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潁上縣人民醫院護理部 安徽 阜陽 236200)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由于冠脈粥樣硬化引起管腔狹窄、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壞死的心臟病,多發于40 歲以上男性,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目前,冠脈介入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血運重建效果佳,介入術的首選途徑為經橈動脈路徑,其術后的橈動脈穿刺部位壓迫止血對術后病情恢復、生活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為關鍵環節。研究顯示,壓迫止血時間過短,術后常出現局部出血、皮下血腫,時間過長則術后出現血手臂麻木甚至橈動脈閉塞,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因此,有研究提出,術后加用TR band 橈動脈止血器是安全有效止血的的重要方法,然而其最佳首次放氣時間受到爭議[2]。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TR band 橈動脈止血器首次放氣時間對冠心病介入術后止血效果的影響,以尋求更早的首次減壓時間,旨在減輕患者不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臨床提供指導。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8 年4 月-2019 年3 月收入的冠心病患者40 例,納入標準[3]:①均符合我院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②均行冠心病介入術;③均為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0例,對照組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在52 ~78 歲,平均年齡為(62.26±1.77)歲,體質量23 ~29kg/m2,平均體質量為(26.25±2.77)kg/m2;觀察組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齡在52~78 歲,平均年齡為(62.46±1.81)歲,體質量在22 ~29kg/m2,平均體質量為(26.64±2.43)kg/m2。兩組在性別、年齡、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具可比性,且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兩組患者介入手術后,撤出橈動脈鞘管,于穿刺部位覆蓋無菌紗布,采用TR band 橈動脈止血器壓迫止血,將氣囊袋綠色標志點置于穿刺點,于氣囊袋側閥注入空氣15ml 左右,對照組于術后TR band 橈動脈止血器使用120min 進行首次放氣,觀察組于40min 進行首次放氣,術后4 ~6h 放氣結束,觀察穿刺點處有無滲血1min 即可撤去止血器。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后前壁腫脹、手臂麻木、發紺、橈動脈閉塞、骨筋膜式綜合征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止血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隨著冠心病發病人群趨于年輕化,其救治廣受臨床關注。近年來,冠心病介入術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其術后橈靜脈穿刺點止血對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較大,成為了重點改善內容。現階段,TR band 橈動脈止血器廣受臨床歡迎,其通過向佩戴于手腕的止血氣囊內充氣直接壓迫動脈穿刺位置,達止血效果,具有減少壓迫止血時間、易控制的優勢,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研究指出,止血器首次放氣時間對患者舒適度造成極大影響,以往,臨床曾將首次放氣時間設置為120min,但常發生時間過長造成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同時,患者出現手臂腫脹、麻木甚至迷走神經反射、橈動脈閉塞,耐受性低。因此,尋求合適的首次放氣時間,改善患者舒適度具有重要意義[4]。
本研究將首次放氣時間縮短至40min,旨在減輕患者不適感,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前壁腫脹、手臂麻木、發紺、橈動脈閉塞、骨筋膜式綜合征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以往有研究指出,經橈動脈介入術后患者常出現手臂腫脹、麻木,與受到止血壓迫、靜脈回流受阻有關[5]。而本研究在保證止血效果前提下,提前了首次放氣時間,避免了首次放氣前的極大的局部壓迫力量的過久持續,壓迫時間縮短,手臂腫脹減輕,由此神經受壓導致的疼痛、麻木等也減輕,降低了手臂腫脹、麻木發生率,并避免了迷走神經反射的發生,降低了橈動脈閉塞等的發生。因此,在保證良好止血效果的情況下,提前首次放氣時間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將TR band 橈動脈止血器首次放氣時間縮短至40min 效果佳,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