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琪
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規劃的實施,古鎮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被地產開發商開發利用,但其開發手段與目的都對古鎮原貌和古鎮文化有相當程度的破壞。文章以開發較為成功、保護較為完善的無錫蕩口古鎮為例,分析保護與更新的矛盾性和實際中的人、建筑、環境之間的關系,來說明在保護古鎮原生狀態的前提下,結合現代的生活模式,如何進行古鎮建筑的再利用和古鎮文化的再生與傳承。
關鍵詞:古鎮;保護;營造;更新
1 江南明清時期古鎮現狀概述
1.1 現存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分布
不同時期江南所指的具體地理位置是不同的,本文所說的江南指的是在《太湖平原的環境刻畫與城鄉變遷(1368-1912)》一書中定義的“以太湖為中心的長江南岸三角洲地區”,即蘇州、常州、嘉興、湖州、杭州、鎮江、無錫、上海這些地區。這些古鎮沿水而建,主要是因為水路是當時主要交通路線,所以水網密集區域多為明清時期較繁華的市鎮,有復雜的商業體系和頻繁的貿易。
1.2 目前被開發與未開發的明清時期江南古鎮狀態
明清時期的古鎮是居住與商貿的地區,古鎮被水系貫穿,水網密集使這些市鎮貿易頻繁,當地的經濟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到全國領先地位。同時,江南地區遠離政治中心和戰爭,也為后來江南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時代的發展,長江三角洲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江南地區的經濟水平依然保持在全國的領先位置,而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中。早在1999年烏鎮就開始規劃開發古鎮旅游業,并于2001年對外開放并開放東柵、西柵景區,從此烏鎮成了著名的景區,游客絡繹不絕。接著其他一些開發商開始效仿,模仿烏鎮的開發模式,將古鎮以文化景點的方式開發,吸引游客,達到宣傳與盈利的目的。旅游業成了江南古鎮最主要的業態,也是文化、教育、科研與開發盈利中最平衡的支點。隨著旅游業的開發,古鎮的餐飲業、商業也逐漸發展。細數目前開發的古鎮業態大多在旅游、餐飲、住宿、文化與教育的范圍內。
目前未被開發的古鎮數目較多,其原因有古鎮文化可挖掘的深度不夠、民居建筑破外嚴重開發難度大、原住民與開發商的經濟糾紛、古鎮規模小不足以容納足夠數量的游客等。這些未開發的古鎮大都有原住民在內生活,缺乏現代化的天然氣、自來水等設施,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有待改善。居民無保護意識的改造對古鎮的風貌也有一定的破壞,因此,無錫市發布了首批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名單,在保證原住民健康生活環境的條件下,保護明清時期的古鎮原始風貌。
1.3 江南古鎮開發優缺點分析
古鎮的開發、開放是歷史發展進程中必然性的事情。對古鎮進行開發是讓古鎮復活,讓古建筑以現代的生活方式存在,對其進行開放就是向外訴說古鎮的歷史、文化。同時其帶動了旅游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發展,一方面增加了地區經濟收入,提高地區知名度,另一方面傳播了地區文化和歷史。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一些古鎮開發過度,導致了過度地商業化,古鎮的原始面貌被破壞,直接成了一條商業街區,破壞了古鎮原有的面貌。有些古鎮運營缺少維護,加上餐飲業污染嚴重,反而污染了水系使古鎮沒落。
