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輝
(中國中航集團三0 二醫院骨科 貴州 安順 563000)
三踝骨折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是指內踝、外踝以及后踝同時出現骨折或骨裂,屬于一種較為嚴重的關節損傷,會對踝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1]。為探尋更加理想的治療方案,我科在2015--2018 年對部分患者采用改良踝關節后外側入路聯合內側復位固定療法,效果較令人滿意,現研究過程及治療結果作如下匯報:
將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在我科接受手術治療的三踝骨折患者納入研究小組,共計96 例,入院后均經影像學檢查結果被確診。其中男性患者55 例,女性患者41 例;年齡分布在18 ~75 歲范圍內,中位值為(46.5±5.5)歲;Lauge 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8 例,旋前-外旋型47 例,旋后外旋型42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實驗組(n=48)與參照組(n=48),對兩組患者的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出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以上已將開放或病理性骨折患者、伴有Pilon 骨折患者、伴有嚴重內科疾病者、不配合研究者剔除研究小組。
實驗組:本組患者予以改良關節后外側入路聯合內側復位固定術治療方案,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肩部及臀部墊高,患肢墊高并內旋,麻醉后,打止血帶,后外側切口長約15cm,近端繞至腓骨,后踝水平經跟腱與外踝之間的中點,遠端為弧形切口繞至外踝尖,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近端保護腓淺神經,切口遠端于外踝骨膜下向前方剝離,將皮瓣向前方牽開顯露外踝,對外踝復位鋼板固定,內踝取后內側切口長約4cm,顯露外踝后進行復位及螺釘固定,對后踝,于后外側切口在拇長屈肌與腓骨長肌的間隙予以解剖,充分顯露后踝,直視下復位滿意之后使用直徑為3.5mm 的螺釘1 ~2 枚進行內固定,沖洗術區,后外側切口留置負壓引流管,最后予以縫合處理,術后48 ~72 小時拔出引流管,術后予以常規抗感染治療,術后第1、2、3、6、12 月復查,術后1 月部分負重,3 月后完全負重。
參照組: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打止血帶,外踝骨折作外側縱形切口,以解剖鋼板固定; 內踝骨折作前側弧形或后側弧形切口,以拉力螺 釘固定;后踝骨折行間接復位,作前側小切口,置入拉力螺釘 固定。
術后,為患者行X 線復查,采用Maryland 足功能評分量表對患者的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滿分為100 分。評估分數為90~100 分者為優,評分為75 ~89 分者為良,50 ~74 分者為中,不足50 分者為差。
治療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①手術時間;②術中出血量;③骨折愈合時間。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參照組,骨折愈合時間對比參照組短,統計學驗證結果為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時間(周)實驗組 48 90.5±13.8 46.8±8.7 12.2±1.4參照組 48 106.4±19.6 60.3±10.3 14.9±1.6 t 4.5955 6.9371 8.7986 P 0.0000 0.0000 0.0000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為91.67%,顯著高于參照組的68.75%,統計學驗證結果為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對比(例)
三踝骨折為關節內骨折,以手術治療為主[3],后踝骨折為后方橫韌帶、下脛腓后韌帶等牽拉導致脛骨后結節骨折,骨折塊位于后外側,傳統入路對后踝間接復位,難以達到解剖復位,改良的后外側入路,顯露充分,直視下操作,直視下對骨折行進解剖復位及螺釘的置入,減少了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該手術方案不僅可以簡化手術過程,減少透視次數,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參照組,實驗組的治療效果優良率高于參照組,兩組數據對比P<0.05,這一結果也充分凸顯出了改良式手術方案的有效性及優勢。
改良的后外側切口較外側切口,對后踝的顯露直觀,減少了后方軟組織的牽拉,降低了術后感染皮緣壞死等并發癥,另外,后外側入路對外踝鋼板覆蓋良好,避免了切口下方外踝鋼板的外露,減少了切口并發癥。
綜上所述,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踝關節后外側聯合內側入路復位固定,對后踝顯露良好,便于后踝的解剖復位及固定,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