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智

民營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日益突顯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制約了民營小微企業的經營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紛紛制定出臺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政策,但在政策實際落地過程中存在著亟待完善的問題。本文整理了2014 年以來國家及江西出臺的各項緩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政策,基于江西的實踐分析了各項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從政府、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方面對政策加以優化改進,切實提高民營小微企業融資獲得感。
針對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等相關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緩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政策。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來國家層面共出臺緩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政策共計19 項,江西省地方政府層面共計20 項,從增加供給、強化監管、減稅貼息、財政擔保、降費讓利等方面來緩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總體來看,相關政策呈現要求越來越細、力度越來越大、“含金量”越來越高的特點。
近年來,人民銀行持續加大貨幣政策對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實現對民營和小微企業的定向調控、精準滴灌,有效的緩解了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是加強落實存款準備金政策,2014 年以來,央行共實現定向降準10 次,大力支持了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拓小微企業市場,增強小微信貸供給能力。2018 年以來,央行已經實施了5 次針對普惠領域的定向降準。二是大力推進再貸款、再貼現政策,2018 年以來,央行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共3 000 億元,并同步放寬支小再貸款申請條件,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三是靈活運用金融市場工具,放寬小微企業金融債券的發行條件,支持金融機構發行小微貸款資產支持證券。
金融監管部門通過差異化的監管政策有效地支持了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主要從信貸目標、企業融資成本、信貸激勵與約束三個方面來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是對金融機構提出明確的信貸目標,從2014 年對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的增速和增量的“兩個不低于”規定,到2017 年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的“三個不低于”指標,再到2018 年增速、戶數以及資產質量成本和貸款綜合成本的“兩增兩控”目標,監管政策進一步細化了目標要求,引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實現從“量”的擴大轉向質量、效率、動力的變革。二是降低小微企業融資綜合成本,嚴格執行“七不準”“四公開”“兩禁兩限”規定,促使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減費讓利,減少企業融資的附加成本,引導金融機構創新轉貸續貸等還款方式,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周轉成本,同時“兩控”目標中的貸款綜合成本指標也促使銀行業金融機構逐步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綜合成本。三是同步推進信貸激勵與信貸約束,推進建立對小微企業授信的盡職免責制度,在考核和評級中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重點考核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的數量和質量。
財稅部門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貼息政策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以及民營和小微企業雙邊的貸款成本,持續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對創業擔保貸款的財政貼息力度,2018 年出臺的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進一步擴大了貸款對象范圍、降低了貸款申請條件、放寬了小微企業擔保和貼息要求。二是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的稅收優惠力度,2017 年國家出臺了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的政策,同時延續了對金融機構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有效降低了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綜合成本。
為支持地方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江西省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立足區域特色,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以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是優化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完善江西省一站式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和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平臺,建立“江西省小微客戶融資服務平臺”,做到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的“有求必應、合規授信、應貸盡貸、全程留痕”。二是引導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要求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中民營和小微企業的在保戶數不低于全部在保戶數的60%,同時擔保費率不得超過1.5%。三是推進財政資金代償,創新推出“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等產品,幫助民營和小微企業免抵押獲得融資,并在經過審核、符合規定的情況下由財政資金代償不良貸款。
稅務部門在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政策中要求金融機構完成銀保監部門“兩增兩控”的監管目標,然而,“兩增兩控”考核中的小微企業貸款包括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而增值稅免征范圍則不包括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這導致了部分貸款納入了免稅政策考核,卻無法享受政策釋放的紅利,造成了稅收優惠政策的“擠出效應”。同時,小微企業存在著財務報表不規范、核算不健全等問題,對銀行申報免征增值稅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并且由于免稅政策的數據需單獨核算,還涉及到銀行財務系統的升級改造,因此部分銀行還未享受到該優惠政策。
