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娟
【內容摘要】依法治國在當今社會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法治的重視和推進一以貫之,多次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地闡釋全面依法治國的要義。本文將評述中國法治思想與西方古代法治思想,為法治建設提供建議。
【關 鍵 詞】依法治國;法治思想;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217-02
一、中國古代的法治思想
縱觀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中“法”的外延主要是禮,“禮”即行為模式,法是一種懲罰性法律后果。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法”和現代意義上的“法”含義相去甚遠,因此,研究中國古代各學派的法治思想對當今我國法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儒家主張依規則統治的思想
古代中國是個封閉靜止的農業國家,自然經濟抑制了商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塑造了中國人的內傾性格,于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必然選擇注重道德倫理的儒家思想作為其統治思想。從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君主制這一點來說,它是人治的,但是儒家又在形式上強調統治官員尤其是最高統治者應該遵循基本的道德規范、禮、法來治理國家這就使得儒家思想具有實質人治和形式傾向于法治的特征。儒家思想中集中體現了一定的法治思想:
1.維護禮治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表明儒家思想中以“禮”為主,禮的法治意義已超越了對一般社會行為進行規范的層面,它還在于指導統治者如何依據既定規則治理國家,具有指導和約束權力正確行使之意。儒家在主張以禮為政的同時,反對只一味地追求“刑治”,儒家思想教導統治者應遵循禮法,以禮行事,依禮治國。孟子所講的規矩繩墨是“先王之法”,禮對統治者具有規范指導之意。儒家積極推崇規范之治是值得后人稱道的,然而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的立法原則堅持的是“尊尊”、“親親”,儒家“禮治”思想嚴格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名分,只有當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等級秩序才得以穩定。從這一點來說,儒家的“禮”是法的一種表現形式,維護的是森嚴的封建等級秩序。
2.提倡德治
在統治方法上,儒家強調“為政以德”或“以德服人”的“仁政”,主張“王道”,反對“霸道”,力求發揮道德感化作用以緩和社會矛盾。相對而言,儒家輕視法律及其強制作用,重教化,反對“不教而殺”。一般情況下,刑罰是教化的輔助手段,作用在于促成德治。
3.重視人治
重視人治就是重視人的特殊性,在治國中突出統治者的個人作用,注重君主個人德治與治國策略之間的關系,從而突出封建統治者個人的地位,維護封建王權的權威,把個人當作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和統治國家。
簡而言之,儒家思想內容為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同時也不否認刑罰的輔助作用。“禮治”的最基本的特征在于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級別越高,權力也就越大。為了“德治”的內容能夠實現又必須有能夠以身作則并可發揮道德感化作用的統治者,因而又必然注重統治者的個人作用。
(二)法家的緣法而治思想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最注重法的作用的學派,法家思想主張“法”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公平適用,要求廢除儒家“為國以禮”的禮治,實行法家“以法治國”的法治。法家的法治思想標志著中國古代社會國民意識的第一次蘇醒,法家思想目的在于打破宗法等級與政治等級的合一結構,使土地所有權與土地行政管理權相分離,廢止分封與世襲,建立官僚制從而更有力地維護封建秩序。
作為法家思想創始人的管子認為,刑、政、德、道、法是治理天下的五種規范,缺一不可。他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犯罪預防理論,管子非常重視道德規范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把“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但同時又反對空談禮義廉恥,提出只有經濟發展,人民溫飽得以解決才能夠提高道德水平,從而使人們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度。另外,他還反對統治者隨心所欲地制定法律,主張法律的內容要依從人民意愿而定。管子的主張中已經有了一些法治思想,主張法律要合乎民意,君主要依法行使職權。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奠基者之一。他推行法治的三要素是:法、信、權,認為要推行“法治”,首先要立法分明,使法律成為判斷是非、功過的標準,為此他主張頒布成文法,使法律得以公開化。他還頒布法律以保證法律的準確性。其次,法律頒布后強調一個“信”字,要求“信賞必罰”,取信于民。再次,他主張由君主掌握權力并集權力于一身,即要實行法治就要建立君主專制政體。
另一方面商鞅從性惡論出發視民為奴役的工具,由此走向重刑主義,并主張對外攻伐。他主張嚴刑峻法,“以刑去刑”,他認為只有輕罪重罰才不會助長奸邪,因此片面夸大暴力的作用。重刑主義的思想導致法家思想走入歧途。商鞅的“法治”思想中強調了法的作用,認為法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但過于注重刑罰的功能,夸大了法的作用。
(三)道家由無為而治轉向君王守法
道家思想理論的特點首先表現在以“道”作為其思想的中心主旨,即人必須順從自然的制約,要求“無欲”、“無為”。老莊的無為而治理論并非反對法治,而是認為統治者要遵守習慣法,主張放棄仁義圣智,反對國家的任意干涉。道家崇尚自然,推崇自然法,所以否定人為法、反對人定法。莊子必老子走得更遠,他主張廢棄一切法律制度,讓人類社會返回到原始狀態。道家思想中的“法治”,“法”是自然法,而不是人為制定的法律制度,主張統治者無為而治。
(四)墨子主張一統天下之義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兼愛”是他的最高理想,法律必須為這一理想服務;法律的目的在于“尚同”,即統一人們的思想認識和價值標準,消除紛爭的思想根源。他認為法律的功能一方面在于禁止人們相互殘害;另一方面鼓勵人們要克己利人,為國為民。他認為統治者應該“兼愛”,即愛天下一切百姓,實現“兼愛”的辦法是“非攻”,即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之間沒有攻伐凌暴和欺詐侵奪,實現了兼愛整個社會就能互愛互利而天下太平了。
另外,墨子還認為在人定法之外,還有一種合乎自然的自然法,自然法具有最高的權威效力,是指導現實立法的基本原則。為實現其政治理想他又提出了“尚同”的思想,他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由于沒有統一的法度、思想和是非標準。
二、古代西方的法治思想
追尋法治的源頭應該從亞里士多德說起,在其著作《政治學》一書中,他說:“若要求由法律來統治,即是說要求由神袛和理智來統治;若要求由一個人來統治,便無異于引狼入室。因為人類的情欲如同野獸,雖至圣大賢也會讓強烈的情感引入歧途。惟法律擁有理智而免除情欲。”亞里士多德的這段話包含了三個推論:第一,良好的統治當免除情欲,即免除任意和不確定;第二,人的本性使任何人皆不能免除任意和不確定;第三,法律的統治即法治可免除任意和不確定。然而這并未說明為什么可以免除任意和不確定性,亞里士多德又說:“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亞亞里士多德勾勒出的法治的形式要件,法治內涵的形成在西方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法律思想家們的主張起了很大作用。罪刑法定主義的要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當一部分法典業已厘定,就應逐字遵守,法官惟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三、現代法治意義上的中國
法治的實質內涵是法律是最高統治者,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行政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公民權利必須受到法律的保護。近代西方“法治”有兩個核心:一是“限權”,即限制行政權力;一是“保護”,即保護人民的權利。現代西方認為法治是指所有的權威機構,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司法機構都服從這些原則,在任何法律制度中,法治的內容是:對立法權的限制;反對濫用行政權力的保護措施;獲得法律幫助和保護大量的平等機會;對個人和社會團體各種權利和自由的正當保護;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綜上所述,法治是以民主為前提和目標,核心在于依法辦事,以權力制約為關鍵的一種社會管理機制和社會秩序狀態。
參考文獻:
[1]中國法制出版社.法理學論文選萃[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309.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99.
[3][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