視頻等成為了宅在家的生活需求,“宅經濟”也成為資本市場上的寵兒。
春節期間娛樂板塊搶先受益。騰訊旗下手游《王者榮耀》在1月24日除夕當天的流水達到了20億元,較2019年春節提升50%。社交軟件的比拼中,阿里一直是騰訊的追趕者。當前疫情下,大多數公司選擇遠程辦公,在線辦公軟件成為剛需。根據App Store數據,釘釘成功超過微信成為免費榜第一。
隨著學校全面延遲開學,線下培訓機構全面停止,在線教育的春天終于到來。
截至2月13日收盤,Wind數據顯示,熱門概念板塊指數中,在線教育指數以14%位居市場前列,世紀天鴻(300654.SZ)、方直科技(300235.SZ)連續數日漲停。更多在線教育概念股在境外迎來暴漲。有道(DAO.N)股價一度翻倍。而跟誰學(GSX.N)、新東方在線(1797.HK)等最高漲幅也超90%。
“在家隔離的這段時間我自己切身感受到,在線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辦公、游戲都處于持續爆發的狀態。這個趨勢可以持續,只是疫情加快了這個趨勢。”廣發基金基金經理劉格菘在直播間里表示。
和聚投資也認為,這不是短期的機會,而是一個中長期的趨勢方向。這次疫情已經改變了大家的一些消費習慣,這會深刻地影響部分產業的發展節奏。
在線教育的爆發只是表象,5G時代來臨才是本質。東方證券表示,在4G時代游戲、直播、在線視頻實現了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在線教育卻發展緩慢,與4G技術局限有關,隨著5G時代的來臨,在線教育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建信基金基金經理黃斐玉表示,以5G為代表的科技成長板塊處于一個從基礎設施到硬件創新,然后再到應用創新拉動的階段,處于新一輪科技創新周期的起點,市場在實現資金的初步輪動之后,都在尋找一個能影響產業格局變化的大方向。
“從2020年到2021年,更多的機會將落在硬件的創新和應用的創新上,因此更看重5G應用在C端和B端的滲透,從而反過來推動硬件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硬件和軟件的國產化替代。”黃斐玉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