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先講一個《星際爭霸》的傳統。在《星際爭霸》開局探路的時候,選手會操作農民做一些極限的操作,比如試圖躲過狗的圍殺。一旦做到了,就意味著手感好。時間長了,觀眾們會把比賽里精彩的操作和這個好的預兆聯系在一起。
所以,和劍姬五殺相比,SN、Bin用猴子在下路逃生的操作更令我印象深刻。當看到借助著隱身和位移技能極限逃生時,我的直觀感受是:“Bin手感極佳,狀態在線。”甚至我覺得,SN穩了。
也因此,當DWG捧起冠軍獎杯時,我還不知道SN輸在了哪。
早在8強階段,Bin就開始嶄露頭角。當關于Bin的討論漸至高潮時,有兩個人出現了。
一個是PDD,他挖掘了Bin;另一個則是專注于技術型戰報的自媒體作者,他注意到了Bin。
然而,到此為止了。
即便Bin作為新人在S10的舞臺上有著最亮眼的表現,即便他已經證明了自己有著晉級世界頂級上單的潛力,但就像我同事說的一樣,在輿論的中心,Bin的粉絲只有10萬;而在輿論的外圍,甚至他的名字都不會出現在“世界賽五殺”的短語里。
是因為S10的總決賽上,SN、Bin未能幫助隊伍捧回獎杯,還是因為S10的總決賽恰逢遇到了雙十一等流量黑洞?
在我看來,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我們不知道Bin是不是英雄。
足球里的梅西,籃球里的科比……在體育競技里,大多數時候,英雄往往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人。
2016年世界杯的時候,我的同事,一個狂熱的足球愛好者給我普及了“姆巴佩”這個球員。在之后對陣阿根廷的比賽里,當姆巴佩持球狂奔時,攝像機適時切到了全景的模式。
他跑得能有多快?當120米的球場被微縮在鏡頭里時,你依然能夠看到他明顯地快速移動的身影;甚至當依靠速度甩開防守隊員時,你在鏡頭里也能看到那只想要抓住球衣但是在一瞬間被掙脫的手。
伴隨這一幕的自然是腎上腺素飆升帶來的快感。
某種意義上看,本應成為新一代明星選手的SN、Bin受困于當下賽事的視覺語言。不管是猴子的逃生,劍姬的五殺,還是第一場后期猴子不斷地尋找機會突入,在這些重要的瞬間里,必然伴隨著強烈的身體反應。這恐怕是賽事內容最應該傳達給觀眾的。
事實上,很多電競項目都在嘗試找到傳遞的方法。比如在《星際爭霸2》的比賽里,在雙方選手操控著數量眾多的部隊正面交戰時,屏幕上方通常會給出實時APM的數字。
以正面操作見長的韓國選手Maru,曾經短暫地突破過1000。就是在那一分鐘里,點擊鼠標和鍵盤的操作數量,他完成了近一千次?!锻跽邩s耀》也有過類似的嘗試。在團戰里,賽事主辦方通過畫中畫的方式呈現了選手手部的實時動作。
不管方式如何,在“更高、更快、更強”的邏輯下,當選手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能”時,如何讓觀眾感受到這個結果和過程中付出的努力,這是催動腎上腺素升高的根本手段,也應該是賽事這個獨特品類最應該傳遞給觀眾們的內容。
SN、Bin的一次次精彩操作理應和每一次破門、每一次投籃一樣,都伴隨著緊張和釋放。
因此,不是流量被匯聚到了其他地方,是因為感受上的空洞,讓五殺、詭術妖Bin只能被小范圍,游戲水平不錯的玩家感知到,而在更大的傳播范圍里,它們只能以梗存在。
而且,和2017年S7時的MLXG相比,二人境遇天差地別的原因,也在于S10沒有“第一個冠軍”對應的期盼。所以,世界賽之后,在社交媒體上,SN-Bin的微博粉絲只有10萬,而當年MLXG一句道歉卻換來了近30萬的粉絲。
延續之前專欄的討論,一定程度上看,在當下的比賽里,越是大流量的比賽,競技本身越是缺位的。Bin只是這種缺位里比較突出的一面。
往寬了講,DWG是誰,戰術特點怎樣,SN為什么會輸給DWG等等關于總決賽最根本內容的討論在S10結束之后都是缺失的。
在大眾傳播里,可能大家更希望得到“心態不平穩”、“年輕沒有經驗”等淺顯易懂的結論,但當失去了這些結論背后對應的對競技本身的解讀時,我們對于賽事內容的回顧和討論也就止于一次次梗的傳播。
一個很簡單的預設是,當你向一個想了解LPL的新人介紹自己的偶像時,你該如何形容他呢?
從2016年開始,我們就在一直追問同一個問題:Uzi強在哪?The Shy強在哪?甚至Faker強在哪?到了今天,問題變成了:SN、Bin強在哪?然而,答案始終沒有出現。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把比賽做成一場秀,當楊超越憑借著絕對的好運站在代表出道的位置上時,大家也明白,她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這成了她化身錦鯉符號的起點。
還是那句話,SN在總決賽的舞臺上遇到了DWG,首先,這是本次世界賽里兩支發揮最好的隊伍,也可能是當下兩支最強的《英雄聯盟》戰隊。在賽前、賽中、賽后的內容里,這應該是都是討論的起點,而不僅僅是一句引語。
從前,我們喜歡用足球、籃球和電競對比。然而,一個事實是,北美最成功的體育聯盟有四個,他們分別是籃球、冰球、橄欖球和棒球。后三者并不比電競容易理解。但事實卻是,每一項運動的擁躉都能感受到體育競技帶給他們的獨特感官體驗,每一個聯盟也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因此,競技內容固然硬核,難以理解,但它并不構成直接的借口。說到底,賽事本身要找到轉化的辦法、呈現的方式。去呈現競技本該有的一面,這恰恰是我們日常的內容體系正在失去的部分。
如果電競比賽最終還是要做成一場秀,那么當別人把刺猬、新褲子、重塑捧成神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能夠把SN,把Bin推到流量的中心;
如果最終比賽回歸競技的本質,那么就要通過競技讓觀眾感受到緊張、刺激等最原始的身體感受。
也只有這樣,“誰是陳澤彬”才能變成“他是陳澤彬”。
不然電子競技的價值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