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野 閆 明
(沈陽農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黨委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1]。在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互聯互通,高校黨建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航向標,而思政教育則是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高等學校的黨建工作,促進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的同頻共振,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才。
當代高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按照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三全育人作為工作準則。作為國家整體黨建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高校黨建承擔了培養青年學生的重要使命。在具體的黨務工作中,高校各級黨組織與專兼職黨務工作人員按照共產黨的要求和準則以及學生的成長規律和需求,有規劃有步驟的管理與培養大學生黨員、黨內積極分子以及普通同學的實踐活動。“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2],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推動作用。同時,作為戰斗堡壘和黨建工作的基礎,高校基層黨組織為大學生的學習與交流創造良好的平臺,并且很好的為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因此,加強黨建工作,提升高校黨建的實效性,可以很好的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組織保障,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助于增強青年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著 力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黨建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內容,貫穿于高校黨建工作的全過程。對于高校而言,基層黨組織的成員都是由年齡相仿、專業相近并且有著相似興趣愛好的學生群體。在大學生社會化發展中,朋輩群體屬于重要環境因素,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促進高校學生共同構成亞文化圈。這種文化可以支撐大學生社會化發展,為其接觸與適應實際社會文化奠定基礎[3]。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肩負著選拔優秀積極分子加入基層黨組織,并通過思想教育來提升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的偉大使命。充分發揮黨員的朋輩力量,帶動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端正入黨動機,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加強共產黨在高校學生中的吸引力,使學生黨員充分認識到榮譽感和責任感,體現了高校思政教育為黨建工作的實施和開展提供有效方法。
高校黨建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相互銜接,相輔相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黨建的堅實基礎,而高校黨建又可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成果。現階段,很多高校的黨建工作一體化在思政教育中還不是很突出,將二者相融合的意識比較薄弱。在高校,大學生接受黨的洗禮、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的主要陣地是黨支部,由于受眾面較窄、方式方法缺乏多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減弱。在黨建工作中,學生黨員以及積極分子是重點的考察和培養對象,黨務工作者在工作時更加注重的是服務和管理,很容易忽視思政教育。同時,在大學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雖有涉及但也沒有深入系統的學習黨建知識,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的協同育人成效不顯著,需要進一步提高。
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趨于傳統化的發展,套用傳統的方法,工作欠缺創新意識,沒有充分重視教育的內容,普遍存在把重點工作落在完成上級的任務上。導致思政工作在現實實踐中沒有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思政工作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降低。此外,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對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輔導員一般都身兼數職,工作千頭萬緒,再加之輔導員一般相對年輕,實際經驗較少,所以在工作中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對學生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關注思想狀態有問題的學生,對其進行教育引導,這使得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整體效果打了折扣。同時,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來說,相關的培養方案只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安排了課程,高年級安排的較少,短期的、分散的課程不能使大學生受到系統而深入的教育,思政教育的效果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
很多高校都有專職的黨建工作部門,設立了各級基層黨組織,配備了專兼職的黨務工作人員,但是在工作中,黨建工作的引領效果差強人意。部分基層黨組織為了提升既定工作的效率,“渾水摸魚”“草草了事”的現象時有發生。對于一些重要的指示精神缺乏認真的領學研討,有的僅是在行政會議中點到為止,相關精神的傳達打了折扣,青年學生不能夠準確的掌握和執行黨的要求,不利于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高校黨建的指引作用弱化。同時,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紅色網絡戰地的建設尤為重要,部分高校的黨建教育網站、黨建微信平臺、黨建微博博客等的更新不及時,沒有隨時上傳最新的、重要的黨建思想和活動,線上線下互動缺失,使紅色網絡陣地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發揮其快速、廣覆蓋的積極引導作用,逐漸使大學生的學習率、閱讀量下降。多種原因都嚴重影響了高校黨建工作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統籌指引作用。
新時期,高等學校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教育工作,堅定不移的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聚焦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首先,高校須嚴格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黨委需發揮好領頭羊作用,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舵手”。其次,積極構建文化育人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應積極統合文化建設尤其是紅色文化建設與文化育人,不斷挖掘文化資源并在打造文化精品中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最后,完善高校針對工作在思政工作第一線的輔導員以及專兼職黨務工作人員的考核激勵機制,從源頭上激發“帶頭兵”的工作熱情,解決制約其關心的成長晉升瓶頸問題,從而使思政工作隊伍更加具有凝聚力,能夠更好的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
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高校作為培養教育青年學生的主要機構,須做到與時俱進,時刻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貫穿到高等教育和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二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關系著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興衰成敗。高校應堅持以人為本,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經驗教育,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育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三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榮譽感,立報國志踐報國行。積極弘揚長征精神、雷鋒精神等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高校應努力實現學習型黨組織和思政教育的互動,開拓新的教育平臺。一是積極打造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思政教育平臺。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高校應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新設備,占領網絡新陣地,唱響網上主旋律,實現思政教育的數字化。設立網絡宣傳站、開設云端黨校、組建網絡小紅軍、創建黨建公眾號等,使思政教育在遵循黨的領導的基礎上更加生活化、更加立體化、更加個性化。二是努力打造校園文化平臺。校園文化在青年學生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高校要牢牢把握校園文化的活動主旨,把控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導向,多辦思想境界有高度的高品質活動。以黨建為引領,開展感恩、誠信、道德、奉獻為主題的各類教育活動以及黨務知識競賽、科技文化節、社團文化節等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是實現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政課堂的有機融合。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課堂,使黨的先進思想貫穿到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4]。通過不斷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堂講授方式,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使思政課教師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做好青年學生思政教育的領路人。二是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高校加大優秀典型的宣傳,開展先進共產黨員評選、身邊的好人評選、勵志成長成才評選等活動,實現“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形成榜樣效應、傳遞正能量,全面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三是重視課外活動的輻射引導作用。鼓勵大學生參加扶貧支教、助孤助老、科技興農等志愿服務,打造精品主題黨日、團日以及社團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