一些未開發的古鎮雖然一定程度地保存了原有的建筑風貌,但由于當地政府未能及時給予保護,年久失修導致原住民流失,形成了無人村。再加上當地原住民缺少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對古鎮民居建筑進行拆除重建,以滿足自己對建筑功能的需求,導致了古建筑的二次破壞。
2 無錫蕩口古鎮調研分析
2.1 古鎮的區位、布局與業態分析
蕩口古鎮位于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南鵝湖鎮境內,面積約20.68萬平方米。古名“丁舍”,相傳是東漢孝子丁蘭故里,因位于鵝肫蕩口而得名。
古鎮的水系自西北向東南流,并在鎮中匯集形成塘。古鎮的建筑都依水而建,其布局由水、街、建筑三種元素組合而成。三種元素穿插組合排列,形成蕩口古鎮的布局關系。通過古鎮布局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蕩口古鎮的交通以水路為主,水路兩側為街道,街道上多為沿街店鋪。街道與街道之間架設橋梁,水系兩側可互通。明清時期整個蕩口古鎮的橋梁有27座之多,可見明清時期的蕩口交易頻繁、人口密集。
古鎮有南北向沿河的兩條街道,北側街道較寬,為主街道,華氏建筑群等廣泛分布于這一側。南側較窄,現為特產、小吃經營地。
2.2 古鎮建筑空間布局與內空間結構分析
古鎮內的建筑經過適當的修繕、加固,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古鎮建筑主要有三大類:以多進式庭院組成的建筑群,一層、二層店鋪形式的建筑群,公共活動建筑群。從建筑形式上看,華氏建筑群整體保留著無錫建筑特有的屏風墻,整個華氏建筑群占地面積約3030平方米,其中包含對外開放的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和陳列館西側的未能開發的建筑群。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為華氏建筑群第一組,為五間七進院落。院落第一進門廳面闊五間,明間次間等寬,邊間稍窄。門廳左右兩側設有門房,門廳后為橋廳,面闊五間,是宅內主人起轎落轎的地方。再往內為堂屋,也稱“大廳”,是用來接待賓客和日?;顒拥牡胤?,大廳后有磚雕門樓,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再往內走是軒廳,這里的軒廳是主人讀書寫字的地方,前后設有庭院景觀,現在后庭院與軒廳之間用磚墻隔開,但依舊環境優雅。主軸線一側的次軸線分布著各個小間,現為展區,與主軸線不連通。次軸線的右側則為備弄,備弄主要是方便院落前后的快速穿通和火災時的快速通道,一般為家中傭人使用。
與常見院落形式不同的是,供起居用的女廳不在主軸線上,而在左側兩條次軸線上,單獨與主院落相連接。遺憾的是次軸線的建筑破壞較為嚴重,目前尚未成功修復。但從未修復的院落中依舊可以看到其建筑布局為并列成排的三進院,分別為門廳、大堂、女廳,大堂二層與女廳二層用廊連接,院落之間通過備弄橫向連接貫通。就目前的建筑體量來看,可以推測由于華氏主人的更變,后期的建筑改動較大,最初的建筑體量遠遠超過現在所見。
主軸線的華氏庭院門廳、橋廳為圓作,大廳、軒廳為扁作。門廳、橋廳五間六界,其中內四界加前后廊柱各一界,柱體涂以深紅色漆面防腐。大廳頂部搭設草架,以內四界為主體,內四界前設回頂內軒,軒前為前廊軒,內四界后有后廊。廳內木柱為金絲楠木,以防蟲處理。此廳是保存最完整、修繕最少的廳,廳內面積是院內各廳中最大的。其后的廊枋、廊桁上均有彩繪,這種技藝現已失傳,無法修復。之后的軒廳內四界邊貼用一脊二揮的做法,正貼內四界用抬梁式,大梁上架山界梁,使室內空間呈無柱結構。山界梁上承一斗六升牌科,牌科上架山霧云,大梁下架設梁墊并裝飾以蜂頭,梁端雕刻,體現主人的身份和次廳在建筑中的特殊地位。
