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翔
比賽開始之前大概三天,我們閑聊,比賽之后大概會出來一些什么樣的文章,大家都有猜測,最終的結果也得以驗證。
兩天之后,似乎到了可以好好聊聊的時間。當熱鬧終于褪去之后,S10留下了什么?
實話實說,當第四局比賽Bin從F6閃現出來試著逆轉比賽,而很多觀眾已經開始在彈幕上發泄情緒的時候,這一幕成了表達的起點。集合這幾周的比賽經歷,大概有兩個比較明確的感知分享給大家,不算是觀點,只能是一些感受。
那些想要融入電競卻找不到門口的年輕人,和流量洪水過后剩下的一片荒蕪。
這兩點是和不少英雄聯盟賽事的觀眾在線下相處后的感知,目前還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線索把所有的東西串起來。從2017年到2020年,英雄聯盟世界總決賽兩次來到中國,到底哪些東西變了,哪些東西沒變,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推斷,驗證,再推斷,再驗證。
先展開說第一個感受。這兩年涌現了一批新的英雄聯盟觀眾,不是指年紀的大小,而是那些S7之后真正入坑的觀眾們。
他們中間有不少人跟我說,電競讓他們興奮,他們想參與進來,想要找到和電競之間更持續的關聯,可是卻無從下手。而當我試著幫助他們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里。
于是,問題就變成了:如果你是一個狂熱的英雄聯盟賽事觀眾,你會如何區分自己和其他一般的觀眾呢?
英雄聯盟如此,其他項目的賽事也是如此。順著這條思路想下去,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那些其他地方:一個狂熱的二次元愛好者可能會向你展示一柜子的手辦,一個狂熱的足球粉絲或籃球粉絲,也許有可以鋪滿一整張雙人床的球衣,也可能去過許多球場朝圣……
對于幸運的S10而言呢?線下的總決賽、六千多個幸運兒,一件LPL出征隊服。
然后呢?
如今的年輕人愿意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投入,愿意成為一個資深的愛好者,愿意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為自己塑造一個身份。然而很多時候,他們無從下手。
就像很多粉絲抱怨今年門票的抽簽免費一樣。不管是在游戲內,還是現實中,他們都在等待一個投入其中的機會,無論是錢,還是精力。
今年蘇寧俱樂部自制的短片《N是誰》收獲了不少好評,原因很簡單,那些無處安放的熱找到了落腳點。在和別人講起來LPL的時候,觀眾有了更多可以述說的部分。
另一點關于流量的沖擊。我們知道LPL從來不缺熱搜,一個晚上接近十條熱搜也在預料當中。問題出現在熱搜之后。S10在社交媒體上的狂歡過后,最終的結果卻是拿下五殺的Bin,在微博上發了一句“對不起,明年我們會回來的”,一直到發稿之前,只漲了不到五萬粉絲。
新星、世界賽、五殺,如果所有的電競魅力同時綻放,卻只能為一個即將崛起的頂級選手換來不到五萬的微博粉絲,那電競的故事可能就講不下去了。
三年前,我也做過類似的觀察,那次是MLXG發了一句“對不起”,從RNG和SKT的那場比賽的結束一直到當天晚上12點,他的微博漲了超過30萬粉絲。
微博發出來不到十分鐘的評論數就超過發稿之前Bin那條微博的評論數。如今他有超過四百萬的粉絲,而在那天比賽之前,大概只有不到三十萬。
原因顯然不是英雄聯盟賽事的觀眾變少了。
但在整個世界賽期間始終表現亮眼,打出不少名場面的選手Bin卻無法沉淀下來屬于他的關注者。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而對Bin的觀察恰恰成了連接兩個感受的關鍵點。一邊是流量匯聚的S10,一邊是無處安放的熱愛,最后則是在世界總決賽的舞臺上拿到五殺的Bin。
在《英雄聯盟》賽事第十年即將結束的時候,這是一個逐漸顯現、值得觀察的現象。而隱匿在背后的,可能是留給下一個十年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