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梅, 仲維秀, 楊麗萍
(遼寧省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影像科, 遼寧 沈陽 110023)
近年來乳腺癌發病率逐年升高且有年輕化趨勢,成為威脅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殺手,早期診斷、治療是提高乳腺癌患者預后的關鍵[1]。近年來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及完善,在惡性腫瘤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評估中發揮重要作用。超聲、MRI是臨床常用乳腺癌診斷方法,但臨床報道仍存在一定誤診及漏診現象,因此與其他指標進行結合提高檢測診斷準確性非常重要[2,3]。CA15-3、癌胚抗原(CEA)是臨床常見腫瘤標志物,在諸多惡性腫瘤的診斷中均得到廣泛應用[4]。本研究將MRI動態增強成像與血清CA15-3、CEA相結合,探究單獨或聯合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旨在為乳腺癌的準確診斷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明確診斷為乳腺癌,年齡33~62歲,平均(44.15±7.48)歲;另擇同期于我院就診的5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納入良性組,良性組患者經病理診斷排除惡性改變。良性組年齡28~55歲,平均(43.78±8.01)歲,兩組患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MRI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1.5T超導型MR掃描儀進行檢查,線圈為4通道專用乳腺相控陣表面線圈,檢查時患者取俯臥位,雙側乳腺自然對稱懸于線圈檢查洞穴內。依次進行橫斷面T1WI序列、橫斷面STIR及矢狀面脂肪抑制T2WI序列檢查;隨后進行動態增強掃描,矢狀面掃描參數:TR/TE:4.5ms/min,FOV:22cm;矩陣:288×160;層厚3mm;翻轉角15度。增強掃描對比劑采用釓噴酸葡胺,注射劑量為0.2mL/kg,注射流率為2.5mL/s,團注后連續采集9個時相,每個時相60s。MRI圖像分析:將掃描數據傳輸入工作站,采用Function tool軟件進行圖像處理。由兩名資深放射科醫師進行圖像評價,評價主要內容包括增強后形態學表現、血流動力學參數及時間-信號曲線情況。血清學指標測定:受試者均于清晨采用空腹外周靜脈血,離心后取上清液保存備用。采用羅氏公司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測定血清CA15-3、CEA水平,實驗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根據血清指標水平進行判斷,判斷標準:CA15-3>25U/mL,CEA>3.5ng/mL判定為陽性。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ey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以各診斷方法串聯診斷為聯合診斷,各診斷方法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等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1入組患者病灶MRI檢查圖像特征表現:入組80例乳腺癌患者均經病理證實,乳腺腫塊直徑15~22mm,平均(18.15±2.23)mm;乳頭狀瘤28例,導管內癌10例,浸潤性導管癌33例,單純癌9例;臨床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38例,Ⅲ期22例,Ⅳ期5例。80例乳腺惡性病灶表現為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可見邊緣不規則或伴有毛刺形成;66例增強掃描呈現早期強化,強化后不均勻;時間-信號強度曲線方面,流入型6例,平臺型19例,流出型55例。
乳腺良性病灶表現為與周圍組織邊界清晰,呈現邊緣光滑的腫塊,呈類圓形或分葉狀,多數病灶強化后均勻;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呈流入型38例,平臺型11例,流出型1例。部分病例MRI表現見圖1。

圖1 乳腺腫塊患者MRI動態增強表現
1A~1D:右乳纖維腺瘤,橫斷位T1WI顯示病變低信號(1A),橫斷位T2WI顯示病變為明顯高信號(1B);動態增強圖像顯示病灶呈現類圓形強化腫塊(1C);時間-信號曲線為遞增型1型曲線(1D)。2A~2D:浸潤性導管癌,軸位T1WI顯示腫塊邊緣不規則,可見明顯毛刺癥(2A);動態增強圖像顯示病灶呈現不均勻強化(2B);時間-信號曲線為2型(2C)。
2.2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乳腺癌組患者CA15-3、CEA指標水平顯著高于良性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M(P25%,P75%)]
2.3MRI、CA15-3、CEA單獨或聯合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MRI及血清CA15-3、CEA單獨診斷時,CEA的診斷敏感度、準確度最低,MRI診斷敏感度、準確度最高(P<0.05);MRI聯合CA15-3、CEA診斷敏感度顯著高于MRI、血清CA15-3、CEA單獨診斷(P<0.05),見表2、表3。

表2 MRI CA15-3 CEA單獨或聯合對乳腺癌的診斷情況

表3 MRI CA15-3 CEA單獨或聯合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比較(%)
MRI是臨床常用乳腺檢查方式,無創傷及電離輻射,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力,動態增強掃描注入造影劑后可明確顯示病灶形態及病灶組織內部血流灌注信息[5]。目前MRI動態增強掃描主要根據病灶強化程度、形態學特點及時間-信號強度曲線進行判斷,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良惡性腫瘤在以上3個方面均表現為明顯的差異,其中良性病灶多表現為形態規則、邊緣光滑及強化均勻的特征,時間-信號強度曲線表現為慢進慢出,而惡性病灶形態不規則、強化不均勻,時間-信號強度曲線表現為快進快出,這一結論與既往報道的乳腺良惡性腫物的MRI表現類似[6]。目前認為乳腺腫瘤的侵襲性及血管形成與MRI表現密切相關,腫瘤內血管的大量生成,可導致增強后強化明顯[7];另外乳腺癌微血管密度高,腫瘤血管通透性較強,且部分存在動靜脈漏,因此在增強后可表現出造影劑快進快出的特點。
盡管MRI對乳腺癌具有一定診斷價值,但仍存在一定誤診及漏診,本研究MRI增強掃描誤診漏診的病例為13例,對于這些病例仍應引起注意。
目前腫瘤標志物被輔助用于惡性腫瘤的診斷及治療中,本研究中CA15-3為一種較為敏感的血清標志物,最早在乳腺癌細胞薄膜上發現,在乳腺癌組織中大量表達,當乳腺細胞形態結構變化時釋放入血,因此檢測其水平可一定程度明確乳腺的病變。CEA是臨床應用于監測腫瘤發展的血清標志物,是一種廣譜腫瘤標志物,其可在胃癌、胰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中監測到明顯升高,可作為乳腺癌的輔助診斷標志。本研究結果顯示,與乳腺良性腫塊及健康組比較,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EA指標水平出現明顯升高,進一步證實前人結論。本研究中血清CA15-3、CEA診斷乳腺癌的特異度較高,而靈敏度分別為73.75%、66.25%,提示兩種血清標志物誤診率較高。目前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診斷效能報道較多,但結果不盡相同。陳艷[8]等研究證實血清CA15-3、CEA對乳腺癌的診斷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8.5%、88.5%及74.9%、68.6%;另一項研究顯示血清CA15-3、CEA對乳腺癌的診斷敏感度分別為81.7%、71.8%[9];本研究與前人研究均存在一定差異,可能與納入對象的差異所致。本研究將MRI動態增強掃描與血清學指標聯合用于乳腺癌的診斷,結果顯示,與單一指標診斷比較,聯合診斷特異度有所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靈敏度及準確度均有所提高,靈敏度及準確度均顯著優于單一血清學指標檢測,靈敏度優于單一MRI檢測,提示多種方法聯合可減少誤診率。
綜上,MRI動態增強掃描聯合血清CA15-3、CEA可提高乳腺癌的靈敏度及準確度,對乳腺癌的準確診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