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世航
(廣州大學)
初創企業,泛指創業不久,資金規模與資源水平有待提高的年輕企業。初創企業主要由初次創業的青年創業者協同成立,根據《中國青年創業現狀報告(2016)》的數據,我國青年首次創業的平均年齡為24.67歲,其中高校應屆生、大專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留學人才成為創業人群主力,占比達75%以上,學術水平整體較高。作為國家最為著名的頂層設計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一直受到初創企業家的青睞。高度開放的市場與優勢的區位政策塑造了大灣區全國一流的創業環境,將近7000萬的人口規模與2萬美元的人均GDP更是為融資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基礎[1]。珠海橫琴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2019)》的三個重要樣板的一員,具有新興自貿區的典型特征,區內的“創投資本+創業項目+孵化服務”一體化創業生態為初創企業家提供了優質的融資平臺,是探究大灣區企業金融支持的絕佳樣板。
隨著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推進,以中國香港、廣州、深圳、中國澳門、珠海為核心城市的特色灣區金融生態圈正在形成。在大灣區超過10萬億的經濟總量下,企業幾乎可以從事任意種類的金融活動。大灣區金融產業無論是從規模還是質量上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截止2019年底,粵港澳三地的銀行資產規模已高達7萬億美元,存款規模高達4.7萬億美元;保險費用收入約1280億美元,約占全國各類保險收入的1/4;中國香港證交所、深圳證交所交易總市值高達5萬億美元以上,排名全球第四[2]。除了主要幾個經濟發達城市外,灣區其他新興區域的經濟水平同樣發展迅速。近年來,珠海橫琴自貿區積極依靠灣區金融資源,在創新中尋求自身進步。截止2017年數據,橫琴以91.7億元的跨境月均結算金額位居中國四大自貿區的第三位,顯著高于第四名南沙自貿區的59.8億元,成長速度較快。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發達、業務鏈條完整、機構門類齊全、金融產品豐富,為科技產業創新研發、初創企業成長融資提供了優良的金融條件。
位于珠三角中心地帶的橫琴位置優越。其東設口岸,與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比鄰而居;北面連通深港二市,中通廣珠城際軌,海通深圳蛇口港,是承接產業轉移,建設物流倉儲,吸引海外資本的優勢地域。便利的交通區位允許港澳人員與資本自由流動,這成為港澳籍、外籍人才來華注冊公司創業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橫琴政府實施簡便快捷的跨境政策,加速中國澳門及境外企業在橫琴的注冊運營。較低的租賃費用與住房成本也是吸引初創企業注冊的另一大誘因。據悉,在橫琴注冊滿足區管委會批準的高新技術企業、科創企業等符合《橫琴新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條件的企業,可享受產業配套租賃用住房保障政策。租期在兩年以內的,租金為10元/平方米/月,租期在兩年以上的,租金為20元/平方米/月,對中高層管理人員分配單間,業務人員分配集體宿舍,滿足創業者的用地需求。
為實現“面向未來”的高新產業規劃,初創企業的技術研發離不開高層次的人才供應。為引進高級人才落戶,橫琴區政府對具有突出實力的產業特殊人才、技術研發團隊、重大人才工程團隊、海外高學歷人才及應屆高校畢業生等團體給予稅款補貼、工程配套、生活補貼三方面政策支持。其中,對港澳創業者個稅的減免是當局主要的競爭手段。與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低稅率的企業經營環境類似,該方法利用初創企業家“用腳投票”的創業偏好,促進特定勞動力要素的集中,進而提高產業效率[3]。政策顯示,在橫琴工作的港澳人士可根據個人所得稅的差額進行補貼,該種補貼規格具有簡易規范的特點,可以在大灣區各市推廣運用,具有一定可操作性與實踐意義。對于重大人才工程與博士后團隊的項目工程配套,可依據《橫琴自貿片區促進人才優先發展實施意見》等政策,在省、市配套資助的基礎上按比例進行配套資助,以“就高從優”的實施原則享受額外的配套資金扶持。創業人員的生活補貼金額明確,考量指標豐富,從院士學者到應屆畢業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補貼,在制度層面保持靈活性的同時降低準入門檻,使得各個人才主體都能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實現人才資源的區內整合,為大灣區產業人才化鋪平道路。
(1)股權投資基金成為大灣區初創企業融資的主要部分。股權投資基金,即以股權性質注資企業的投資型基金。初創企業的早期資金數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天使投資的強度。橫琴區政府主要采用股權投資基金的形式對初創企業進行天使投資,其投資規模一般維持在總股本的10%-30%之間,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的同時保證其管理權利運行的獨立性。基金通過國有注資,股權投資等方式,為符合申請條件的早期項目予以支持,并對商業模式新,創新水平高,市場前景廣的企業適當放寬準入條件。低運營成本的股權投資環境吸引資本供給,為初創企業天使投資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2)大灣區融資租賃業務積極發展。融資租賃作為股票、債券之外的第三種融資方式,成為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業務之一。根據《橫琴新區促進融資租賃業發展試行辦法》,以融資租賃形式進口某些大型設備(如飛機)可享受進口同等優惠政策,并免征部分設備的合同印花稅。融資企業可通過對地區財力貢獻計提獎勵,并接受專門機構審查,在保證行業激勵的同時杜絕違法違規現象的出現。
