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璐琴 首都體育學院
文獻的納入標準:納入的所有研究文獻均為隨機對照試驗,檢索日期為2000年1月-2020年2月,實驗組干預手段均為太極拳,且不配合其他運動項目的輔助干預,干預時間≥8周,每周鍛煉時間≥60分鐘;對照組均不進行運動干預,個別研究為對照組開展了健康教育活動;研究設置的結局指標采用:WOMAC量表(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排除標準:非隨機對照試驗、太極拳混合其他鍛煉方式、結局指標未采用WOMAC量表、實驗對象平均年齡≤50歲、重復發表的文獻。
采用PubMed、WOS、Cochrance和CNKI四個數據庫作為文獻檢索資料的來源。檢索式見附錄,文獻檢索的期限設置為2000年1月-2020年2月,并通過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進行進一步的追溯補充。
通過閱讀文獻的標題和摘要進行文獻的初篩工作,以排除明顯不符合要求的文獻。對初篩保留的研究文獻開展全文閱讀的復篩工作,提取文獻的資料特征并進行質量評價。
采用RevMan制作文獻篩選流程圖、偏倚風險評估圖和Meta分析樹狀圖,采用Stata進行Meta回歸分析。納入研究所采用的結局指標為連續性變量,且不同研究采用的WOMAC量表在具體評分方式上存在著差異,故采用標準化均數差(SMD)進行分析。運用I2進行異質性檢驗,I2≤50%表示異質性檢驗可以接受,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I2>50%表示異質分析較高,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并使用Meta回歸分析和亞組分析探尋異質性的來源[1]。
通過各數據庫共檢索到文獻118篇,通過對參考文獻的追溯得到6篇,共計124篇;剔除33篇重復文獻;通過閱讀文獻標題和摘要初篩后剔除69篇文獻;通過全文閱讀復篩后去除14篇文獻;最終共8篇文獻納入分析(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太極拳對膝骨關節炎日常活動功能干預的Meta分析:
共有8篇研究對膝骨關節炎日常活動功能的干預效果進行了評估,研究對象共計374人(太極組207人,對照組167人),圖2為太極拳對膝骨關節炎日常活動功能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森林圖,異質性檢驗顯示I2>50%,說明研究存在著較高的異質性,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并需要探討異質性來源;結果顯示太極拳干預能有效的緩解膝骨關節炎患者的日常活動功能(SMD=-0.57,95%CI:-0.98~-0.17,P=0.005)。

圖2 太極拳對膝骨關節炎日常活動功能干預Meta分析森林圖
為探明異質性的來源,本研究將總鍛煉時間/周、干預時間、樣本量和研究質量四個因素納入Meta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干預時間、樣本量和研究質量對研究間的異質性沒有顯著影響,提示干總鍛煉時間/周是明顯的異質性來源(P=0.003)。
根據Meta回歸分析的結果,以總鍛煉時間/周來設置亞組進行分析。納入的8項研究中,總鍛煉時間/周<160分鐘的有5項,160分鐘≤總鍛煉時間/周<240分鐘的有3項,總鍛煉時間/周≥240分鐘的有1項。不同總鍛煉時間下的亞組分析顯示,每周總鍛煉時間小于160分鐘時,患者膝關節的日常活動功能有改善的趨勢(SMD=-0.29,95%CI:-0.60~0.02,P=0.07),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異質性檢驗I2=24%;每周總鍛煉時間在160分鐘以上、240分鐘以下時,實驗組患者的日常活動功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SMD=-0.85,95%CI:-1.22~0.38,P=0.0004),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組間異質性檢驗I2=0%;每周鍛煉時間大于240分鐘時,患者的日常活動功能也得到了更加顯著的改善。
亞組分析的結果表明,每周總鍛煉時間小于160分鐘時,并不能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膝關節日常活動功能,但每周總鍛煉時間達到160分鐘以上時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膝關節日常活動功能,這提示每周花更多時間(160分鐘以上,約3小時以上)在太極拳的鍛煉上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膝關節日常活動功能(見圖3)。

圖3 不同鍛煉時間下太極拳對膝骨關節炎日常活動功能干預的亞組分析
通過堅持16周、每周160分鐘(約3小時左右)以上的太極拳鍛煉,可以有效的緩解老年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僵硬和日常活動完成困難的癥狀,對老年人膝骨關節炎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太極拳可以作為一種長期的日常輔助治療手段納入老年人膝骨關節炎的運動治療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