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秋霞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經歷20多年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試點,由于缺少國家政策法規指引、頂層制度設計、技術平臺支持,收效不大。“職教20條”頒布,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確學分銀行建設是職業教育建設的重點任務。如何認識和建設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實現各類學習成果互認,是本文研究的問題。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二十條”),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首次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時,要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同年12月,教育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旨在以法律的形式推動職業教育各類學習成果標準的建設、各類教育機構學習成果的認定、對接和轉換。2020年1月,教育部委托國家開放大學開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和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信息平臺上線試運行。這兩個平臺基于區塊鏈技術進行開發,確保學習成果真實可追溯、個人信息數據安全,提升社會信任度。以上表明國家從方案推動、法規建設、平臺搭建等方面對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大力推進,增加學分銀行的權威和公信力,建立統一指引和實踐路徑,積極落實全民終身教育理念,促進全民終身學習。
上海、廣東、北京等地學分銀行建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廣東模式為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提供了優質的建設環境和對接國際的先進標準。2017年,廣東省制定了《廣東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等級標準》,在資歷等級、核心指標、學分、過往經歷、行業能力標準等方面實現粵港資歷框架對接,與國際標準相連結,為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提供了建設框架。同時,廣東省建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信息化平臺,并配套了相關條例和政策,有利于職業教育學分的認定和轉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學分認定和人才流動[1]。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成人學分銀行、企業學分銀行的建設經驗,也為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在國家的政策法規推動、技術服務和平臺配套支持下,依托各地學分銀行建設經驗,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必將迎來黃金發展時期。
職教學分銀行建設存在的首要問題是權威性不足,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法尚在修訂草案征詢意見過程,學分銀行建設缺少國家資歷框架進行規范和指引。立法滯后、國家資歷框架缺失導致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同等地位權威性不足、學分銀行建設的公信力不高,建設成效不明顯。
長期以來,社會對于小學、中學、大學的傳統集中教育和機構教育的認可度較高,認為經過集中、系統化的教育,學員的整體綜合素質可以有顯著的提升,但對于零散時間、靈活地點所積累的學分教育類型的效果并不十分認可。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成果認證要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尚需要較長時間。
學分銀行課程建設的主體是各類教育機構。教育機構種類眾多,教育目標、模式、質量、層次、部門歸屬不同,造成了機構間的溝通和合作的困難。目前的學分認證僅限于區域合作的教育機構的有限范圍,粵港澳三地的學分互認尚未有計劃表,距離全國的學分認證和人才自由流動尚有較大差距。即使在教育聯盟的合作范圍內,學分認證的標準也存在不清晰、不統一的問題,影響學分成果認證的進程。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規劃和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開端。因為歷史原因,粵港澳三地職業教育的職教文化、教育理念和模式、職業教育制度、發展規模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三地的職業教育處于各自發展、較少溝通的狀態。安冬平建議采用自組織理論建立粵港澳三地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機制[2],由粵港澳職業教育主體(包括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學校、教師、學生等)依托比較優勢,通過構建四維(時間節奏、軟硬條件、歷史積淀、未來主張)的協同發展內涵框架,有效整合三地職業教育資源實現協同發展[3]。
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的目標是為了實現全民終身教育,促進灣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實現人才自由流動。考慮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客觀情況和世界級大灣區的戰略地位,項目建設可遵循以下原則:
粵港澳大灣區多制度、多文化、多層次的多元化復雜客觀情況,決定著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應具有包容性原則。在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制度等建設方面,應在確保三地資歷等級、學分認證標準、教學和課程標準等能夠有效銜接的基礎上,包容多維主體文化、多元成果認證規則等。
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是區域性建設項目,應統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職教20條”的建設目標、依據、方案進行建設,避免各自為政、無法銜接的問題,確保建設成效。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級大灣區建設級別,各項目建設均要按照一流標準打造,體現精準性原則。在粵港資歷框架已銜接的基礎上,對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職業能力標準、學習成果認證等需要銜接的內容需要按照精準性原則執行,避免出現因銜接不到位產生的低質運行狀況[3]。
我國應提煉和總結各地的建設經驗,借鑒國外和中國香港學分銀行成果,完善頂層設計,加快推進力度,從上而下推動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加快職業教育法立法進程,從法律層面確定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升職業教育的權威,確立終身學習理念。借鑒德國、澳大利亞職業教育體系設計,從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產業支撐定位、理論基礎和實踐等方面做一體化設計,才能提升職業教育的定位,提高職教學分銀行的建設成效。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支持。職業教育應積極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將發展規劃、目標、行動方案和步調與灣區經濟發展保持一致,致力于解決灣區發展中的經濟發展難題,才能提升職業教育的公信力。學分銀行建設應加強下列方面建設,提升職業教育支撐灣區經濟發展的成效。
(1)建立權威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管理機構。在三地資歷框架合作建設的基礎上,由粵港澳三地教育部門聯合建立權威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管理機構,負責三地職業教育學分銀行項目的建設、運營和對接,建立三地各類職業教育機構成果互認銜接制度,促進三地學分互認、積累、轉換,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建、職教體系內學員自由流動。
(2)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先進的職業教育體系能提升職業教育支撐產業發展的力度。依據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建立獨立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確立職業教育“不同教育類型、同等重要”的地位。職業教育體系應包括學校體系、培訓體系。學校體系應建立包括小學、初中、中職、高職、職業研究生階段的完整職業教育體系。在小學和初中階段融入職業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教育意識;中職、高職、職業研究生階段,建立完整的“不同類型”的支撐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完善崗位初級、中級、高級、專家級的職業教育培養路徑,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為職業技術崗位培養輸送優質的人才。培訓體系既包括培訓機構的課程體系也包括企業內部培訓體系。培訓體系聚焦于產業和行業發展的企業經濟和社會問題,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
課程體系應建立與職業能力標準相適應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應充分對接權威行業協會的職業能力框架和標準,建立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模塊、課程教學手段、學習過程、學習成果評價標準等。由于依據統一的職業能力框架和標準建立,中職、高職、職業研究生的職業教育階段的課程可以進行有效銜接。例如會計專業的管理會計師課程標準,可以依據IMA的職業能力框架和能力層次,合理界定管理會計師的初級、中級、高級和專家級的能力培養課程標準,清晰界定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能力培養邊界,有利于中高職銜接會計專業課程的一體化設計,也有利于會計專業學分銀行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
(3)建立智能開放型三地學分銀行信息化管理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智能開放型的三地互聯互通的學分銀行信息化管理平臺,加強平臺基礎建設、制度建設和運營維護。目前,三地均已建設了高水平的學分銀行管理平臺,但尚未建立三地學分互認、轉換的制度。隨著未來三地資歷框架、學分銀行合作交流的加強,三地互聯互通的學分互認、自由轉換的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因此,平臺應加大經費投入,提供足夠的空間和程序,滿足粵港澳三地數據銜接的需求,保障平臺數據安全和運行穩定;同時,構建區塊鏈學分銀行系統,保障教育記錄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解決多機構認證公信性不足的問題[4]。
盡快制定和頒布國家資歷框架,整合區域性資歷框架,對接國際資歷框架,為學分銀行學習成果等級的規范認定、轉換提供指引,解決各地區域建設項目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標準、無法銜接的問題。在統一的資歷框架下,對接國際標準,制定統一的學習成果認定、學分認定、轉換標準,建立粵港澳三地學分互認制度,提升職業教育質量,促進職業教育資源和人員的自由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