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金雨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教學應該是有溫度、有深度同時站在一定高度上的。對于新一代學生來說,體育課程的設立就是為了將其所具備的育人功能與價值發揮出來,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改革對學生提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的同時,實現教育指引。
體育課程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對課程教學方案進行研制并實施于教學過程中,國家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形勢對課程標準進行修訂。但不論是哪一環節的開展,表面上都沒有十分明顯將生命這一概念或者物的生命體現出來,事實上體育課程教學應始終飽含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始終充滿對學生的愛。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體育課程建設是與關愛生命相輔相成的。這種永恒的愛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時刻刻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有助于以人為本教學觀念的滲透,同時也為學生更加深入的對體育運動,如灌籃的動作技巧等的思考源源不斷的注入新的動力。基于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在進行灌籃教學時充分考慮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及精神需求。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始終提醒自己所肩負的關愛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擺正傳統教學過程中以動作技巧訓練、體能訓練為主的教學觀念。
站在學生與教師的不同的角度,體育課程所展現的喜是不同的。對于教師來說,他們的喜是教學過程所帶來的,即能夠真正做到喜歡教學,這是教學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是端正的教學態度的展現,相較于被動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具實效性。對于學生來說,她們的喜是真正做到愛上學習并善于學習,這同樣是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與個人情感的主要體現。假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這兩種狀態同時存在,那么足以證明該教學方案的可行性、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在此情形下,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輕而易舉的實現被動學習、被動教學的轉化。基于此,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自然相對理想。那么,如此同喜的景象如何實現呢。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教學設計的多樣化、教學觀念的轉變實現體育課程的升溫。以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灌籃教學為例,教師可在初次教學過程中設計小組賽,讓經驗豐富的學生帶領并不熟悉的學生進行初步訓練,增強課程教學的趣味性。除此以外,在體育課程教學方案的構建與實施方面,教師不能只考慮學生的主體感受,更要實現師生雙方積極性的激發,即在灌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設計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但要在滿足課程發展要求及對灌籃教學具有實際作用的基礎上進行。
在一體化的角度對體育課程進行思考更加注重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安全教育,強調學生安全意識的形成圓圈技能的掌握。這樣集安全意識、安全知識與安全行為等的教育為一體的教學方式的確為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若沒有安全意識,再多的安全知識的學習都不能起到實際作用,安全行為自然不會發生,由此可見,只有在實際生活中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才能夠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保障作用。除此以外,安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涉及操作性知識,教師往往將此類知識成為安全技能,安全技能的掌握更能夠為安全行為的誕生起到輔助作用。由此可見,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保障安全的價值是十分突出的。灌籃是體育課程教學過程的經典動作,學生不僅需要對灌籃的動作要領及相關技巧進行掌握,好藥懂得特殊情況下的自我保護,例如學生要掌握好抓框的力度,否則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造成開放性骨折等,對個人自身安全造成威脅。除此以外,良好的安全意識也能夠在集體活動時對他人的動作行為起到監督作用,防止籃球運動過程中的大范圍移動造成碰撞是還等。當然,體育課程教學為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并不只是體現在上述兩個方面,運動傷病的防治也是其主要作用之一。例如在灌籃運動中出現骨折需要采取哪些急救措施等。
眾所周知,人的健康程度與其生活質量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的追求。但事實上,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能夠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與傷害的因素不斷增加,如睡眠習慣、飲食習慣及外界壓力等。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健 康第一作為主要教學觀念,中央下發的文件也多次對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重要作用進行強調。從另一方面來說,體育運動還能夠通過運動本質促進學生意志力的提升,對于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的培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灌籃運動本身就是一項活動量較大,開放性較強的運行項目,學生通過灌籃練習能夠釋放一定的個人壓力,有助于其更加陽光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同時多次的動作練習也會讓學生的抗擊打能力得到鍛煉,甚至能夠在運動中做到轉壓力為動力的改變,對于其生活質量的提升十分有利。
現階段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改革方向是直接關聯的,只有這樣,教學目標的確定才能都體現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具體要求,同時展現教學改革的積極作用。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發布使得各學科教師開始將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終極教學目標,伺候的課程標準修訂也將核心素養的培養列入課程目標體系的范圍內。但核心素養培養教學目標的實現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教師需要層層遞進的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即終極目標分解為階段性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分解為課時教學目標,高標準的教學目標分解為低標準的教學目標。這種層層遞進的實現模式是體育課程深度的主要體現,既沒有著眼于高高在上的課程教學總目標,也沒有沉浸于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并且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各個階段。基于此,一體化教學背景下對體育課程教學的深度進行審視不難發現,分層教學、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更具實效性。例如,在灌籃教學過程中,教師須首先確定通過灌籃動作的教學促進學生體育學科目測能力、協調能力等核心素養形成的終極目標,在總目標的支持下,對不同單元的教學內容等進行分析,此后對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充實可是教學的層次與針對性。如,在定位投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難度與不同學生基礎水平的不同進行分組,分課時練習雙膝微屈、手腕推球的動作。
教學內容的銜接性是體育課程教學的重點,對于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體育學科教學特點并未建立的問題,即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不夠完整,建構理論不夠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教學的邏輯性產生了影響。基于此,教師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應首先找到體育教學銜接的關鍵點,即運動能力等級評價標準的建立,按照不同的學段與模塊對內容進行結構化處理,將基本動作訓練與專項動作訓練銜接起來。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夠有效減少低級錯誤重復發生的可能,從而實現其運動水平的螺旋上升。
相較于其他課程來說,體育課程的開放性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課內教學,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豐富體育鍛煉的內容并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課內外聯動,這是體育課程寬度的主要體現,同時也是中央文件所重點強調的。基于此,為了充實課余訓練,拜托課堂教學時間對體育教學質量的種種限制,學校可引聘教練員,抑或者舉辦體育俱樂部,召集更多的師資力量對學生進行輔助教學,確保課外鍛煉時間的加強。其次,校內外聯合對于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是極為重要的。良好的體育訓練及體育意識的形成需要家庭、社會與學校的通力合作,最大程度上促進學校教學效果的鞏固與提升。這就要求家長更新體育觀念,為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的養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樣的聯合方式的共同實施使得體育課程更具寬度。
綜上所述,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要將體育教學的溫度、深度、高度等特質充分體現出來,使其教學內容更加立體。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格外注重高度、深度等的準確定位,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與教學觀念的更新最大程度上體現體育課程的功能價值,將“以體育人”的功效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