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菲
(廣東海洋大學)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貫穿于社會經濟各領域,呈現多向融合的狀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新部署指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粵港澳三地人民同為炎黃子孫,文化根基同根同源,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產業上的融合及交流,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建設的重要途徑。
2019年10月舉行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完善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機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今,我國正處于“十三五”規劃的收官期和“十四五”規劃的謀劃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也必將承載更多歷史使命。產業融合是粵港澳三地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及CEPA(《內地與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等促進大灣區開放合作的協議制度,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的共融發展創造了諸多機遇和動力。然而,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不同的法律及社會制度,文化產業的融合存在一些制度壁壘,尚有提升的空間,粵港澳三地文化產業的制度性開放合作具備可行性及必要性。
融合的載體是產業,融合的重要保障是灣區間的開放,可持續融合的基礎是科學的產業制度性開放政策。從目前情況看,各領域的制度性開放已提上議事日程。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要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性開放向規則性開放轉變。于2019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也指出,要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性開放,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性開放。制度性開放是更加深入的開放。過去我們更多關注的是促進商品要素的流動性開放,推動開放的主要的措施就是降低邊際上的準入門檻。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已被提上國家戰略發展議程,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產業上的融合及交流,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建設的重要部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融合存在巨大機遇。粵港澳影視行業的發展現狀能具代表性地體現出三地文化產業融合所存在的機遇。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香港電影業蓬勃興旺,不少杰出中國香港電影人進軍海外,促進了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宣揚。然而九十年代以來,隨著GATT會議之后,中國臺灣影視投資人因看到美國商業電影的市場潛力,逐漸縮減投資中國香港電影的資金,中國大陸加入WTO后也逐漸增加外語片的配額,導致中國香港影視的投影與投資空間受到了擠壓,繁榮近40年的中國香港影視產業逐漸走向衰落。此外,中國澳門地區的影視行業一直以來較為封閉,缺乏具有國際視野的作品,對外行銷和市場建設欠佳,靠本地市場難以發展壯大,必定要充分打開開放融合的窗口。兩岸三地不相同的法律法規使得三地的文化產業融合存在壁壘與障礙。直至2003年,大陸政府與中國香港正式簽署CEPA(大陸與中國香港關于建立更密切經貿關系的安排),中國香港電影在內地影院上映,兩岸合作生產模式也有所放松,中國大陸巨大的電影市場再次開啟了中國香港影視業的大門,中國香港及中國澳門的影視業迎來了新的機遇。2019年,國家電影局出臺政策扶持港澳電影業在內地的發展。中國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提出,國家電影局所出臺的相關政策措施能鼓勵中國香港電影業界更積極參與大陸的電影制作、便利兩岸合拍片的制作、增加港產片在大陸市場的知名度、促進中國香港電影企業推廣優秀內地電影及兩岸和合拍片,有助兩地影業共同開發市場。此類政策制度的扶持,能使得粵港澳大灣區電影行業以及其他重要文化產業的開放及融合將逐漸消除壁壘,迎來更多新的機遇。
目前,粵港澳地區的產業發展正處于關鍵臨界點,而粵港澳三地不同的社會制度與法律制度,使得三地文化藝術產業的融合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礙,應從文化產業制度性開放合作的視角分析粵港澳三地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動力及彼此開放的異同點等方面,找到粵港澳文化產業合作的開放舒適點,總結出理想的開放融合方式以改善解決問題。
(1)測算三地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合作指數,力求找到三地文化產業合作的制度性開放舒適點。文化產業是一個大產業,但也是一個需要精耕細作、包羅廣闊的產業,應本著做深做實的原則,深入研究基于制度性開放條件下的粵港澳三地文化產業融合情況,總結分析三地文化產業在雙邊、多邊經貿協定開放異同點,更大程度上使得產業融合發展和政策配套能夠真正契合起來,最大程度程度釋放制度開放合作的紅利。
(2)在科技創新領域找到三地文化產業開放融合的共鳴點。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文化產業即是區塊鏈最適合實施應用的行業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裂變爆發點主要在于科技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又作為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一體三級,應從文化+科技創新的前沿視角,結合區塊鏈、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模板,對當下粵港澳城市的文化產業進行梳理,研究出一套走向文化與科技跨界結合、灣區城市群深度融合、共同裂變出更大社會價值的實施方案。
(3)推進金融開放制度進程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灣區內金融開放政策的出臺刺激了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的業務布局步伐,若能有效地實施,將為三地的文化實體帶來不容小覷的發展動能。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產業經濟政策的改進與完善,對于加強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進程、加快產業開放融合、提高文化企業的整體競爭水平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金融支持與文化產業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提升國民經濟增長動能、提升文化產業的軟實力的有力措施,也是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目前,科技和金融所助力的新興文化業態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文化資源與科技、金融的結合已成為助力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途徑,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也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們應當切實將粵港澳開放融合制度落地實施于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及文化藝術企事業單位,以進一步助力大灣區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強灣區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及凝聚力,助力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