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悅 劉金英
(江西省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時代飛速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精彩,但是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目前,在高校管理和教師教學活動中,發現一些大學生出現了厭學情緒,對學習缺乏興趣或感到厭倦,產生消極的態度和行為。對此,我們首先要對目前大學生厭學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然后提出相應對策,才能更有針對性、更有建設性,也更有成效地解決大學生厭學問題。
1)個人因素的影響。沒有明確目標、缺乏學習興趣是大學生厭學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雖然說每個人的心理環境都有所不同,但是衍生厭學情緒的背后都有著這樣一個共性:沒有明確目標、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沒有明確目標包括兩個層次的因素。淺層因素是無成就動機,即對學習沒有需求欲,因而沒有動機來啟動學習。成就動機對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信念非常重要,它將激勵個體努力獲得將來的成功。相反,缺乏這種成就動機會限制個人的努力以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表現在對學習好壞不在乎、無成就感、無抱負和期望;對學習基本上采取一種放任的態度;精神面貌萎靡不振、懶散、拖沓;常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上;缺乏奮發向上、刻苦學習的原動力。一些學生對學習有關的活動持消極情緒和態度,缺乏學習興趣,甚至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尤其表現在對所學專業的專業課不感興趣,缺乏專業認同感。厭學的學生大多數是將興趣由學習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如一些學生迷戀游戲、網絡,逐漸荒廢了學業。學生的興趣一旦由學習轉為社會不良活動,不僅不利于學業的進步,更危害身心健康。
2)家庭、學校的影響。家庭、學校在無形之中造成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等相關因素、父母的教養態度、教養方式,以及家庭的學習環境等都會對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如重利輕智,驅使孩子過早步入商海;家庭的不良環境,如父母離異,經常爭吵,致使孩子心靈扭曲,由無法安心學習發展到失去學習興趣;父母過高的期望與孩子實際水平差距太大,孩子因心理壓力過大,難以承受,就用消極對抗來發泄自己的不滿等。此外,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沒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學習情況采取有針對性、差異性的教學方法,不了解學生在學習上有什么不懂,最后導致優秀的更加優秀、落后的更加落后。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高校教師存在科研成果的壓力,無法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師生缺乏情感交流,教學方式和內容單一死板,缺乏創新,缺乏吸引力和啟發性,很難調動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部分教師過度重視教學成績,對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笑臉相迎、重點關注;而對那些基礎較差、后進的學生放任不管。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久而久之對課程產生厭學態度。
3)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不良社會風氣和文化對大學生也產生一定影響。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如拜金主義思想、享樂主義傾向和一些不良風氣及讀書無用論等,都是造成大學生厭學的社會誘因,以及“一切向錢看”的扭曲思想,不健康電影錄像等也對青春期孩子產生極壞影響。再或結交社會不良青年,耳濡目染,逐漸厭學。而且,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導致部分大學生受到了一些腐朽文化的影響,心中對學習、對成績的信仰出現了動搖。面對社會上某些別有用心的資本的文化宣傳,有些思考能力弱、難辨是非曲直的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出現了問題,不辨黑白、難分是非,甚至產生了一些“成績無用論”的腐朽思想,覺得好好學習就是書呆子,大好的青春年華相對于在課堂上學習還不如“出去社會賺錢”,最后逐漸發展成了嚴重的厭學思想。
要在新時代下做到消除大學生厭學現象,“一張黑板,一支粉筆”這樣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學生學習和社會前進發展的要求,我們要立足于時代,適應學生的精神需要,以讓學生樂于配合的形式開展教育工作,消除大學生的厭學現象。
1)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興趣。消除大學生厭學現象重點是我們必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在傳統模式的課堂上,教師通常只能對著課本照本宣科,學生對課堂也容易產生厭惡、抵觸心理,喪失學習興趣,對學習只是機械的、被動的,甚至有的學生表面上看是在認真聽課,實際上卻在走神……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會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教師的課堂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的厭學情緒高漲。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教育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須要立足于創新的教學課堂,改進教學方法,通過革新性的教育方式與學習方式,才有可能誘發學生們的內心驅動力,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甚至是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優化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
2)加強學校管理,從嚴治校。加強學校管理,從嚴治校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良好校風對學校所有成員具有強大的同化力、約束力和推動力,在學校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功效。學校無閑人、人人都育人,學校無空地,處處皆育人,學校無小事,事事教育人,要成為廣大教職工的共識和行動。新生入學進行入學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樓墻壁上懸掛名人、名言、科學家畫像,宣傳櫥窗定期更換一次。校訓、校風、學風、教風等巨幅標語懸掛于學校建筑的醒目處。學校環境整潔宜人,這些建設都有力的強化了與優良校風相一致的健康、文明、向上的現代人意識和濃郁的校園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同時,學校還要做好教師的管理工作,因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基礎和必要保證,也是學生克服厭學情緒之良方。學生喜歡并佩服你這個老師,他就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就會信服你所講的道理。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尊重學生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將學生心中的厭學情緒徹底克服。
3)營造健康豐富的大學校園生活。學生在校的學習比較單調容易產生疲勞,與高中相比,大學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新的開始:沒有了高中里老師的嚴格管制,沒有了父母的碎碎叮嚀,時間安排確實更為自由,除了上課的時間都可以自由安排,上課的時候也沒有人會要要求你認真聽課做筆記,女生可以化妝逛街,男生打游戲出去玩,學校里有各種活動,大城市里更是不缺娛樂的地方,周六日不想動可以在宿舍床上躺一天。這樣學生對學習可能就不會那么上心了,進而產生厭學情緒。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可以有效改善這樣的問題,豐富學生的課外的生活,還能發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建立自信心,也是嚴肅學習的精神調節。所以課外興趣班的開展,能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也能減少學習不良情緒的產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消除大學生的厭學情緒,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大學生厭學的成因不一定是單一的,很多是多因素交互作用導致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共同配合,制定針對性的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疏導對策,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走出厭學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