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軒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加強人力資源的就業和扶貧。要深化就業在脫貧攻堅中、關鍵性作用的認識。準確理解就業扶貧的總體要求,并竭盡全力大好就業扶貧的“三大戰役”。有效夯實就業扶貧工作基礎,為就業扶貧工作有序推進提供堅強保障。
消除貧困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扶貧工作首先必須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然后必須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其次是跨學科技術支持。不同的貧困人群有不同的貧困原因。從根本上說,只有科學地、有針對性地運用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工業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方法,才能實現脫貧。
人力資源理論的使用可以指導和分析貧困的機制和扶貧,并為促進就業扶貧找到起點。人力資源的能動性、再生性、兩重性、增值性、時效性和 社會性是眾所周知的。對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分析可以揭示就業與貧富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分析人力資源的附加值來加速扶貧進程。
可以發現雙重性,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①人們是消費者,他們在滿足基本需求的過程中消耗社會資源,例如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②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人們是生產者并產生社會財富。消費大于生產,入不敷出,從而導致貧困。消費與生產相當于自給自足。生產多余生產消費,由此可見勤勞致富,擺脫貧困。這表明就業是擺脫貧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附加增價值,培訓有兩個主要功能。①改變態度。②提高技能。我們將培訓貧困群體以增加他們的動力意愿和勞動技能,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改善他們的工作成果,并實現他們的人力資源價值。這表明職業技能培訓可以加速扶貧進程。
不同的扶貧方法都有適用的貧困群體。科學地選擇貧困群體并確定合適的就業扶貧目標是展開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和匹配的關鍵是準確識別貧困的根源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實際上,有九種常見的貧困原因。疾病、殘疾、災難、教育水平低、技能水平低、自然條件差(水資源短缺,交通擁堵),資金不足、社會歧視、勞動力短缺。對于技能水平低和就業歧視,就業扶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殘疾、教育程度低和缺乏工作,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鼓勵低技能水平的貧困群體就業是緩解就業貧困的重要好處。通過對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的全面應用,系統的培訓設計,激勵和職業規劃,不斷提高其工作技能,從而提高專業人員的競爭力,最終,我們將實現徹底消除勞動貧困的目標。
社會歧視主要表現為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和對刑滿釋放人員。這種現象與社區的當地文化習俗和文明程度密切相關,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表現比經濟發達地區更為明顯。對有歧視的貧困群體實施就業扶貧通過消除就業歧視促進就業平等,從而實現扶貧的目標。促進殘疾人就業是一種社會制度,國家已制定法律和政策來促進殘疾人就業。民事系統建立了一個福利工廠,專門從事殘疾人的就業。社會保障系統通過向單位征收殘疾人就業保證金來促進殘疾人的就業。殘疾程度決定了殘疾人的工作能力,對具有工作能力或部分工作能力的人采取就業扶貧的方法,以確保人盡其利。支持教育程度低和勞動意愿不足貧困群體,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意愿。職業培訓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在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考查,可以采用就業貧困的方法來幫助這一群體擺脫貧困。
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可以幫助促進就業扶貧活動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職業技能培訓分為職前培訓和在崗培訓。
幫扶群體,職前培訓的主要目標是糾正工作態度并激勵工作。職前培訓的基本內容一般如下。除職前培訓的基本內容外,還應特別注意在培訓過程中提高使命感和對組織的歸屬感。人是有感情的生物,其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受情感支配。在培訓中,僅使用采用講授的方式以單向的理念灌輸來改變幫扶群體的態度,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以確保培訓效果。采用參與式學習方法并培養熱情支持小組。案例教學,場景模擬,小組討論等。課程風格具有強烈的替代感,可以有效地增強支持小組的學習體驗,從而激發工作動力。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授 課方式具有較強的代入感,可以有效增強幫扶群體 的學習體驗,進而激發工作意愿。
在職培訓以協助小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提供給幫扶群體工作通常是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中選擇的,例如加工和制造或社會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學術要求相對較低。此類工作通常要求工人掌握至少一項工作技能。
