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活動對體育素養培養的影響
1.文獻資料法:查閱有關國內外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競賽的相關文獻,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上近五年來的相關資料和專題文獻,收集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作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通過下發調查問卷、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
3.數理統計法:對收集的問卷數據等進行整理、統計,確保結果真實有效。
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技能人才,學生群體活動開展的最大阻礙在于時間不固定,空間受限制。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由于受到辦學機制的影響:一般絕大多數學生在校學習三年,其中大一、大二階段以校內專業學習為主,校內、外實訓為輔;大三階段校外頂崗實訓為主,校內、外學習、實訓為輔,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學習任務重,所有學校學生的周課時量都在25學時以上,專業實訓周都在5周以上(有些學校某些專業會更長,如: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旅游英語專業學生校外實習時間達到9周),專業實訓時長約為每學期授課時長的1/3以上。學生課余體育活動時間有限,參與群體活動的時間被嚴重壓縮。學生參與群體活動的時間受專業理論、實踐操作安排的影響,極為有限,往往專業課程或實訓課程結束時各個體育項目的場館已經關閉,群體活動難以組織、實施。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高職院校大型群體活動幾乎開展不了。
高職院校對學生群體活動的重視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學生群體活動的生存質量。近年來國家對高職院校的政策方針傾斜和經費投入與日俱增,各高職院校也積極加強本校的特色建設,積極打造“特色高職”,但部分高職院校由于自身實際困難將學生群體活動有所忽略,不得已而為之,各種經費、資源優先滿足專業課程、實訓基地建設,導致學校學生的體育行為無法得到滿足。
學生群體活動的組織方式過于競技化,絕大部分學生參與不了。運動代表隊臨時組建,訓練缺乏保障,成績不理想;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每年按部就班,封閉式測試,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體質水平。學生體育社團的生存處境更是尷尬,可有可無,放任自流。
通過查閱近10年來有關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活動參與情況研究和分析的文獻資料,其中涉及的學生參與項目、關注程度等問題的問卷調查數據(如:陳鵬的《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活動中體育素養培養方式與途徑研究》(2020)、楊俊的《川南地區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素養現狀研究》(2015)、李翔的《多元目標視角下高職體育第二課堂現狀研究》(2016)、等)進行整理分析后得出結論——在高職院校中,絕大部分學生熱愛群體活動,但是,男女比例不均衡,如:男生在直接參與、參與頻率、對安全措施的了解等方面的比例均高于女生。
學生群體活動的開展,是學生自愿參與,以滿足自我發展、身心娛樂為主。指導教師的參與更能夠使其往良性化發展,(1)使學生群體活動更具目的性、更系統化,減少運動損傷,增強安全預防。(2)使學校運動代表隊得到常態化、系統化、規律化的訓練,更易打造學校群體活動品牌。(3)使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更有內涵。(4)使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更具動態化,有利于掌握一手學生體質水平數據。(5)有助于促進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呈螺旋式動態化提升。(6)使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直接面向學生個體。同時也對參與學生群體工作的教師提出了高要求:(1)淵博的學校體育知識。(2)善于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手段。(3)強烈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4)對不同時期學生群體活動變化態式的敏銳感官。
網絡時代,萬物互聯。高職學生課余時間的休閑娛樂方式選擇看似豐富實則單調: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可以滿足學生的休閑需求。學生閑暇之余大部分時間消耗在了網絡肥皂劇、聊天、刷視頻、手游APP等各種泛濫的網絡資源中。學生課余時段手機成癮性行為與日俱增,導致體質水平受此類影響逐年下滑。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定位不能一味向本科院校看齊,課程目標應從自身辦學的目的——“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和技能,能夠勝任本行業發展的基本職業要求”出發,使課程具備職業針對性。建設符合高職院校的自身特色的校本體育課程,實現校本體育課程符合在校學生的專業課程需要以及步入社會之后的職業需要。依托校本體育課程建設,在學生群體組織實施過程中,以點帶面,打造群體活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做到“教學育人”與“群體育人”無縫銜接。
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活動作為高職院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不僅僅是體育教學的延伸與補充,也不僅僅是學生消除專業學習壓力的娛樂選擇,不能單純的劃分為學生體育競賽和學生體育社團活動,它是承載塑造學生完善人格、促進學生的自主性、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全方位發展的重要平臺。學生群體活動工作的開展不能“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而流于形式,構建多元化的群體活動內容,使其具備知識傳播性(傳播體育知識)、性別適宜性(男、女均適宜參與)、個體包容性(兼容個體差異)、社會適應性(培養團隊協作、職業責任感、公平競爭精神等)、網絡實踐性(線上宣傳、線下實操)等綜合內涵,有效地提升學生體育文化素養。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國家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性指導文件和教育質量基本標準,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估學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發展的重要依據,著重強化其教育激勵、反饋調整和引導鍛煉的功能,著重提高其教育監測和績效評價的支撐能力。該標準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也是國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各高職院校應大力利用該標準作為撬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學生體育活動的杠桿,制定出與之相對應的學校群體活動實施政策,使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群體活動真正了解和體會“身體活動對改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降低慢性病風險、提高全面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和殘疾、提高生活質量。”
學校體育競賽的激烈程度、對抗程度,對學生生理的刺激程度比普通的體育活動要大得多。學生在體育競賽中體驗大強度的運動負荷,身體得到全面的鍛煉,加速了身體的新陳代謝水平。心肺功能、肌肉爆發力、耐力、柔韌性、動作的協調性有大幅度提升。身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得到加強;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得到促進。人體對各種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發熱等)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明顯增強;身體形態有明顯改善。各高職院校應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舉辦各級各類體育競賽。開放體育競賽組織形式,降低比賽參賽門檻,擴大體育競賽參與面,延長體育競賽時間,擴大獎勵范圍(如:按參與人數的一定比例實施獎勵)。照顧在校女生的參與意愿,使體育競賽的項目設置達到男、女均衡。同時,加強運動代表隊的建設,構建學校體育競賽的“高端品牌”,使具備體育特長的學生成為學校群體活動的骨干,以點帶面促進學校體育競賽工作的開展,使“競賽參與—競賽體驗—技能提高—素質拓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在互聯網與人民大眾生活、工作、學習各方面深度融合的社會發展新形態下,“互聯網+群體活動”必將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活動組織實施、協調管理、信息反饋等多方面的一個常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有各自的學校體育網站,通過整合各高職院校現有網絡資源,構建群體活動網絡平臺,利用網絡強大的滲透力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以及對群體活動的高度關注。大力開發群體活動手機APP、舉辦“云比賽”等線上群體活動,刺激學生的參與意愿。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活動對學生的體育素養(包含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質水平、體育技能五大方面)培養具有顯著的影響,切實做好學校體育工作,組織實施好學生群體活動,使高職院校學生成為身體健康、技能出眾、人格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