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洋
SF6密度繼電器與SF6氣室的連接裝置研制與應用
劉雪洋
(海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海南輸變電檢修分公司,海南 海口 570100)
闡述了一種適用于SF6密度繼電器與SF6氣室的連接裝置,無須拆卸SF6密度繼電器即可進行校驗或更換,可以避免因拆卸而引起密封面、密封圈損壞,便于現場人員對開關進行測微水、現場分解產物檢測和補氣操作,同時還具有外形新穎、體積小、重量輕、安裝簡單方便的優點,一人即可獨立操作,操作安全,既省時又省力。
SF6密度繼電器;SF6氣室;連接裝置;微水檢測
目前電力檢修人員在對SF6電氣設備進行微水檢測、現場分解產物檢測及補氣工作或對SF6氣體密度繼電器進行校驗、更換時,需要使用檢修梯攀爬到一定高度,然后拆卸氣室的連接裝置。這樣的繼電器檢修、補氣工作存在以下問題:檢修人員需攀爬到一定高度進行拆卸工作,存在安全隱患;容易因定期預試檢修過程中拆卸接頭導致對開關密封面及密封圈造成損害,使得SF6氣體泄漏;定期預試檢修工作耗時耗力,操作不便。
本項目設計的用于SF6密度繼電器與SF6氣室的連接裝置,其外形新穎、體積小、重量輕、安裝簡單方便、無須拆卸繼電器,一人即可獨立操作,操作安全,可以避免因拆卸而引起密封面、密封圈損壞,便于現場人員對開關進行測微水和補氣操作,易于推廣和使用。研發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研發分析
存在問題要因分析 檢修人員需攀爬到一定高度進行拆卸,工作存在安全隱患避雷器SF6氣體密度繼電器安裝一般離地面5~6 m的高度,只能通過攀爬完成拆卸工作 容易因定期校驗過程中拆卸接頭導致對開關密封面及密封圈造成損害,使得SF6氣體易泄漏每次進行校驗或更換均需要進行拆卸 定期校驗工作耗時耗力,操作不便由于高空作業,同時校驗拆卸工作煩瑣,每次均無法單人完成,需要多人配合
本項目組通過走訪與調研,進行詳細的現場勘查及狀況記錄,從而提出研制工具的技術指標,進而確認工具的設計關鍵點,包括結構設計、操作方式等,形成初步可行的設計方案,再通過在相關領域進行資料收集包括各類文獻、研究分析報告,對本工具的相關技術進行技術調研;后續通過項目組成員的討論提出本項目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技術風險,提出具體的設計方案。最后根據設計方案尋找加工廠家進行工具樣品的試制,研制成功后對研制的工具進行現場應用,并根據現場應用效果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進,進而完成技術報告,最終將研制出的成果通過測試后正式投入使用。
為了順利地進行工具的研制,課題組將從以下幾大方向進行著重研究,包括工具四通的本體、控制開關、連接端口的設計。
本項目研制的一種SF6密度繼電器與SF6氣室的連接裝置。該裝置包括采用四通的本體,所述本體上設有控制開關以及多個連接端口,所述連接端口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連接端口、第二連接端口、第三連接端口,所述第三連接端口還與GIS設備的SF6氣室相連,所述第二連接端口還與SF6密度繼電器相連,所述第一連接端口為測試口。SF6密度繼電器與SF6氣室的連接裝置結構如圖1所示。
本項目擬研發的SF6密度繼電器與SF6氣室的連接裝置技術原理簡單、操作便捷,具體技術創新手段為:控制開關為手動截止閥,用于切斷第一連接端口與第二連接端口、第三連接端口之間的連接氣路;第三連接端口與SF6氣室螺紋相連;連接端口還包括第四端口,所述第四端口分別與第一連接端口、第二連接端口、第三連接端口相互連通;第四端口用于連接SF6氣體在線分解產物傳感器。
4.4.1 安全效益
本項目用于SF6密度繼電器與SF6氣室的連接裝置,無需拆卸繼電器,一人即可獨立操作,操作安全,可以避免因拆卸而引起密封面、密封圈損壞,便于現場人員對開關進行測微水和補氣操作,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1—本體;2—第一連接端口;3—第二連接端口;4—第三連接端口;5—第四連接端口;6—控制開關。
4.4.2 經濟效益
外形新穎、體積小、重量輕、安裝簡單方便,徹底解決了繼電器檢修、更換及補氣中的拆卸難題,在電力工業的現場應用中有實際意義,能夠為企業節省更多備品備件的支出費用,具有很好的推廣性。
通過本項目研制的SF6密度繼電器與SF6氣室的連接裝置,實現了高效、安全及快速的試驗操作,為企業節省了更多的人力成本,同時也實現了提高試驗安全性及準確性的目的,工具能廣泛應用于繼電器檢修、更換及補氣領域,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其實用性強,具有很好的推廣性。
[1]段維志.SF6密度繼電器校驗結果縝密判定[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6):19-20.
[2]王寶健.SF6密度繼電器原理及維護[J].科技傳播,2011(9):182.
[3]張勇.SF6密度繼電器接頭改造的應用[J].科技風,2010(17):256,273.
[4]尹承尚,賀長生.SF6密度繼電器現場校驗方法的分析[J].高壓電器,1996,32(5):23-25.
TM58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2.055
2095-6835(2020)02-0136-01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