根據幫扶群體的特性,在開始雇用員工時,最好將現場培訓用于在職培訓。采用師帶徒的方法,師傅向學徒說明解釋、示范、指導和問題回答。學徒通過觀察,模仿,練習和請教的方式來學習。由于培訓地點位于工作地點,并且教授與具體工作直接相關的職業技能,因此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緊密結合,并且目標明確。同時,教學方法采用面對面和手工教學的方法。這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徒關系(圖1)并增強團隊凝聚力。確保在實施過程中師帶徒達到預期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應當注意兩個問題:①管理教學質量。師傅自身技能水平與教學質量直接相關。不管師傅教的技能是否正確,學徒都照單全收。可以看出,師傅的把錯誤已傳遞給學徒,并影響了教學質量。②管理學徒規模。學徒制的規模取決于師傅人數和教學時間。一位師傅可以同時教一個或幾個學徒,但是學徒的數量不能無限增加。此外,教學周期的長短還受技能復雜性,師傅帶教水平和學徒學習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通過安排經驗豐富的師傅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發現在同一時期師傅帶教更多的學徒。
圖1 師徒帶教的一般程序
通過執行工作輪換,可以積累各種職位的工作經驗并從中受益。①它可以幫助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優勢,建立和追求職業目標。②在了解了各個崗位的貢獻價值之后,客觀地衡量工作價值并激發工作動力。③增加與更多同事進行聯系和溝通的機會,并擴大組織內部的人際關系。這表明,工作變動有利于受益人的長期就業,并且正在穩步發展。
中國農村人口相對較多,人力資源開發滯后,關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將為貧困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和人力資源保障。首先,注重人力智力和技能的發展,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只有先灌輸先進的思想,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對貧困現狀的認知。還需要開發所有專業技能,練習就業導向并注意技能的實用性。其次,注重農村人力資源的身體狀況,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并從各個方面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迅速而適當地發展一支有價值的人力資源團隊。將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扶貧相結合,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通過注重教育投資為人力資源打下基礎。我們需要積極動員社會的多種力量,例如職業學校、培訓機構和一些社會團體,參與人力資源開發。唯有牢固好教育的基礎地位,才能實現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實現人力資源開發的提質增效。其次,注重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技能水平。技能培訓有兩個主要方面。一于仍以務農為主的農村留守人口,要加強其對農業科學技術的學習和應用,科學種田、加大收益,于外出務工人員,根據其將從事的產業差別,有針對性的培訓其專業技能,注重實踐操作,盡快使用崗位。第三,注重員工的專業素質和工作態度。傳統農業勞動力對人類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與現代工業和農業要求完全不同。因此,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應注重加強現代職業精神和農村人口工作態度的發展,以實現社會的快速發展。第四,注重農村貧困人口的身心健康教育。我們不僅要重視對貧困人口的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而且要對身心健康進行教育,敦促人們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并逐步提高心理狀態人員的水平。第五,關注貧困農村認可適應新時代的生活觀念,消除當前的貧困狀況并擁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盡可能達到小康水平最根本目標。因此,在貧困人口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之后,相應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也需要與現代相融合。這就需要使用多種人力資源開發方法來促進現代知識的發展,并指導貧困地區的人們改變舊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在就業扶貧項目中的科學應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幫扶對象的適應性和穩定性,提高幫扶效果。以上海松下微波爐有限公司為例,自2016年以來,在浦東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指導下與云南省和貧困人口的對口單位提供了195張本地檔案創建卡。幫扶了6批貧困人員就業。自2018年以來,公司參加了由上海市教委牽頭的職業教育支持項目,共接待了136名云南職業貧困學生,并安排了公司的實習和就業指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公司遵循了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技術,選擇了支持對象和受過培訓的工作技能,并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尋求一種創新的緩解就業貧困的模式。通過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和穩定的長期就業平臺,我們提高了受益人的專業競爭力,并幫助他們實現勤勞致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