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像是一道非命題作文,圍繞“誰是陳澤彬”,要求把陳澤彬介紹給一個不熟悉英雄聯盟賽事的電競愛好者。
于是,我找到一個王者榮耀王者段位的朋友。出于好奇,她玩過一兩次英雄聯盟,并且都只是用深淵巨口這個下路射手英雄,看起來她是滿足上述要求的。
我問她:“你知道誰是Bin陳澤彬?”
“不認識。”她的第一反應是,“我們學校的嗎?”
我又問她:“你知道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嗎?”
“英雄聯盟最厲害的比賽吧。”加上最后一個語氣詞,顯得她不太確定,“是不是整得跟世界杯似的。”
我告訴她,“陳澤彬是第一個在這個賽事的決賽拿五殺的人。”
“很強。”她道,“打什么位置的?”
我說:“上單。”
“隊友輔助得好。”她道,“沒人搶人頭。”
“他們隊是這屆的亞軍。”我繼續說,“他打職業不到兩年,今年18歲。”
她感慨說:“天賦決定一切。”
我問她:“在你的認知里,有類似的人嗎?”
她反問說:“國服第一上單,這種無所謂的稱號嗎?”
接下來,她忍不住自己去百度搜索“陳澤彬”,最后她得出的結論是,“打上單很厲害的弟弟。”

那場陳澤彬完成五殺的比賽已經過去五天,她沒有聽說過他,直到我為了這個題目向她問起。同樣是玩MOBA類游戲,她知道什么是五殺,在最厲害的比賽上達成一項前無古人的成就,很容易地建立起對陳澤彬的認知。
這時,我會想找一個不知道五殺的人,比如一位不關注電競也不玩微博、頂多是在今日頭條里把各種假新聞信以為真的長輩。
我問她:“你知道誰是Bin陳澤彬嗎?”
“不認識。”她的第一反應是,“名字很熟悉,好多人都叫澤彬。做什么的?哪里人?”
“英雄聯盟是一個電競項目,全球總決賽是這個項目的最高賽事。”我告訴她,“陳澤彬是第一個在這個賽事的決賽拿到五殺的人。”
她道:“厲害。”
我又問她:“你知道什么是五殺嗎?”
她回答說:“不知道。”
盡管她不知道五殺具體是什么,但完全不影響她對這個人的認知。她也不關注籃球,可當我問詹姆斯是誰,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打籃球的吧”,再問詹姆斯是怎樣的一個人,無關什么前鋒、后衛、單場得分和MVP,她的回答也只有“厲害”二字。
電競愛好者和非電競愛好者的區別,當然在于理解一個電競選手厲不厲害以及厲害到什么水平。令我意外的是,這位朋友和這位長輩剛開始出現的近乎一致的反應,他們都完全不知道甚至沒有聯想到Bin陳澤彬是一個電競選手。
大家都在說電競擁有極大的聲量,但很多人可能只是遠遠聽見那里的喧囂而沒有留下任何印象,也可能是直接漠不關心地路過。而在電競項目與電競項目之間,很多時候,阻擋在其中的可能并不是技術理解的壁壘,而是信息傳播的壁壘,甚至是在我們看來同屬騰訊系的游戲里。
也許,對于不熟悉英雄聯盟賽事的電競愛好者,乃至一個非電競愛好者,建立起關于陳澤彬的認知到底有沒有那么難,只是后續的問題,首先要面對的是他們從來沒有被與之相關的信息觸及。
最起碼的要是一句,“他是打電競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