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欽飛
(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收集2018 年1-3 月在我院進行調強放射治療的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共20 例,對患者進行CT 圖像掃描。20 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6 歲,依據FIGO 對患者進行臨床分期發現:Ia2 期患者6 例,Ib1 期患者14 例。20 例患者均進行了根治性全子宮切除手術。并且通過病理診斷有16 例患者鱗癌,4 例患者腺癌,5 例患者有脈管瘤栓,7 例患者的侵犯肌層大于50%,9 例患者宮旁侵犯,所有患者均無陰道殘端陽性。
所有患者均接受處方劑量為45Gy 的盆腔調強放射治療。首先將負壓真空墊均勻放置在病床上,患者在進行放射治療的時候在負壓真空墊上面保持仰臥的狀態,同時患者需雙臂抱頭,將負壓真空墊折疊起來與患者身體兩側貼緊,再用真空泵進行抽氣,直到負壓真空墊變硬成形[1-3]。接下來將抽氣完成的真空點放置在CT 模擬機上面,患者按原先的體態躺于真空墊上,保持雙臂抱頭讓體表能于真空墊有更多的接觸面積,同時使用三維激光線確定中心點,在患者身體及真空墊上做好相應標記之后對患者進行CT 模擬機定位[5.6]。
臨床醫生依照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詳細的計劃處方,主要包含了對靶區的劑量要求和正常組織接受劑量限制[7],并通過計劃系統進行放射治療計劃設計,分別為每一位患者設計常規放射治療、適行治療以及調強放射治療計劃[4]。
在調強放射治療中,20 例患者的CTV 最大劑量為51.23±0.69Gy,平均劑量為48.32±0.31Gy,平均98.5%±0.31%的CTV 接受處方量;PTV 最大劑量為50.28±1.64Gy,最小劑量為 38.21±2.73Gy,平均劑量為 46.85±0.47Gy,SI 為1.09±0.10Gy,平均PTV 接受處方量為95.31%±3.2%。均勻性指數為1.12±0.07,適應性指數為0.85±0.06。冷點均分布在PTV 外,熱點則隨機分布在PTV 內且不在直腸前壁或者膀胱后部。
在三維適行放射治療中,20 例患者的CTV 最大劑量為49.82±0.54Gy,平均劑量為47.63±0.27Gy,平均98.2%±0.03%的CTV 接受處方量;PTV 最大劑量為49.91±0.62Gy,最小劑量為 40.69±1.34Gy,平均劑量為 47.38±0.27Gy,SI 為1.13±1.02Gy,平均PTV 接受處方量為95.35%±0.16%。均勻性指數為1.07±0.02,適應性指數為0.53±0.31。
在常規外照射治療中,20 例患者的CTV 最大劑量為50.53±1.24Gy,平均劑量為47.76±0.55Gy,平均98.4%±0.08%的CTV 接受處方量;PTV 最大劑量為50.62±1.08Gy,平均劑量為 47.49±0.53Gy,SI 為 1.58±0.47Gy,平均 PTV 接受處方量為95.27%±0.33%。均勻性指數為1.10±0.17,適應性指數為0.15±0.13。通過對三組靶區劑量分布結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在PTV 平均劑量SI 以及PTV 適行指數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且適行指數在每兩組之間都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中以調強放射治療技術最優,常規放射治療最差。而PTV 平均劑量的標準差方面,三維適行放射治療技術與調強放射治療技術均優于常規放射治療,且前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細數據見表。

表 三種放射治療靶區劑量學比較
本次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與不足,首先由于僅停留在單純的理論比較方面,無法通過實際的臨床觀察急慢性毒性反應以及對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近期、遠期的掌握。其次是宮頸癌患者在接受術后調強放射治療的過程當中因體內膀胱以及直腸的充盈程度不同,也導致了宮旁組織以及上段陰道會出現可能的移動,而這種移動情況在實際研究過程當中并沒有想到解決的辦法。
本次在對宮頸癌術后患者進行放射治療的過程當中,三維適行放射治療、調強適行放射治療以及常規放射治療進行對比,對比結果顯示調強放射治療技術能夠更好的進行靶區分布與減少周圍危及器官的受照射體積[8]。因此建議將調強放射治療技術作為常規的宮頸癌放射治療方法[9]。此外在射野分布上,9野調強放射治療相比于5 野以及7 野更能明顯提升靶區劑量的均勻性,但在靶區適行度方面并沒有明顯提升,在射野數目提升的同時患者所接受治療的時間以及受照射劑量都會明顯提升,因此建議對宮頸癌術后患者的調強放射治療采用5 野放射治療方法。通過在調強放射治療計劃當中分別使用了15MV、10MV 以及6MVX 射線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能量的提升并沒有提升靶區劑量的適行度以及均勻性,在危及器官照射體積方面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降低,同時高能量射線所產生的中子還可能會對患者以及相關醫護人員帶來危險,因此建議在宮頸癌術后調強放射治療當中使用6MV 的X 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