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我那八十幾高齡的太奶奶把房子租給外地來打工的人,會用閩南語稱他們為“阿北仔”。
在老一輩的認知里,人被分成三類:一類是閩南、潮汕、臺灣或者東南亞等地跟他們一樣都說閩南語的人;一類是“阿北仔”,也就是不說閩南語的國人;再一類就是“外國人”。太奶奶跟她口中的“阿北仔”相處很好,對她來說,沒有什么別的意思,這個稱呼只是陳述事實而已。
年輕一代不太用這個詞,一方面是因為方言的式微;另一方面是因為逐漸意識到它在某些語境可能帶有歧視的含義。頂多是上大學前的同學,大家都說閩南語,可能相互打趣“你個阿北仔”,形容低俗、沒禮數等,但用這樣一個詞去形容不親近或者不說閩南語的人就會變味。
類似的詞語在廣東叫作“撈比”。
我們也經常在游戲里看到這個詞語,并且在同朋友開黑時,也可能相互指責“你個撈比”。它延伸出游戲水平不好的意思。
10月24日,DWG戰勝G2,LCK的隊伍時隔三年進入決賽,本該是當晚的熱門話題,大家卻被賽場之外的事情吸引了注意。
球總決賽期間,在虎牙、斗魚和企鵝電競直播間觀賽,即可獲得英雄聯盟官網活動的額外積分。就在虎牙二臺的賽前倒計時里,出現了一檔叫作《盟妹嗶嗶叨》的衍生節目。街頭采訪環節,為了測試兩位路人是否熟悉英雄聯盟,主持人向他們提問,“春之虎帝夏之撈比是指哪位LOL選手?”
事實上,對于引發爭議的內容,我并不覺得意外,反倒意外的是,不少人認為,不就是一個節目,菜還不讓說,成績沒有,公關營銷一套一套的。在他們看來,“撈比”只是玩笑,只是陳述事實而已。
拋開選手狀態以及到底是不是惡意詆毀,只說在一個能從官網直接前往的平臺直播間里,出現這個詞語是不是合適。
不少評論會把國足拿出對比,列舉春晚的相聲、小品對于國足的諷刺。首先,這檔衍生節目和春晚的相聲、小品有著本質的區別。相聲、小品是通過藝術形式來諷刺不合理的事物,消解人們的心緒負累。這檔衍生節目則是挑戰的形式,給出已經設好答案的問題,也就等于它是在做描述和定性。
另外,從1991年春晚的《亞洲之最》到2010年春晚的《不能讓他走》,沒有一個相聲、小品會這樣來引導輿論,把矛頭指向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跑位不當或者停球差的隊員,或者使用源于某個地域排外思想的詞語。
春晚有一套相當嚴格的內容審核標準,每次彩排會記錄觀眾笑了幾次,“大笑”、“中笑”還是“小笑”。我們總說春晚的小品越來越無趣,部分原因是它還有越來越嚴苛的用詞限制。作為我國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比起娛樂效益,更重要的是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雖然有幾場電競比賽會被我們戲稱為“電競春晚”,但在這點上,其實是完全相反的。甚至放在全球總決賽,今年具有最大影響力的電競賽事里,大家都很容易忽視文化活動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觀眾會看到什么內容,這些內容會對他們產生什么影響。不當的內容一再出現,是不是在錯誤地加深觀眾對此存在即合理的印象?
官方流解說會收到賽事直播的注意事項,哪些可以說,哪些不能說。那么,衍生節目是否有著內容審核標準,還是說既存的標準就是允許這樣的內容通過,應該是要審慎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