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彤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
依據加入世貿15年之后任何世貿組織的成員不得對新加入國的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約定,我國將從2016年12月11日起獲得這樣的資格。但在2016年的11月,中國即將入世滿15年之際,歐盟卻認為放棄在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時使用“替代國”的做法會使中國商品大量入侵歐洲,可能造成歐盟失去高達21.1萬個就業崗位的后果。于是,歐盟在2016年11月9日提交了反傾銷、反補貼立法新提案。新提案中取消了“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以“市場扭曲”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標準,不再使用“替代國”方法。
2016年12月19日,歐盟公布了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于12月12日通過的對歐盟反傾銷條例和反補貼條例的一個修正條例,以“市場扭曲”的方法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方法。該特別修正條例自12月20日起生效,適用于自該日起歐盟發起的所有反傾銷調查。至此,歐盟醞釀近兩年的新方法正式落地。
如果按照歐盟新的修正案,認為其進口商品的原產地存在著嚴重的市場扭曲的話,比如,政府加大了這類產品的補貼使得價格比預估的成本還低,那么,歐盟將獲得反傾銷調查的權力,參照國際市場的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區域進行價格成本的核算來計算其傾銷的幅度大小作為懲罰的依據。
實際上,盡管歐盟多次表示,修改反傾銷法是為了履行世貿組織義務,變“特殊法”為“一般法”。但歐盟修改反傾銷的規定實質上是為避免中國“入世十五條”給歐盟帶來的不便。因此,以“市場扭曲”的方法判斷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與之前歐盟判斷市場經濟地位的五項原則無本質區別,本質上來講,就是想法設法的進行中國商品的進口阻止以達到對于它們而言的中歐貿易逆差減小的目的。
由于歐盟的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規定的修改主要矛頭是指向中國,那么分析歐盟對我國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原因也就很有必要。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對歐盟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對歐盟產業生存有威脅。中歐雙方貿易規模大,但貿易不平衡現象嚴重。
第二,歐盟對內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歐盟當前正面臨著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難民、恐怖襲擊等一系列問題,而中國的產業出口卻在世界上排名不斷靠前,尤其是鋼鐵產業等重工業,使歐盟自身鋼鐵產能需求有威脅。
第三,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一直不同意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因此能夠對中國出口至歐盟的產品進行正當的反傾銷調查。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經濟飛速增長,產值不斷增加。歐盟作為綜合性經濟體,認為中國的崛起對其有很大威脅,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就能有正當理由保護自身產業。
第四,應對歐盟的反傾銷措施的作用有限。對于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總是停留在害怕高額的訴訟費用帶來企業經營生產的壓力,害怕訴訟帶來貿易環境惡化的結果給后續的可持續性出口經營雪上加霜,帶來更大的報復性制裁等種種的因素,加上對外貿易的訴訟和仲裁糾紛把握不準,采取回避的心理,給歐盟營造了得寸進尺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有國際經濟形勢、出口企業監管不力等問題,這些都是歐盟調查中國企業實施反傾銷措施的重要原因。
由于歐盟認為,若歐盟取消對中國進行反傾銷中“替代國”的做法,則歐盟自身產業生存與員工就業將會受到致命挑戰。例如歐盟自身缺乏比較優勢,而中國卻產能過剩的鋼鐵行業。歐盟在2015年全球鋼材需求下降的情況下,自身鋼鐵需求量下降了27%,損失4萬多個就業機會?;诖舜维F狀,歐盟把主要原因歸咎與中國,并且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影響作出評估,認為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停止使用“替代國”的做法對中國進行反傾銷制裁,歐盟自身可能最多失去21.1萬個就業崗位。這對歐盟經濟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此,歐盟只能選擇通過修改反傾銷的規定,使中國進入歐盟的產品繼續被管束。
目前,歐盟對中國的反傾銷措施已經由針對企業或行業的出口價格行為上升到國家和政府層面的宏觀考量。由于2017年12月20日歐盟發布修訂后的新貿易防御法中認定,一旦符合市場扭曲的標準,歐盟即可棄用出口國價格,選擇替代國或國際價格來判定是否存在傾銷。所以歐盟對中國窮的市場扭曲報告將會對歐盟對中國進行的反傾銷調查起到重要影響。歐盟貿易救濟的對象也因其反傾銷新規的變更覆蓋中國更對的出口企業,波及我國更多行業領域。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間越來越長、中國經濟建設不斷完善、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不斷增加,由于中歐之間歐盟的貿易逆差不斷加大,且短時間難以逆轉,歐盟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尤其是反傾銷——的行業重心,已經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并且有轉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新興產業的趨勢。自2017年底歐盟更新反傾銷規定后,截止目前(2019年11月),歐盟共對中國發起5起反傾銷調查案件,涉及的行業包括鋼鐵工業、化學原料和制品工業、化纖工業、汽車工業。歐盟對中國進行反傾銷調查最多的行業,前三名分別是化學原料和制品工業、鋼鐵工業、金屬制品工業。從此可以看出,歐盟為保護自身比較優勢不多的行業,極力對我國優勢產業進行反傾銷調查。加之歐盟對自身反傾銷規定的更新,歐盟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也會不斷擴展,涉及各行業各領域,成為中國對歐盟出口的巨大挑戰。
基于歐盟對我國產品反傾銷原因的分析,得出以下幾點應對措施: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后,由于我國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和改革開放體系的不斷完善發展,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超越了歐洲傳統的工業強國,同時也超越了日本等戰后發展起來的新型資本主義國家。高速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了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較少,而勞動力密集產業的產品較多。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市場自身不活躍、要素收益流失、資源錯配、交易成本高企、相關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艱難等問題,妨礙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要消除歐盟及國際對于中國經濟扭曲的偏見,就要積極推進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定價機制。在市場條件下,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實現生產要素價值最大化,真正實現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間不斷增加,我國接受多國對我國產品的質疑與反傾銷調查,我國的應對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因此我國要利用世貿組織的法律解決貿易爭端,向國際組織和法律靠攏,尤其是在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件上,無論作為申訴方還是應訴方或者是第三方,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都是維護我國出口商及國家正當利益的有效途徑。
首先政府應當積極組織行業協會,是行業協會真正能夠發揮集群力量,為我國被調查企業討回公道。其次各企業應當熟悉有關反傾銷的各項法律法規,樹立反傾銷應訴意識。政府在此過程中應當設立有效的應對措施,保護中國企業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