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圣
前段時間,在福建福州,一名中學生因對學校統一發型管理有不同意見,而寫了一封長達1800多字的投訴信。信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強制發型統一,超越了《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禁止項,學校的硬性推行扼殺了青少年追求個性美的權利。在這位學生看來,把學生中出現的問題“甩鍋”到“發型”身上是教育的缺失,“學校的良苦用心”是畸形的。
對這位中學生有理有據的投訴,教育局給予了充分肯定。俗話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青春是最美好的,青春理應多姿多彩。一味強制發型統一,的確有違規則,有損害學生權益之嫌。那么,學校在推行發型管理時,難道就沒有想到這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不過學校覺得,“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留長發還是短發不是主要問題,要求學生統一剪短發,避免把心思過多花在穿衣打扮搞發型上”,統一發型管理是為孩子好,也無礙大局。另外,“青春期的男生也容易對長發美女產生萌動心理,留短發能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能有效控制校園早戀的發生,總之是利大于弊。
從學校的言之鑿鑿,到學生的不領情,不難看出,造成矛盾的根源是學校與學生雙方都在“自說自話”,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換位思考,尋求共生共長的解決方法,以至于學生用激烈的“投訴”向學校發難。
其實,于學校方面,因采用“自說自話”式的德育,客觀上造成教育的低效甚至對抗,并不是福州這所學校一家獨有的失誤。毫不夸張地說,在很多學校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沒有顯性爆發罷了。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近代管理理論奠基人巴納德說:“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發展與維系一個暢通的溝通管道。”而“自說自話”式的德育習慣,本質上就是缺失了有效溝通。德育要產生預期效果,需要德育工作者走近學生,走進學生,和孩子們“一起吹吹風”,像時雨春風之于花木一樣,“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并試著溫和地、有技巧地讓學生接受,從而自覺執行。
首先,推出德育規則要注重時代性。福州某學校從初中開始,便要求強制發型統一,男生要求剃平頭,女生則是齊耳短發。這樣的禁令擺在信息傳遞渠道單一、學生思想比較單純的年代,或許有效,但放在孩子的權益意識、維權意識日漸凸顯的情境下,則難免反對聲起。因而在新時代,我們要推行德育新政,不能簡單粗暴,要結合時代特性,預先考慮阻力有多大,可能來源于哪些方向,會有哪些應激反應,制定好化解預案,才能保證初衷可期。回到福州某中學推行統一發型的舉措來,學校管理者應該以《中學生守則》規定的“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為藍本,提供多種男女生發型,讓學生自由選擇,這樣不但決策有法可依,而且更為人性化,讓校園氣息在健康范疇內變得豐富多彩。
在這方面,北京十九中在處理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問題的過程中,先行考慮到了智能時代,無論從孩子的成長,還是從社會氛圍來說,強制讓孩子遠離手機,都是不現實的。于是,他們沒有像有些地方那樣,一味地“圍追堵截”、收繳,甚至把手機砸爛、扔進水桶,而是找到了一個堵與疏的“平衡點”。他們允許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但只允許在指定區域、指定時間內自由使用;為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在非使用時間,他們來了個“手機入盒”集中管理……
其次,德育規則的制定要倡導民主原則。縱觀各地的校園禁令,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許多德育禁令的制定,往往因為沒有征求意見、沒有討論,盡管融入了一定的善意,可頒行時,學生還是感覺到是“被迫”接受,自然連帶而來的是執行的被動而非自覺。一旦不小心越界了,他們大多是尋找禁令的不足,而不是主動維護禁令的權威,福州中學生的投訴就是典型例子之一。
去年,江蘇常州市局前街小學在推行校園懲戒制度時,創意性地邀請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和部分教師代表,以及由律師、法官、心理咨詢師組成的專家代表參與,召開了一場聽證會,共同討論確定方案。一年多來,不但執行沒有受阻,還一直受到師生、家長的點贊與支持。他們的創意無疑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那就是在設立一些涉及面廣、內容敏感的細則和條例時,學校不妨改變“我說你做”“我訂你遵”的慣性思維,充分信任學生,將程序變一下,從初始就將草稿毫無保留地捧出,以聽證會、網上平臺等多種渠道,誠邀家長、學生一起參與討論,再充分吸納各方有益意見,反復修改。這樣,當制度規則推廣執行時,學生就會視之為己出,主動自覺地對照執行。
當然,要讓德育規則暢行,不可忽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從福州中學生的投訴來看,學生看似有理有據,卻完全站在“私我”的立場上,沒有看到學校養成學生良好習慣、增強學生集體歸屬感的善意,而是刻意放大個人追求青春美麗個性的天然權益。從建言角度而言,其意見可以理解,但其理由是片面的、不成熟的。
曾子有言:“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著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更直接:“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我追求、獲得或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形成學生的精神財富。”所以,學校為了達成溝通的高效,讓德育規則有效推進,還要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當學生能夠返觀諸己,跳出“私我”的立場思考問題,能顧大體識大局時,學校與學生之間才會有更多的理解與共識。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大公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