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經濟學基地班)
隨著全球城市化及個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人類通過利用及改造自然,創造巨大財富,隨之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怎樣協調人類和經濟、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共同挑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經是全人類的共識。中國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政府把可持續發展納入發展經濟與社會事業的長遠規劃,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研究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可持續經濟學側重對人和自然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從人和自然的角度發展可持續經濟學,其中就涉及到很多互相產生作用的互動機制、反饋機制等。所以研究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就是要找到恰當的跨學科方法,使其呈現出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一基本特性。可持續發展指的就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包括生態、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在這之中,生態是基礎,經濟是條件,社會是目的,最終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然而可持續發展是長期性工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務必要考慮不確定因素,明確其重要的不確定性這一特性,始終重視規范化目標和人類對自然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結合之后通過多種途徑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杜絕浪費。
可持續發展在人們多年的努力中實現由觀念到理論和由戰略到行動的飛躍,逐步被全世界接受。在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后,其研究逐漸拓展到環境、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經濟學的可持續化就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來的,唯有持續發展經濟,才能妥善解決環境問題。由此誕生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人類至今發展經濟依舊偏向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存在矛盾,并且經濟活動過程缺少有效的生態系統保障機制,生態環境成本仍然較高[1]。還有社會成本,即經濟活動產生的外部效果,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促成全世界的合作和代際傳承。這足以說明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與生態經濟學、環境資源經濟學等都存在本質聯系,可持續經濟學在某種程度上吸收生態經濟學理論,關心人和自然的相互關系,將其規范地植根到可持續理論之中,同時吸收環境資源經濟學理論,科學處理代內與代際公正。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理論處于生態經濟學和環境資源經濟學的交匯之處,擁有鮮明的主題及正規化基礎。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模式并不唯一,發展可持續經濟學時應考慮以下幾條途徑:
維護自身利益、追求最大化利益是人類在經濟活動中做出各種行為的出發點,但當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做出經濟行為時,社會必然遭受不良影響。比如通過私人成本去換私人利益,如果私人成本比社會成本小,就會損壞社會大眾的利益,因而在經濟發展中要重視集體利益。與此同時,人是可延續的一個物種,種族延續會被人類當下的行為所影響,人類的行為要與長時間形成的價值觀相符,在追求經濟增長時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這屬于發展經濟的初期階段,人類使用大量自然資本、人造資本等生產要素,伴隨人類不斷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積累人造資本到一定程度后就應通過經濟發展調整與人類生存、發展相適應的方向,考慮后代人的需求。如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忽略生態的貢獻、作用,生態穩定性勢必被破壞,人類種族置后代人的需求于不顧必然不可能延續[2]。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考慮后代人的生存與發展需求,要求當代人在行使自己的權益時要以不危害后代人的權益為前提,真正體現代際公平,如此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有了對代際公平的綜合性考慮,就應探尋發展可持續經濟學的根本出路,即將工業發展范式轉變為生態發展范式。從本質上來說,不管是規范意義還是實證意義,可持續經濟學都來自古典經濟學的效用價值論,屬于工業發展范式,即功利主義價值觀,追求最大的收益或效用,滿足消費需求,保持市場供求均衡,實現自然資源的貨幣化及資產化管理。雖然這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但理論和方法存在根本缺陷,因為未來收益是無法確定的,人類的選擇不同,自然資源價值也會出現巨大的差異,增大政策選擇難度及風險;把自然資源看作滿足人類需求的一種消費品,開展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是為了自然資源消費品的永續供給,這樣的消費品是不涉及滿足當代人需求或價值與效用低廉的環境與生態物品,不管子孫后代需要與否均被看作沒有價值,不必保護,持續危害環境。
盡管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在工業范式下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但其依舊存在思路不明和效果不佳的問題,面臨重重困難。實際上發展可持續經濟學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不僅和社會公平聯系密切,更與社會公正息息相關,為社會大眾的尊嚴和權益提供保障。所以堅決不能忽略生態公正,生態價值是獨立于效用價值的,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既是為了人類消費需求的滿足,也是為了維護生態系統完整。生態價值不是人類勞作的產物,若人類產生市場需求,就能用貨幣度量,然而簡單地把生態系統資產化或貨幣化就有違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公正的價值觀。并且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無價的唯一性,人類不能、也不可能將其貨幣化、資產化,所以可持續經濟學在工業范式下根本沒有出路,只有轉變發展范式,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才能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對于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而言,應在構建生態文明發展范式的基礎上明確經濟社會發展路徑。首先,國家政府加強干預和市場調節。國家相關部門應大力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體現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發揮自身職能,依托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作用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落實到各個地方。不管是保護環境、控制人口還是消耗資源,政府都要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協調,制定恰當的發展計劃,逐步推進可持續目標的實現[3]。其次,促進節約型發展模式的構建。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應基于以往的資源浪費模式建立節約型發展模式,對原本一次利用的資源進行再利用,或通過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有效、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增強人口承接力,促成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實現。比如借鑒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的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自身的科技開發與研究能力,盡可能杜絕浪費資源、排放廢棄物,確保提高環境質量。同時針對農業與工業發展制定資源節約目標,構建相應的超標系統,由相關部門通過行使職權控制其節約資源的質量與水平。再次,推動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對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經濟事業應統一規劃、相互協調,在經濟發展體系里融入環境保護,同時主動和其他國家一起加強環境保護建設,通過更多資金的投入促進國家環保事業持續發展,從而落實可持續經濟發展理念,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可持續經濟學從被提出到逐步發展經歷了諸多曲折,但它發展到今天依舊有相當可觀的前景,對中國持續發展經濟、有效保護資源和環境等均有重要價值[4]。雖然可持續經濟學的前景可觀,但它在今后的發展中也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有關它與生態、環境、資源這三門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務必要劃分清楚,避免人類在解決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時出現任意性,確保通過理性的方法和手段讓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前景越來越明朗。現階段高質量的自然資源消耗是很難持續下去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勢必要有更多理論預設、真實現象,這是其發展的基礎。歸根結底,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總體,個人參與研究可持續經濟學能為其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確保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擁有更好的前景。
總而言之,建立及發展可持續經濟學能為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提升提供可靠理論依據,協調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當然,工業范式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只有轉變發展范式,形成生態經濟學,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明確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全面提升理論認知和決策實踐,獲得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