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謙
(南京市第一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多發傷是指同一種因素所致的一個部位以上的嚴重創傷病癥,在實際臨床中發病率比較高,多發傷在實際臨床中對多個臟器有損傷,臨床救治不及時或者治療效果不佳時,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較大的影響,現場救護是為患者爭取更多救治時間的重要時機,現場救治一方面可盡快的判斷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及時得到相應的治療,另一方面可盡快的進行救治對基本外傷進行相應的處理,避免患者失血過多出現休克,可見急救護理對患者病癥治療的重要性[1]。現就我院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的83例多發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急診護理模式在多發傷急診搶救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83 例多發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掛號末尾數的奇偶性分為兩組,觀察組42 例,男性25 例,女性17 例,年齡在17 ~73 歲,平均年齡(46.7±5.1)歲;對照組41 例,男性25 例,女性16 例,年齡在16-75 歲,平均年齡(47.0±5.3)歲,兩組患者年齡和性別資料對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有對比意義,院方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此次研究。
納入標準:納入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納入未合并重大疾病的患者;納入確診為多發傷患者。
排除標準:排除精神異常的患者;排除凝血障礙或者合并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主要內容為積極開展護理,配合治療醫生,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
觀察組采用急診護理模式,主要內容有:(1)成立急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主要為出診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養出診人員之間的協調性,便于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能良好的進行配合,保障良好救治效率;(2)護理流程:制定詳細的急救護理流程,包括出診途中,急救現場,轉院,與院內的溝通與協調,保障急救的順利開展;(3)護理實施:在接到120 出診時,出診小組在3 分鐘內出發,出診途中,及時與患者周邊的親人或者朋友取得聯系,電話指導親友進行基本的現場救治,同時了解致病原因;現場依據患者的狀況及時開展救治,在進行基本救治后,患者的病情穩定,醫護人員及時指導患者轉入院內,在轉入過程中護理人員及時與院內進行聯系,告知患者的基本病情,并協調開放綠色通道,便于患者的院內能快速的獲取相應的治療。在救治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的觀察,對患者的基本生命指標加強監測[2]。
對比兩組的搶救時間與臨床護理效果,搶救時間以臨床搶救記錄數據為準,護理效果依據搶救治療效果、對患者的病情監護,搶救時間等分為顯著有效、有效和無效。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搶救時間短于對照組,臨床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搶救時間與臨床護理效果的對比(例)
多發傷患者由于多處受傷,患者機體的生理功能顯著受到影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創傷之間的互相影響會導致患者體內的代謝出現紊亂,因此在實際臨床中患者的病情嚴重,且比較復雜,在諸多的傷情處理中還會出現矛盾,因此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另外其部分創傷比較隱匿,因此容易漏診[3]。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多發傷患者的急診搶救中采用急診護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救治效率,減短急救時間,提升整體護理效果,在實際臨床中對患者的病情穩定與急救時間爭取有重要意義,急診護理模式一方面有護理小組,在多次的出診與就診后有良好的協調性,另一方面急診護理模式具有較為詳細的護理流程,在每一個步驟有詳細的指導,可有效的提升醫護人員的臨床護理效率,在每一項護理流程執行中,能夠使患者更加快速高效的進行相應的救治,同時能提升對隱匿病癥的檢查,確保全面救治,降低病死率[4]。綜合來看,在實際臨床中多發傷急救患者中采用急診護理模式,可以提升臨床救治效率,減短救治時間,提升護理效果,有顯著的臨床運用價值,應該運用。
急診護理模式在多發傷急診搶救中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可以縮短臨床搶救時間,提高搶救質量,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