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少欽
(廣州謝諾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目前我國正在規劃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而外國的經濟改革成功案例顯示政府與資本合作模式是可行的。PPP模式可以為國家的經濟改革助力,加快城鎮化建設,實現合作多方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私營企業進行公共基礎建設,政府進行結果評價與支付對價,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科學有效的利用PPP模式可以提高企業的執行能力,合理調度企業的投融資基金。PPP模式下,項目融資的流程與財務風險如何進行管控也是本文研究的話題。
PPP模式是基于平等協商市場化原則,以項目內容作為界限,政府與民營企業通過招標等形式進行階段性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PPP模式的項目結構雙方主體為政府與社會資本,以公共事業項目為紐帶,政府進行風險轉移,企業實現發展。 此外,參與方除了投資者還會涉及承包商、供應商及運營部門等,部分企業資金不足還會涉及貸款機構。
1.2.1 提高經濟、時間效率
PPP模式下的項目通過相互合作關系,提高公共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及效率,促進生命周期的成本下降,在PPP合同約定中的多個成本均可以發揮民營企業的相對優勢,協調合作方的資源與利益,部分流程成本可能會存在略高一籌,但是整體成本效率是明顯高于民營或政府單方面進行項目建設的[2]。企業作為建設主導方,政府作為監督部門,可以加快項目的建設效率,縮短項目相關手續的辦理時間,企業自身為了實現運營,加快資金流轉也會嚴格監督進度,保質保量的情況下加快時間效率。
1.2.2 項目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實現政府與民營的財務穩健
在某種程度上,PPP模式的引用,使得政府的責任與風險轉移,降低政府的債務風險與預算壓力,減少政府部門短期籌集資金的急迫感。同時因為PPP模式是有政府作為牽引者,讓社會民營資本進入公共項目的改造與運營,確定性與高質量的投資,形成的收益曲線相對明確,財務也會相對穩健。
1.2.3 實現公共設施及服務的高品質
參與PPP項目的民營企業具有豐富的經驗與先進的技術,對項目建設有相關的績效考核與質量評估,同時政府作為驗收方也會對項目質量標準進行評判,并根據合同規定進行扣減付款。這就意味著私營企業會為了滿足使用者及合作方的需求,提高公共設施的品質與服務,實現效益最大化。
1.2.4 有利于政府與民營企業、項目的健康發展
PPP模式下,項目的生命周期是由一個企業聯合體進行操作,多個參與者為了共同的利益進行資源整合,達到項目價值的最大化。當PPP模式的“高執行”與“優推廣”目標達到后,可以提高民眾的歸屬感,有利于政府部門的正面形象。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穩定、長遠的投資機會,促進企業的發展與運營。
基礎設施項目采用PPP模式需要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運作實施,財政部門作為第三方協調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的關系,項目分為政府發起或社會資本發起,并提交相關資料,財政部門對合作項目進行定性、定量評估項目的可行性及成本價值等。
PPP融資是一種以項目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根據項目產生的預期效益、政府政策扶持等措施進行融資安排。政府主導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會制定相關的方案,進行專家項目評估、政府批準等步驟后方可選擇合適的企業參與招標,制定符合項目建設標準的企業要求,并根據企業的規模、行業技術等多方面進行評估。此過程需要確保評估的保密性與公平性,對于投標企業的項目建設、財務狀況進行嚴格把關,項目投資方的貸款資金保障依靠自身資產與政府有限承諾,因此性需要從中選擇符合要求的高質量合作方[4]。社會資本篩選合作項目,以項目建議書的方式向政府傳遞合作意圖,政府進行專家會議論證,對財政能力進行初步評價,以及列出回報機制、風險機制的框架,并整合后提出參考意見,對項目進行評估完成后,送到政府機關進行審核批準,方可簽訂授權協議。
政府選定合作方后,即可推動成立政府授權參股的相關項目公司,并根據政府轉交的特許權協議進行職能分配,項目公司需要具有政府授權文件,方可與社會投資方進行意向談判,約定比例,明確各種采購、運作、監管等條款。特許權協議需要確定項目的內容、政府協助的權限等,需要將項目基本信息、權責、政府可協助范圍進行一一說明。PPP模式下,政府會適當給予企業政策扶持進行補償,包括稅收、優先權等,提高企業的項目建設積極性。
