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霞 胡慧 徐青霞
(南京市溧水區中醫院 江蘇 南京 211200)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跟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方式及其工作狀況密切相關。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最高,約占所有頸椎病的50%-60%[1]。近年來,人們患頸椎病概率呈現逐步增加的趨勢,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本研究采用牽引電針推拿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 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病例均為我院2015 年1 月-2018 年6 月門診患者。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診斷標準:頸痛伴上肢放射痛,頸后伸時加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肌萎縮,肌力減退,頸部活動受限,牽拉試驗、壓頭試驗陽性。頸椎X 線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CT 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120 例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60 例。治療組中,年齡32 ~66 歲,平均(44.6±11.2)歲;男28 例,女32 例;病程1 ~11 年,平均(4.2±2.4)年。對照組年齡30 ~67 歲,平均(43.2±10.5)歲;男27 例,女33 例;病程1 ~10 年,平均(4.1±2.6)年。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治療組:采用牽引電針推拿治療,具體見下。
牽引治療:用YHZ-100B 型頸腰椎治療牽引床(張家港市興鑫醫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制造)進行頸椎牽引治療。每天1 次,每次15 分鐘,10 次為一療程,休息2 天后行第二療程。
電針治療:選取頸椎相應的夾脊穴(雙側)、風池(雙側)、風府、大椎、患側肩井、肩中俞、肩貞、天宗、曲池、外關、合谷。夾脊穴斜刺,其余直刺,行針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夾脊穴及風池穴加用BT701-A 電針儀,電流強度以肌肉抖動、患者感覺舒適為宜。留針30 分鐘。每天1 次,每次30 分鐘,10 次為一療程,休息2 天后行第二療程。針刺同時全部采用ZH-13B 型TDP 垂直照射頸項部,距離約30-45cm,以患者感覺溫熱為宜。
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施四指推法于頸背部及患側上肢,配合拇指點按風池、風府、夾脊、肩中俞、肩貞、天宗、曲池等穴;施拿法于肩井、風池和兩側項肌;一手托患者下頜,一手按后枕部,拔伸頸椎,后施頸椎旋轉定位扳法(也可采用仰臥位頸椎扳法);最后,施掌根揉法于頸背部。推拿治療每天1 次,每次15 分鐘,10 次為一療程,休息2 天后行第二療程。
對照組:采用牽引和電針治療,方法同治療組。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評定。未愈:癥狀無改善;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及上肢功能改善;治愈:原有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及上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別為70.0%和96.7%,對照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別為50.0%和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隨著電腦、手機、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患頸椎病概率呈現逐步增加的趨勢,發病人群也越來越年輕。長期低頭、姿勢不良、久坐不動、扭錯損傷、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等刺激,使頸椎的骨質結構及其附屬組織發生生理性退行性改變,發生頸椎間盤突出、頸椎增生、相鄰的脊神經被累及,出現頸肩背部疼痛、上肢酸脹、麻木不適等癥狀。中醫認為本病屬于“痹癥”,病機為風寒濕邪阻塞經絡、營衛失調、經脈失養,導致氣血不足甚至肝腎虧虛,進而血瘀氣滯,不通則痛[3]。
牽引能減輕頸椎的內在壓力,逐步恢復椎體間的內在平衡。牽引還可以增大椎間管和椎間隙[4],不同程度地解除或改善對神經根的壓迫。夾脊穴屬近部取穴,深部為脊神經后支,針刺雙側夾脊穴可疏通頸部經筋、脈絡之氣血,平衡頸部兩側肌肉緊張度,促進椎體間的內在平衡;風池、風府可祛風通絡,其余為循經取穴,針刺和點按上述穴位,共達疏經通絡,活血止痛之功。加用電針更加強其疏通經絡作用。TDP 照射,能增加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代謝的作用,促進病損的神經功能盡快恢復。運用手法整復頸椎小關節紊亂,可直接糾正小關節“錯位”,緩解肌肉保護性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強頸椎的穩定性,促進組織恢復。
本文結果顯示,牽引電針推拿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顯著,優于牽引電針治療,值得臨床應用。在治療期間,患者應加強頸肩背部肌肉的鍛煉,定時做頭部后仰、聳肩、擴胸等動作以緩解肌肉疲勞,加強頸部肌肉強度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減少頸椎病發作;避免長期低頭及高枕睡眠,保持正常生理曲度;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頸肩部負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