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趙文香 徐穎臻 許浩 楊曉茹 姚光(通訊作者)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 山東 濱州 256603)
目前胸腔鏡在食管癌治療中已經有了較好的應用,而在術中為了保障視野,多需要雙腔氣管插管進行單肺通氣,而由于另一側單肺長時間停止通氣,所以容易出現缺氧性損傷,影響患者預后[1]。為探究更為理想的通氣方案,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胸腔鏡食管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行單腔氣管插管與雙腔氣管插管通氣的效果差異,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8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食管癌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均采用胸腔鏡治療,隨機分為采用單腔氣管插管雙肺通氣實驗組(n=38)與采用雙腔氣管插管單肺通氣治療對照組(n=38)。對照組中男28 例,女10 例,年齡41 ~73 歲,均數(58.62±11.37)歲,包括鱗癌36 例,腺癌1 例,小細胞癌1例,發生區域包括上段4 例,中段33 例,下段1 例,實驗組中男27 例,女11 例,年齡42 ~75 歲,均數(58.57±11.41)歲,包括鱗癌35 例,腺癌2 例,小細胞癌1 例,發生區域包括上段5 例,中段32 例,下段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案進行治療,術中全麻后開展雙腔氣管插管,在術者進行胸部操作的過程中,由麻醉醫師停止對右側肺部的通氣,對左側肺部進行單肺通氣,其余時間常規雙肺通氣。實驗組則在麻醉后單腔氣管插管,術中均進行雙肺通氣,術者于右側胸腔建立人工氣胸,以氣腹機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后維持胸膜壓力為6 ~8mmHg,以保障右側肺部能夠處于塌陷的狀態,使得后縱膈充分暴露[2]。兩組患者術中體位、手術切口、器械、術式等均相同。
(1)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設定為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2)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常見包括肺炎、肺不張、聲音嘶啞與乳糜胸等。
數據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胸部手術時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P<0.05,淋巴結清掃數目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組間對比表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組間對比表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 淋巴結清掃數(個)對照組 38 113.66±37.41 131.14±38.41 10.08±1.62實驗組 38 118.01±31.62 104.25±32.44 11.55±1.75 t 0.5474 3.2970 3.7999 P 0.5857 0.0015 0.0003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對比表 [n(%)]
食管癌屬于國內高發的惡性腫瘤類型,考慮和國內居民飲食習慣、吸煙等因素存在關聯,病死率較高,且其發病率近年來不斷上升,已經成為了嚴重威脅國內居民的疾病之一。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胸腔鏡已經在治療食管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具有微創、高效等優勢,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但傳統的胸腔鏡手術中由于單肺通氣,且術中由于體位改變,可能造成氣管插管的移動,進而容易出現術側位萎陷情況不佳的問題,經常需要再次進行插管,增加了患者的風險[3]。而采用單腔氣管雙肺通氣模式,則能夠以建立人工氣胸的方式促使術側肺部處于下陷的狀態,有利于后縱膈的充分暴露,進而維持手術的順利開展,另外該方案也能夠較好的維持患者的氧合狀態,對保障呼吸功能,降低肺部并發癥也有著顯著的意義,可改善患者預后[4]。從本次研究結果上看,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淋巴結清掃數目多于對照組,P<0.05,代表該方案有利于減少術中對患者的影響,且可提高治療效果。而在并發癥上,實驗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其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在胸腔鏡食管癌手術過程中采用單腔氣管插管方案進行雙肺通氣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預后,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