由項目實施部門或機構進行項目相關資料的收集,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包括概況、建設成本、運作模式、交易結構等。政府部門可成立專項部門,對項目進行監督、協調、評審,優化項目公司的審批流程,促進項目建設效率的提高。進行項目物資采購時需要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實行。
PPP操作流程可以促使私企參與項目的前期設計、可行性分析等工作中,實現項目建設的公開化與透明性,降低私企的投資風險。與此同時,私營企業將自身的先進技術與高效管理融入項目,實現項目的精細化管理與風險控制,保障合作雙方的收益。
PPP融資可以提高民營企業的項目參與度,降低風險。當完成項目建設,企業進行運營收回收益,特許權協議到期后,民企需要進行工作交接;而政府需要提供運程資金促使企業的資金回流,并起到較好的協調作用,促進民營企業及項目公司的平穩運營。項目移交需要根據合同約定的補償方式、移交方式等內容進行移交;同時需對項目的性能進行測試,不達標項目需要進行修理或更新,且移交過程需要委托相關的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移交完成后,需要對項目的成本、監管收益、可持續性及該模式的應用進行績效評估,作為日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參考依據。
PPP融資模式中,出現資金斷層將會嚴重影響項目質量。因此,在PPP融資模式中,需要格外關注財務風險,而目前的項目建設財務風險類型過多。
(1)融資風險:即企業的償還貸款能力,也是項目運作的基礎。企業可以采用股權投資進行融資,憑借特許權協議進行貸款,而銀行需要進行能力評估,融資風險一旦出現,將會造成工期的延誤,收益也會受到影響。
(2)建設風險:即企業建設項目的流動資金充足,在建設期間,銀行進行貸款環境收緊,容易造成民企的資金鏈斷裂,同時也容易發生成本超支風險。PPP項目建設工期較長,因為氣候、政治等因素造成建設期限超出預算,也會造成建設成本的提高。
(3)運營風險:企業與政府合作是為了實現雙贏,建設風險的增加將會造成運營成本的上漲,而運營期間政府進行政策控制調整稅率,企業無對應的稅收優惠也將會造成企業的運營風險。
3.2.1 控制PPP模式的融資風險
第一,在進行項目投資前,企業需根據自身發展及市場等因素,分析項目的可行性,實施嚴格的財務戰略,做好資金投入的預算與預期收益評估,合理分配各項目的資金投入,實現融資資金的平衡。第二,需要政府對投資方更嚴格的評估及管理,雙方均需要規范自身的行為與工作,促進項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實現預算管理的高質量。
3.2.2 降低PPP模式的建設風險
第一,科學管理項目建設的資金,防范成本超支風險,促進項目資金的利用率提高。建設前需要與政府進行溝通,制定成本變動造成的成本超支條款;企業工作人員根據政策與項目、市場波動進行最優預算規劃,而建設中也需要根據該預算標準進行資金管理。第二,增加流動資產,減少流動負債。將閑置資產作為項目的現金流,同時在項目前的貸款應該選擇長期多貸款,短期少貸款的模式,減少入不敷出或項目破產的現象,實現項目的穩健發展。
3.2.3 降低企業運營風險,實現資金回流
第一,進行風險合理分配,PPP的延期由建設企業負責,運營風險由運營企業負責,需要制定合適的合同進行風險分配,提高項目的風險可控性。第二,提高營業收入,PPP模式項目為公共設施,暴利經營不可取,因此需要提高項目的業務量,即提高項目的使用率。第三,簽訂協議,在企業未完成業務量的時候,政府可進行資產回購,降低運營風險。
3.2.4 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
PPP模式的應用周期長、涉及多個利益相關體,因此需要眾人加強風險意識,對項目全生命周期容易出現的風險進行分析并防控;完善企業的內控制度建設,本著成本效益原則,通過內控進行成本降低;加強企業預算管理,全方位的考察項目,與企業的未來發展的協同作用,編制科學的預算計劃;建立項目相關監管部門,通過對各流程的嚴格監管,實現風險管控目的。
新經濟模式下,PPP模式成為現階段政府建設基礎設施的有效融資模式,不僅能夠緩解政府的財政負擔,減少政府的工作量,更能夠促進社會資本的發展,提供更多項目平臺,發揮自身優勢,達到互惠互利的局面。然而,周期長的PPP模式也帶來了財務風險,因此有必要對項目全生命周期進行財務管控,通過合理的預算等手段進行成本降低、防控項目風險,促進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及公共設施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