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缺憾”產生改變
一、意外的造訪
某天午飯后,我來心理咨詢室值班,一個男生在門口徘徊。我主動和他打招呼,詢問他是否咨詢,他欲言又止。我單方面和他約定:“我們明天十二點半在這里見面。”
第二天中午,男生如約而至。通過訪談,我了解到他是正在讀八年級的阿信(化名),他一直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系而煩惱,他認為班主任經常在各種事情上為難自己。此外,他還表達自己從小就害怕“老師”這個角色。
二、咨詢師眼中的阿信
在前幾次輔導中,阿信具體講述了自己和班主任的日常交往,比如遲到時他會偷偷地從后門“溜”進教室,招來班主任的“找茬”。每當這時,阿信對班主任的態度就變得不耐煩,抱怨班主任不能一視同仁。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導致阿信與班主任的關系進入惡性循環。在了解事件具體細節后,我運用情緒ABC理論與阿信進行工作,發現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阿信對班主任持有以偏概全的評價。
另一方面,阿信會恐懼和害怕“老師”這個角色,是因為他之前內化了“老師”這一角色是嚴肅的、不能理解人的、不可接近的。因此,在和班主任接觸時容易自動產生關于“老師”的負性認知。
三、偶然的缺憾,必然的改變
1.初期訪談現問題。
在首次訪談中,我向阿信介紹了心理輔導的保密原則等。我詢問阿信對心理輔導的期望,他表達自己想改善與班主任的關系。我們共同商定輔導目標:與班主任交流溝通時不再有厭煩的情緒,能心平氣和地溝通。
第二次訪談中,阿信講述了周一早上遲到的事情:同學們已開始早讀,阿信不想因遲到引來同學們的關注,于是悄悄地從后門走進教室。但班主任勃然大怒,當時就批評他“遲到了還走后門是錯上加錯”。阿信不敢回應,只是在心里默默給班主任記了一筆“黑賬”。我一邊使用具體化技術了解阿信與班主任的互動過程,一邊共情其對班主任的不滿和憤怒。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到阿信認為班主任就是一個愛“找茬”的人,對自己遲到走后門這件事情不依不饒。
2.敞開心扉溯源頭。
經過前兩次的會談,阿信與我逐漸建立起信任、安全的咨訪關系,第三次咨詢,阿信開始更主動、更深入地自我表露。他說起小學時自己與老師之間的多次不愉快的相處經歷,在阿信看來,老師總會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到學生身上,每當和老師在一起的時候,他都感到不知所措,想要逃離。我逐漸理解了小學的經歷讓阿信對老師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正是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阿信表面看似冷漠,內心卻充滿畏懼地跟班主任互動。
第五次咨詢恰逢期中考試,所以暫停一次,期中考后又因我個人工作安排暫停了一次咨詢。
3.真誠互動促修通。
第五次咨詢,我按時來到心理咨詢室,發現阿信早已站在門口。打過招呼后他的第一句話是“老師,我以為你又放我鴿子了!”我既驚又喜,向老師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對阿信來講很不容易。在咨詢中,我特意和阿信討論了這件事,詢問他的感受,我也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我引導阿信回顧以往自己與老師互動時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重點談論了他對老師的“以偏概全”信念的產生以及不良后果。
連續兩次的暫停看似是一個遺憾,實際卻為阿信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提供了機會,也為我們的工作同盟產生質的飛躍提供了可能。
第六次咨詢中,我主要尋找阿信與班主任相處過程中的例外情況,通過辯論的形式來動搖阿信的不合理信念,使他全面理解和認識班主任,樹立關于班主任的合理信念。我和阿信商定后布置了一份家庭作業:每天早晨主動與班主任打招呼,并在遲到時認真解釋。
4.告別咨詢繼續成長。
第七次咨詢開始時,我先了解阿信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他反饋每天早晨都和班主任打招呼,但班主任有時候沒有回應。我詢問他如何看待“班主任不回應”這件事情,思索之后,阿信認為“可能班主任當時忙著其他事情,正在跟另一位同學講話”“自己打招呼的聲音太小了”。通過他的回應,我知道他不再“以偏概全”地看待班主任。阿信還主動表達自己對班主任很少再有負性情緒。最后,在雙方共同商定下結束咨詢。阿信說:“雖然目前和班主任的相處還不是理想狀態,但是我相信會越來越好的。”
四、咨詢反思
輔導關系是心理輔導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目標達成如何、輔導效果好壞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關系的建立。在與阿信的工作過程中,關系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中途兩次暫停咨詢導致我們的關系出現“危機”,從整個過程來看也是一大“缺憾”。但正因為有了這個“缺憾”的存在,讓我和阿信有機會真誠地表達,促進彼此之間的信任,使得咨詢有了改變的契機。
(南京市弘光中學 刁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