(1)灣區初創企業融資需求較靈活。在當前的創業投資市場,銀行貸款融資以其低成本高供給的特點仍是大多數理想的融資形式。但面對高運營風險、擔保物品少、償債能力差的眾多初創企業,部分銀行機構依然會存在“惜貸”甚至“拒貸”的現象,使得傳統融資形式的融資需求難以完全滿足。因此,采用諸如股權融資、長期債權融資等靈活的融資辦法成為解決初創企業“融資難”的最佳方案。針對不同企業融資形式與管理要求,創設“私募+直接融資”、“融資+保險”“小額+眾籌”的股權融資形式以及投貸聯動、雙創債券等多種債權融資形式[4],在減少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又使其長期資金供應得到滿足。
(2)灣區企業融資需求受研發成本影響顯著。中國傳統初創企業以低端制造業為主,對技術水平要求不高,人力成本相對低廉,融資需求量隨著企業的規模而擴大,投資回報見效比較快。而高新科技行業的技術屬自行研究,從研發環節到投入生產往往耗費數年,項目本身的高投入、人才的引進費用、先進設備的購買成本大幅提高了企業的融資規模,需要更大量更穩定的資金才能支持企業正常運營。在當前大灣區宏觀政策背景的依托下,科創企業將以其穩定增長的數量規模成為未來初創企業資金需求的一大主力。
(1)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不足,低附加值企業缺乏融資吸引力。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雖然在少部分行業里處于優勢地位,但整體技術水平較低,大部分行業仍然處于“微笑曲線”中低端水平,即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的低附加值制造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企業數量不多,且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企業存在較大差距,重要原料依賴海外進口,容易出現被“卡脖子”的情況。
這無疑制約了大灣區企業的長期發展空間,影響企業的外部價值評估,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業自身的融資水平。
(2)灣區資本流動不暢。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以及部分自貿區(前海、橫琴等)憑借開放的金融環境成為大灣區外資的熱門集中地,但在這些地區之外,外資的流動卻受到不同地區政策限制,這無形中提高了資金流動成本,降低資本對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在此環境下國有銀行成為貸款的主力,不能滿足初創企業更為靈活的直接融資需求,加重初創企業資金負擔。
(3)市場環境“分體化”,合作不健全。大灣區現有地區金融政策、稅收制度并不完全統一,使得地區人才、生產、科技創新要素流動受到阻礙。作為“一國兩制”的制度樣板,大灣區內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共存,人民幣、港幣、澳幣共同流通,不同政治制度及貨幣的切換手續繁雜,為企業正常交易帶來諸多不便。高昂交易成本、地區稅收成本競爭、同質產業競爭等問題凸顯。產業上下游并未形成完整鏈條,地區間分工不明確,聯動水平低下,灣區企業難以完成行業協作,因而不能完好的發揮地域優勢。
(1)加強粵港澳一體化合作機制。資源配置離不開一體化背景,教育一體化(如高校合作)能促進高等人才的自由流動,企業合資可以加速引進外資的招商進程,采取同樣的企業政策與稅收制度則能更好吸引初創企業注冊,為初創企業提供垂直產業合作可能,加強地區集聚效應。
(2)體制機制創新,降低企業孵化門檻。降低企業稅收成本與注冊門檻,實現創新資源互聯,打造初創企業“注冊-置地-引資”孵化系統,為初創企業融資創造更便利條件,能加速初創企業“引進來”與“走出去”進程,提高企業國際影響力。
(3)加強初創企業的成立的人才支撐。重視人才要素稟賦對科技創新的作用,積極推動高校間交流聯合,牽頭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地區產業研究院,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創造優惠政策環境,對創業人才及團隊給予配套補貼,達成“以學促產”、“以產帶學”的良性循環。
(4)發展科技金融等灣區特色金融產業,產融結合。建設市場機制主導的科技金融環境,鼓勵發展風險投資、科技創業基金、投保聯動等新型融資業務發展,將資金集中投入高附加值科技初創企業方面,并根據科技產業不同行業、不同研發階段的投入需求對融資產品客制化,實現產業融資深度結合。
粵港澳大灣區憑借廣闊的地區優勢、多樣靈活的融資服務及大量市場資金供給,為初創企業孵化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要進一步建設發展好大灣區,需要實現人才、資本、政策補貼等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協調,同時帶動新一輪金融創新。未來科創企業、技術型企業數量與質量的大幅提高,將成為大灣區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