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華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工業和信息化局)
大多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業務運轉和行政職能履行上,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單位負責人財務管理意識淡薄,導致財務管理工作薄弱。存在如下問題,一是財務機構設置不全。一些單位沒有配備獨立的財務機構,將財務機構合并在如辦公室、后勤中心等其他部門中;一些單位沒有專職會計人員,財務人員要兼職其它業務工作;一些單位財務人員結構不合理,年齡老化,運用信息技術能力低,業務能力無法適應目前日新月異的財務信息化建設需要;二是財務預算觀念不強。財務預算在財務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有統籌功能,但許多行政事業單位不重視財務預算工作,財務預算觀念淡薄,預算編制馬虎,編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精細管理的作用;在預算編制方面漏洞較大,沒有將單位收支全部納入進來。如非稅收入沒有納入收入范圍,編制時只編制了財政預算資金,不能全面反映單位收入;在支出方面沒有將專項支出編制在內,只編制了預算內支出,從而導致單位財務預算收支存在漏洞。三是財務執行觀念淡化,在財務上執行松懈,沒有嚴格執行預算。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健全的財務核算體系,在財務核算上存在不少漏洞。一是在資產核算與管理上不嚴格。在資產核算上,表現為“重配置、輕管理”的問題,沒有做好資產核算登記,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將資產購置后列支沒有納入資產管理,特別是對固定資產沒有進行專項管理,并建立臺賬,導致資產家底不清。同時,在資產分配、使用時缺乏相關手續,使用狀況不清楚,資產外流現象較多。此外,在使用中不注重資產管理與維護,資產使用壽命短,利用率極低。二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內部借款控制不嚴。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因業務需要借款外出辦事,借款時雖經單位領導“口頭”同意,但沒有履行簽字審批手續就辦理借支。另外,出納沒有將借款單及時交會計記賬,出差人員報賬后也沒有將原借款結算,將報賬資金繼續使用,“借條”長期在出納手中“抵庫”。三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支出上把關不嚴,財務手續不完善,表現為財務支出票據缺少支出明細,開支內容模糊,開支事項比較籠統,開支標準控制不嚴,審核審批程序不規范,報賬漏洞較大。四是賬務處理不規范,沒有嚴格執行賬務處理規定,主要表現為支出記賬較為模糊,沒有嚴格按核算科目做好核算,導致賬務核算不實。五是對財務決算不重視,財務決算比較簡略,沒有嚴格按決算程序進行。
在機構改革中,行政事業單位機構減少,由于機構控制的需要,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配備獨立的財務、內審機構。財務、內審職能弱化。在財務上,會計、出納兼職諸多,職責沒有分清,缺少相互監督。單位為了辦理會計業務方便,會計、出納間相互牽制不力,印章、支票等沒有牽制管理,缺少約束,存在財務風險。會計、出納之間經常不進行賬務核對,沒有進行資金庫存盤點,單位資產也很少有人清理核查。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配備內審部門,未配設內部審計人員,缺少內控監督;也沒有聘請外部中介就財務管理問題進行內部審計,導致內部財務監管缺失。
在單位外部監督方面。財政部門推行財政績效評價,但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績效評價的范圍有限,有的專注于專項資金績效評價,而對財政預算收支進行績效評價的少,因而沒有從加強單位財務管理的角度對單位財務收支績效問題開展監督;政府審計部門由于審計業務較多,認為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審計相對簡單,在審計時比較程序化,沒有對財務內控及收支運行狀況進行深入剖析,難以發現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導致審計監管流于形式;紀檢監察部門則主要側重于單位違紀違規問題的查處,沒有從規范財務管理的角度進行審查把關。因而單位財務管理主要取決于內部財務人員素質,而缺少有效的內外監督,不利于財務風險的防范。
在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要轉變財務管理觀念。一是重視財務機構和財務人員配備,在機構編制縮緊的情況下,加強財務管理建設,從單位中選派懂財務的人員從事財務工作,在對他們的職責安排上要以財務工作為主,其他業務工作為輔,使他們有更多精力放在財務管理方面。二是要增強財務預算觀念。要按照規定做好預制編制工作,結合單位現狀,力求將預算編制精細化,使之為財務管理提供參考執行依據。三是嚴格預算執行。行政事業單位要按審批的預算嚴格落實,對于超出預算的項目和標準要嚴格審查,分析原因,杜絕不合理的現象發生,保持預算執行的嚴肅性。同時,為了做好財務工作,單位負責人和財務人員要認真學習財經法規,重點學好預算法,促進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財務核算是做好財務管理的最基礎工作,做好財務核算才能真實提供財務信息。為此,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健全財務核算體系,規范財務核算管理。因此,必須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根據單位實際做好財務核算科目設計,從財務精細化管理的角度出發,設計好會計科目,明確對應的核算內容,使財務核算更加精準。二是應用先進的財務軟件規范財務核算。要根據單位財務管理的實際,結合財務核算的需要,做好財務軟件選擇,運用財務管理軟件提高財務核算的準確性,規范財務核算管理。為此,必須做好財務核算分工,劃分核算職責,加強核算把關。三是做好資產管理,嚴格支出和借款往來核算。在加強資產管理,做好資產核算的同時,要進一步做好資產管理臺帳,規范資產管理。要建立資產管理責任,對資產運用情況進行對賬盤點,落實責任主體。對于單位支出,要嚴格審批流程,細化支出明細項目,經手人、審查人、審批人等各個環節缺一不可。對大額支出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直接劃撥到用款單位賬戶,減少現金支出。對單位借款行為要進一步規范,審批手續清楚,借款條據要及時入賬,不得“抵庫”;報賬時要及時結算扣款,收回借款款項。要做好往來款清理,與相關單位和個人做好對賬,取得書面依據,并根據往來款項的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處理,能收即收,能結即結,盡量減少掛賬。
行政事業單位要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加強財務監督。一方面要構建單位負責人、財務分管領導、會計、出納等相互牽制的財務內控體系,做好責任分工,加強印章、單據管理,對審批權限進行約束,加強財務內控管理;另一方面,要重視財務內審工作,要從單位中抽調懂審計、有責任的人員組成內審專班,加強單位財務內審工作,查找財務管理漏洞,防范財務管理風險。行政事業單位可聘請社會中介參與單位財務審計工作,幫助單位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在外部監督方面,財政、審計等部門相互協作,按各自職能加強對單位財務進行監管。 財政部門要加強績效評價工作,做好資金評審,讓財政資金發揮更高效益,對單位財務開展績效評價,并將結果通報紀檢監察部門,便于他們掌握單位財務使用狀況。審計部門要從內控管理、財務收支等多個角度對行政事業單位進行財務審計,從找問題強管理的角度幫助行政事業單位更好的規范財務管理,促進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質量的提升。
行政事業單位經費主要來自財政預算安排,單位財務與財政關系密切。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必須重視財務工作,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經濟運行質量。這樣有助于促進財政管理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