目前江西省地方政府對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支持政策主要體現在“兩通”貸款(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上,但從實際實施情況看,政策落實與既定目標存在一定的偏差,風險緩釋機制亟待健全,目前省內金融機構開展兩通貸款意愿不足,兩通貸款陷入了瓶頸期。一方面是客戶違約風險高,政府為了扶持小微企業貸款,放低審核企業的門檻,并且政府推薦的企業方向與銀行放貸標準不一,準入企業大多經營實力薄弱,貸款風險較大;另一方面是風險貸款代償不到位,兩通貸款的代償程序非常復雜,而且流程通常在一年左右,同時財政代償比例也在下降,2018 年10月起,財園信貸通代償比例由省財政、地方財政各代償50%變為省財政、地方財政、銀行按3:5:2 的比例分擔代償。此外,部分地區在執行兩通貸款時以企業貢獻度劃分貸款額度,導致部分新興產業企業、小微企業先期就被排除在支持名單外,背離了政策初衷。
2015~2018 年,江西省本外幣貸款余額平均增速達18.09%,同期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增速為17.24%,民營企業貸款平均增速為7.39%,均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特別是2018 年,小微企業貸款增速相比于各項貸款增速低14.27 個百分點,民營企業貸款增速比各項貸款增速低4.51 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占比從2015 年末的22.80%下降到2018 年末的22.31%,同期民營企業貸款占比則從20.96%下降到15.76%。表明,江西省金融系統的可用資金比較充裕,但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依然偏緊,銀行未把多余的資金投向民營小微企業,“寬貨幣”還沒有真正轉化為民營小微的“寬信用”。
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銀行的風險偏好問題,當前民營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較高,而且再貸款、再貼現、定向降準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提高民營小微企業風險池,相比于放貸給民營小微企業,銀行傾向于選擇向國有大中型企業授信、同業存款等更為安全的資金用途;另一方面是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當前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不明晰和難檢測,導致難以有效引導貨幣政策釋放資金的最終流向,同時結構性貨幣政策給予了銀行低成本的流動性,但難以規避銀行和企業的套利行為,銀行可能將此資金用于債務融資,企業在獲得低廉的“定向調控”資金后用于投機活動。
目前江西省內商業銀行大多都建立了針對民營小微企業的內部考核激勵機制,但在實際調動分支機構及信貸人員的積極性上,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優化。一是內部考核“罰劣不獎優”,在金融機構上級行對分支機構的考核中,對小微信貸考核不達標的分支機構實行了考核排名的后移,甚至是一票否決,然而,對考核優秀的分支機構并沒有實質性的激勵措施,造成了分支機構滿足于考核達標,未有主動積極發展小微信貸業務的主觀能動性;二是盡職免責制度缺乏客觀性,制約了小微信貸從業人員拓展業務的意愿。首先一線客戶經理追責過重,小微信貸由于審批權限下放,問責鏈條主要集中在底層,多數金融機構的一線客戶經理承擔了不良貸款處罰中的重頭;此外盡職免責審核規則不合理,在小微信貸整個過程中共涉及九大合規環節、三十多個合規流程、上百個風險點,再加上小微企業貸款數量多、信息透明度低,即使信貸人員在信貸過程中盡了職,也幾乎不可能完全達到合規考核要求、通過審計部門的核查,從而無法免責。
近年陸繼出臺的政策,一定程度緩解了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但仍存改進空間,需從滿足民營小微企業合理資金需求出發,在政府、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金融科技方面著手,把政策制訂好、落實好,避免政策失效。
一是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減稅降費。稅務部門應進一步擴大小微企業減稅降費的覆蓋面,增加普惠性減稅的稅種,放寬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的標準;還應加大減稅優惠力度,根據小微企業的規模設置分段稅率,著力減輕小微企業稅費負擔。
二是發揮牽頭作用,協調政策配合。政府要對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支持政策進行統籌規劃,確定不同時期重點支持和引導的方向,協調各個相關部門配合出臺政策,確保政策的一致性以及連貫性,避免出現政策統計口徑不一、考核指標不一以及目標不一產生的政策擠出效應。
三是推動民營小微企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民營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原因,政府應牽頭組織金融辦、人民銀行、工商、稅務、法院、環保、勞保等部門進一步推進民營小微企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向金融機構提供企業征信、稅務、工商、環保、訴訟、經營狀況等全面信息,向企業提供信貸產品、政策優惠等信息,解決融資信息不對稱問題。
四是完善擔保和風險緩釋機制。改變對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的考核機制,將服務民營小微企業作為機構考核的主要要求,著力放大融資擔保倍數、降低民營小微企業綜合費率;各級財政應統籌出資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池,對金融機構發放的民營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償。
一是靈活運用定向降準及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人民銀行要著力提高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措施精準程度,根據金融機構普惠金融信貸比例的不同,給予不同程度的定向降準激勵;同時加大在貸款和再貼現支持力度,建立小微企業貸款的臺賬管理,對于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獲得較低資金成本的再貸款和再貼現支持,適度放寬欠發達地區支小再貸款抵押品范圍,同時將單戶授信500 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納入中期借貸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圍。
二是優化小微企業貸款監管考核。金融監管部門要考慮小微企業風險情況和風險溢價,給予差別化監管,在考核中適度提高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考慮將金融機構內部小微企業考核激勵制度納入輔助考核項目,加強對民營小微信貸頭像的監管,使資金真正落到企業的實體經營上,督促金融機構制定和落實盡職免責制度辦法。
一是強化商業銀行內部激勵考核機制。商業銀行應實施小微企業專項信貸計劃和差異化內部績效考核,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考核權重,降低風險權重,同時商業銀行普惠金融部或小微企業部以外的各個部門(零售部、信用卡部、結算部等)都要積極為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商業銀行的內部轉移定價也應為小微企業貸款提供適當優惠。
二是深化落實盡職免責辦法。商業銀行在制定盡職免責辦法時應充分考慮小微企業信貸的實際情況,給小微企業信貸人員留有一定的容錯空間,同時優化一線客戶經理的權責比重。
三是提升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商業銀行應放寬民營小微企業信貸準入門檻,優化審批流程,下放審批權限;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拓寬民營小微企業抵質押范圍,激活機器設備、廠房、知識產權、應收賬款等抵質押資源,適當增加信用貸款;還應提升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和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