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農, 李洪梅, 朱瑾英
(1.北京市第六醫院內分泌科, 北京 100007 2.北京市應急總醫院內分泌科, 北京 100007)
甲狀腺結節是因為甲狀腺細胞在部分區域不正常生長所導致的一種內分泌疾病,大部分的甲狀腺結節是屬于良性結節[1],但當甲狀腺結節過大時嚴重影響患者頸部美觀,并且可能會壓迫頸部導致惡性病變,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2,3]。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甲狀腺結節發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從而導致甲狀腺癌的病發率也逐漸升高。因此,及時合理的藥物治療對減少甲狀腺結節,降低甲狀腺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4]。但我國目前臨床上對甲狀腺結節的最佳治療方式缺乏明確。因此本文對小劑量l-t4對甲狀腺良性小結節生化指標水平的影響及療效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性的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內分泌科收治確診為甲狀腺良性小結節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39.82±6.46)歲。納入標準:①結節的初始直徑小于10cm;②經檢查診斷為良性甲狀腺結節;③年齡大于18歲且小于60歲。排除標準:①對左甲狀腺激素過敏的患者;②患有橋本甲狀腺炎、甲狀腺高功能腺瘤等甲狀腺類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患有糖尿病、嚴重肝腎功能疾病、骨質疏松、心血管類疾病的患者;④三個月內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的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入試者數字隨機表法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39.43±5.82)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40.01±6.26)歲。對比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對照組患者不進行藥物治療,僅對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臨床觀察與隨訪。觀察組患者采取小劑量l-t4治療,第一周劑量為12.5ug/d,服藥一周后患者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劑量增加至25.0ug/d,3個月為一療程,共服用4個療程。每3個月對兩組患者的促甲狀腺激素(TSH)等生化指標水平、甲狀腺結節大小和不良反應進行檢測。
1.3觀察指標:采用ACCESS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對患者的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與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進行檢測;采用飛利浦彩色超聲多普勒診斷儀(CV650)對患者的甲狀腺最大結節橫截面直徑(JD3)、甲狀腺體積(JV)與小結節直徑進行檢測。甲狀腺體積(JV)=0.479X(前后直徑X中間直徑X首尾直徑)。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最大結節橫截面直徑(JD3)、甲狀腺體積(JV)比較:兩組患者JD3、JV均隨時間變化的不同而不同(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JD3、JV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JD3、JV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D3 JV比較
注:①示同組間與治療前相比,P<0.05;②示同時點組間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小結節直徑變化比較
注:①示同組間與治療前相比,P<0.05;②示同時點組間比較,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小結節直徑變化比較:兩組患者甲狀腺小結節直徑均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并且時間因素的作用隨著分組的不同而不同(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甲狀腺小結節直徑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甲狀腺小結節直徑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SH水平與FT4水平比較
注:①示同組間與治療前相比,P<0.05;②示同時點組間比較,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SH水平與FT4水平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前TSH水平與FT4水平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SH水平(0.36±0.14)mIU/L明顯低于對照組(1.86±0.78)mIU/L;觀察組患者FT4水平(26.24±4.04)pmoL/L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16.88±3.52)p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性別與年齡對患者的甲狀腺小結節直徑的影響:對觀察組不同性別及年齡的療效進行比較。男性治療后甲狀腺小結節直徑、TSH顯著高于女性(P<0.05),而FT4顯著低于女性(P<0.05);年齡<45歲的患者治療后甲狀腺小結節直徑、TSH顯著低于≥45歲患者(P<0.05),而FT4顯著高于≥45歲患者(P<0.05)。詳情見表4。

表4 性別與年齡對患者的甲狀腺小結節直徑的影響
注:①示同組間與治療前相比,P<0.05;②示同時點組間比較,P<0.05
甲狀腺小結節致病因素非常多,含碘過高、碘缺失、激素合成障礙、基因突變以及致甲狀腺腫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較常見,但是其致病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明確[5]。相關研究表明,相關致病因素通過抑制甲狀腺激素(TH)的正常合成,致使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后在反饋調節機制的作用下導致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致使甲狀腺對碘化物的攝取能力增強,攝取量增大,刺激游離甲狀腺素的釋放,促進甲狀腺率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從而導致多發性結節[6]。而隨著我國醫水平療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大多數甲狀腺小結節都能被檢測出[7]。對于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治療首先要明確小結節的良惡性,惡性甲狀腺結節務必要采取臨床手術治療,而85%~95%的良性甲狀腺小結節有很大幾率持續惡化、增大,導致惡變為惡性甲狀腺結節[8]。因此對于良性甲狀腺小結節患者應采取一定的有效治療措施,抑制其繼續惡化的可能性[9]。然而我國目前臨床上對于甲狀腺良性小結節的治療方式尚無明確規范,治療方案多樣,療效不一,未能達成明確共識[10]。
小劑量左甲狀腺激素(l-t4)治療甲狀腺良性小結節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此方式具有無手術創傷、依從性高、治療快捷方便等優勢。本研究采取小劑量l-t4對39例甲狀腺良性小結節患者進行治療,另對39例甲狀腺良性小結節患者采取臨床觀察隨訪以進行對比,探究其對甲狀腺良性小結節各項生化指標水平的影響及療效影響因素。發現采用小劑量左甲狀腺激素(l-t4)的39例甲狀腺良性小結節患者治療后的的甲狀腺體積(JV)、甲狀腺最大結節橫截面直徑(JD3)與小結節直徑較治療前明顯減少且明顯小于未采取藥物治療的對照組,表明小劑量左甲狀腺激素(l-t4)能有效抑制甲狀腺良性小結節的增長,效果顯著。對兩組患者采取治療措施前后檢測其促甲狀腺激素水平(TSH)與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發現:采用小劑量左甲狀腺激素(l-t4)的39位甲狀腺良性小結節患者治療后的其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顯著小于未采取藥物治療的對照組,且采用小劑量左甲狀腺激素(l-t4)的39位甲狀腺良性小結節患者治療后的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較治療前明顯增加且顯著高于未采取藥物治療的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小結節直徑較男性患者顯著降低,年齡<45歲的患者小結節直徑較年齡≥45歲的患者降低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小劑量l-t4能夠有效控制甲狀腺良性小結節生化指標水平抑制TSH的分泌和增加FT4水平并且控制甲狀腺良性小結節的生長,對女性患者以及年齡<45歲的患者療效更為顯著,值得廣泛推廣并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