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新
(佳木斯市信息中心)
智慧城市的出現及發展,為今后的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及方向,從其本質來看,就是以現如今的信息技術作為基礎,在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的同時促進城市的健康長遠發展。而從技術層面來看,智慧城市就是以先進技術作為引導,通過連接城市中的各個領域來共同組成一個網絡系統,實現城市系統內的數據信息共享,進一步推動了政府信息化建設,最終形成一個科學化、智慧化的城市服務及管理體系。
就目前的情況看來,智慧城市的深入發展,對城市規劃縱深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第一,智慧城市的發展建設改善了城市化的發展模式,換言之,就是城市空間規劃從之前的粗放、蔓延形式轉變為內涵節約形式。第二,智慧城市中數據量化及智能化的處理方式,使得城市發展目標也有了量化的可能,有助于城市規劃目標的切實落實。第三,智慧城市連接各個領域的功能,進一步提升了城市規劃中的民眾參與管理水平,這對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化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深刻推動了城市管理模式的改革。第四,智慧城市中各項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必然會帶來城市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
城市規劃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規劃理念也經歷了田園城市、有機疏散、集中主義等多個階段,這些規劃理念的創新也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即便是其中的部分理論理想化程度較高,但其中的一些內容和當前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又會反過來促進智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流傳至今的城市規劃理論,有著一些相同的理論關注點,比如,集中及分散形式的空間發展理論、城市生態持續發展理念等等,這些城市規劃理論即便是對今天的智慧城市發展也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并且部分城市規劃方法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依舊具備著使用價值。
智慧城市中的政府服務通過使用大數據技術,借助大數據技術的數據大范圍共享特點,使得政府內各個部門、政府部門和市民之間的快速信息數據共享,同時提升了政府部門的協同辦事效率及為民辦事的效率。除此之外,通過大數據的有效分析,可以最為直觀的體現出市民關注度較高的內容之間關聯程度,實現政府部門的針對性問題解決目標。
與此同時,通過智慧城市中各項高新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實體及虛擬社會管理系統有機結合的一體化的社會管理模式。比如,數據信息感知的動態化。針對現實及虛擬社會中的人物、場所等信息實現信息的動態采集。此外,諸如區、街道、鎮、居委會等社會層面綜合性管理部門可以真正上實現信息共享,并同步和市級公安、司法部門做出信息的整合。通過社會管理模型的建立,可以在全面處理大量數據信息的基礎上,對今后的一段時間內的社會趨勢進行預測,以便為設社會的綜合化管理提供數據及處理技術手段。
在我國醫療改革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設也為醫療衛生事業的帶來改變,對整個醫療衛生系統而言,其大數據資源主要包括病患的個人信息、就診信息等方面,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就可以針對這些數據進行采集、轉換等操作之后,組成一個完善的醫療信息資源庫,以便為居民、醫院、衛生管理部門提供所需的數據支持。對居民群體而言,醫療信息資源庫可以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功能,比如,導診的智能化、健康數據記錄、健康保健建議等屬于個性健康管理中的內容,可以幫助居民群體在掌握自己健康狀況下做出相應的處理。而對醫院來說,主要是依賴于醫療信息資源庫,在醫生的診斷環節中提供決策支持,比如,通過醫療大數據的全面提煉,將諸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疾病的診療模型制定而出,提升診斷效率。對衛生管理部門而言,醫療信息資源庫的應用,可以在其中特異數據挖掘技術合理應用的幫助下,通過全面分析挖掘就醫的大數據,設計出一個就醫行為異常檢測模型,以便于進行管理。
