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靜
(太原市中心醫院婦產科 山西 太原 030009)
無排卵型月經不調為女性生殖器官相關神經內分泌系統能力出現紊亂,體內雌性激素減少,無法對子宮內膜予以支撐,引發子宮內膜剝離,導致月經出現不正常情況,發生不正常陰道出血現象。目前,多對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應用藥品治療方式,促使其機體孕激素指標提升[1]。本文將本醫院治療的62 例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收入研究指標資料,對不同劑量孕激素實施于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意義予以評定。
選取2017 年4 月-2019 年2 月本院治療的62 例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62 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1 例。對照組:年齡最高43 歲,年齡最低24 歲,平均年齡(32.69±3.12)歲。實驗組:年齡最高42 歲,年齡最低25 歲,平均年齡(32.72±3.24)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高劑量孕激素治療方案:患者服用200 毫克黃體酮,于月經完成之后在早上及晚上分別服用,治療14 天。
實驗組采用低劑量孕激素治療方案:服用100 毫克黃體酮,于月經完成之后在晚上服用,治療14 天。
比較兩組患者藥物治療有效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
顯效:停止用藥之后具有出血癥狀,其月經量無異常,三個月之后檢測其子宮內膜厚度值無異常;有效:停止用藥之后具有出血癥狀,其月經量比正常月經量減少,三個月之后檢測其子宮內膜厚度值得以改善;無效:未符合以上評估標準[2]。
數據采用SPSS23.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藥物治療有效率(93.55%)高于對照組的(74.19%),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藥物治療有效率比較[n(%)]
實驗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3.23%)低于對照組的(19.35%),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體內缺少孕激素,無法促使子宮內膜相關酸性粘多糖物質的產生,維持子宮內膜相關酸性粘多糖含量,將子宮內膜剝離難度提升,引發月經不調現象[3]。現今,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主要是促進其孕激素指標提升,多使患者口服黃體酮予以治療[4]。
此文相關數據值指標體現,與高劑量孕激素(200 毫克黃體酮)給藥方案比對,采取低劑量孕激素(100 毫克黃體酮)治療方案的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藥物治療有效率提升,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統計率下降。黃體酮是常用的一種孕激素藥物,能夠促使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雌性激素含量提升,促進子宮內膜生長和轉化,促使子宮內膜萎縮及脫落加快,得到良好止血效果。
綜上所述,對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運用低劑量孕激素(100毫克黃體酮)治療的臨床效果比高劑量孕激素(200 毫克黃體酮)更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