智慧城市在運作中采集到實時人口、環境、交通情況等多方面數據都是民生系統大數據的重要部分。與此同時,和互聯網用戶的相關的民生數據是交由運營及服務方,在用戶參與的方式下完成采集的。借助民生大數據的共享及開放,使得各個部門可以十分有效的獲取到自己想要的數據。尤其是針對2020年疫情防疫工作而言,通過采集出入公共場所的用戶信息,結合本地衛生管理部門的醫療信息資源,能夠有效管控疫情擴散,通過檢查患者的出入信息,迅速定位疑似患者出入場所,保證城市安全。
智慧城市中的民生大數據采集,將會在民生領域的預測、決策、管理方面做出巨大貢獻,通過大數據的綜合全面分析,有助于及時了解到城市居民的實際需求,同時也可以做到及時揭示一些潛藏的民生問題,在預測其發展趨勢的同時,是保障民生服務的精準化實施。
就當前的情況看來,國內城市的規劃及發展的實在多元化規劃指導及多個部門綜合領導下的開展的,但由于我國行政管理體制較為特殊,目前的城市規劃中已經開始出現諸如數據的保護及規劃體系混亂,城市發展規劃工作各自為政等問題,導致城市的健康長遠發展遭到了嚴重的制約,其中最為明顯矛盾就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城鄉發展、土地利用三者之間的矛盾,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政府部門也曾經提出了解決方式,但是具體的實施效果卻并非是十分理想。中央政府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張藍圖干到底”的城市規劃原則。換言之,未來智慧城市下的城市發展規劃需要以多規協同作為基礎,以便真正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這種情形下,需要在全面整合多類型規劃及政府部門數據的基礎上,實現政府部門協同信息化建設。
從智慧城市中的復合利用空間資源要求出現,在政府部門協同信息化建設下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智慧城市內部諸多先進技術的利用,可以將不同規劃做出有效的整合,通過相關政府部門規劃公共平臺的建立,最終形成一個協同規劃城市發展機制。此外,借助這個政府部門規劃公共平臺,可以將多規協同的城市規劃成果做出整合以及智慧化展示最終的城市規劃方案。
具體一點來說,就是以現行的法律體系、行政管理工作體制及框架之下,將政府部門的業務數據進行全面的整合,針對各類型規劃之間關系及的區別進行理順。以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目標確定的基礎,而剩下的自然環境保護規劃、土地資源使用規劃、城鄉發展規劃、信息發展規劃這些分別是用來確定城市規劃的規模、布局、技術手段。同時,還需要從這些不同類型規劃中,將城市規劃中需要進行協調主要內容全部找出來,并建立一個全新的部門業務協調體系。除此之外,以思想、關系、路徑等方面作為基礎進行協調機制的研究,在數據明確且關鍵詞正確選取的基礎上,借助社會網絡分析等方式確定具有可協調性的城市規劃要素,探討并逐步建立多規銜接及協調系統的建立
在智慧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核心環節就是城市的空間規劃,并且智慧城市的每一個目標都是依賴于城市空間資源的分配及布局來完成的,在這種情形下,傳統的以場所空間為主要依據的城市空間規劃體系已經完全不適應智慧城市的發展需求。在制定空間戰略的過程中,需要將重點放在區域城市要素的網絡化分析上,同時也需要酌情考企業及居民等城市主體對城市未來發展愿景的輿論情況,將城市的空間未來發展方向做出合理的確定,換言之,就是通過大量的數據將城市之間的聯系之職能做出深度的挖掘,最終形成一個網格化的城市管理體系。而在選擇空間布局方式的過程中,需要以居民、企業、政府三者活動對城市空間場所的具體影響為基礎,通過網絡數據的深入挖掘及綜合性分析活動類型及結構,以便在準確判斷出當前城市土地資源實際利用效率的基礎,合理做出城市空間布局工作。當然,城市網格化管理格局的實現,還需要以城市空間發展評價作為空間布局優化的基礎條件,重點可以放在諸如主題網站及社交網站數據中的空間指標評價體系的建立及全面分析城市各類空間發展現狀上,并作出一個合理的居民宜居度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做出合理的城市空間布局改變。
智慧城市的出現及發展,很好的緩解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問題,并且對城市規劃的模式等也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智慧城市中諸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政府服務、醫療衛生及民生領域出現了極大的轉變,并有助于政府相關部門的協同信息化建設以及智慧城市空間規劃的改良,實現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