兩次軸線建筑由于主人變更等原因,建筑布局改動較大,目前為一座三進院和一座四進院,且都為圓作。這一片主要是主人的生活起居區,建筑較樸素簡練。三進院為門廳、堂屋、女廳,四進院為門廳、橋廳、堂屋、女廳,其中堂屋與女廳二層都為起居室,中間用連廊連接相互貫通。門廳、橋廳面闊五間,為三界回頂,前后廊為一界。堂屋五間七界,內四界與前廊加后雙步,內四界四柱子落地,脊柱不落地,后雙步川童落地。女廳亦是如此。圓作廳樸素簡潔,體現主人雖然為士紳但擁有節儉樸素的優良品質。而扁作廳更多的是裝飾性作用,一般作為接待客人的堂屋或讀書的軒廳使用。
古鎮現存以多進院形式的建筑群還有王莘故居與須家米行,主要以圓作為主,其他建筑多以一二層居多,沿街、沿河排布,推測其大多是舊時的店鋪,二層為起居層,一層為商鋪。
2.3 古鎮道路與景觀修繕狀態
蕩口古鎮道路保存了完整的舊花崗巖石板,左右兩側設下水道并輔以青磚橫向錯位排列鋪設。整體的鋪裝設計為了保留原有的古味,只是將新的鋪裝介入其中,新舊材質形成了一種融合。河道邊的欄桿扶手為后期建造,以防止游客失足掉入水中。周邊的景觀植物主要是香樟樹、桂花、柳樹等喬木類,輔以迎春、月季、杜鵑等?,F在經過商業改造的商鋪上還種植了攀爬的爬山虎以營造氣氛吸引游客。另外還對古橋棧道做了加固性的修補,外觀與原有形式基本一致,并增加了一些公共的廣場與走廊供游客歇腳。古鎮內還有一些大型廣場空間,推測為后期將建筑拆除后建造,江南古鎮建筑機理是較為緊密的,很少出現大面積的空地,由于缺乏古鎮原貌的資料因此無法斷定之前是否有大型公共廣場的存在。
3 蕩口古鎮保護與更新分析總結
3.1 古鎮建筑與街道特征保護
蕩口古鎮的建筑形態并未因旅游業的開發而進行大量的改造,基本是在原有尺度、材料基礎上進行小規模、局部性、保護性的修繕,這從一些細節中可以看出。如華氏建筑群中梁或枋上的彩繪,在沒有能力修復的條件下選擇保留。建筑內部的一些花窗等構建的損壞,都是請有能力的木作師傅進行雕刻重制。對建筑內部的梁柱進行了分類保護,對有腐蝕與蛀蟲的梁柱進行了替換或刷漆防蟲防腐處理,而對一些用材精良防蟲耐腐的木材,如金絲楠木則依然保留了梁柱的原樣,使整個古鎮建筑的比例保持協調。現在的一些仿古建筑的比例出現問題,是因各個朝代營造尺度不同,尺度的參考是由可采伐的木材截面的尺度決定的,所以沒有一個完整的建筑標準,即使是形成體系的《營造法原》也并未給出固定的尺度標準,唯有部件之間的相互比例關系。
在修補建筑的外立面上,主要是使用砂漿和石灰,在基層砂漿層上抹上石灰,江南的季風氣候多雨潮濕,時間久了墻體表面會產生霉斑,這種修舊如舊的手法保留了最直觀的建筑特征。而現在重建的一些仿古建筑主要使用的是混凝土墻面,墻面不吸水,故不會有霉斑的形成。
古鎮街道布局也很有特點,這和古鎮的發展歷史有關。蕩口古鎮為明清時期的市鎮,主營商業貿易,其建筑依水而建,交通與取水便利,而主道路就依附著建筑并順著河流貫穿全鎮東西。主道路橫向延展成蟹爪形的支路,則是在當時等級制度嚴格的封建社會大環境下,一般民居建筑的面闊都不可超過三間,導致江南民居朝著建筑縱向延伸,擴大建筑內部空間,從而建筑與建筑之間就形成了弄。江南地區并非政治中心,其建筑排布并沒有像北京四合院建筑群一樣整齊地排列,而是參差交錯的,這導致了蜿蜒曲折的巷道形成。
3.2 古鎮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
在蕩口古鎮能看到較為傳統的鄉土民居的特點,主要的營造分類有木作、瓦作、石作,其中木作包含的范圍較廣,有大木作、小木作。大木作是指建筑的梁架結構,是建筑的骨骼。小木作一般有門窗、欄桿、掛落等,是起建筑裝飾作用的構建,一般不起承重作用。瓦作以磚、瓦為主,如屋頂、墻面、門樓、花窗等。石作有地鋪、牌坊、石橋等。
古鎮中還留有零星的木工,通過與師傅的交談了解到,古鎮的木作結構普遍為圓作,因其加工簡單、省材料,一般民居中普遍使用。在古鎮中找到了一間醬作,其結構有代表性,邊貼內四界加前后廊各一界,進深六界,中脊柱落地,左右各為雙步。其雙步下并未鑲嵌楣板,做法較簡單,雙步與步柱連接處以梁箍柱的做法,在柱上端開膽口仔,對應的梁端挖孔,套在柱子上,梁端出頭,同時梁上端應留連機口并留膽,以架桁條與連機。其金童柱與山界梁連接做法亦相同,脊柱與雙步連接用聚魚榫做法,廊川與步柱之間為榫卯的形式插接,廊川一段做榫頭,步柱做榫眼,并且交接處做吞肩做法。正貼的柱徑比邊貼要稍粗些,其中柱不落地成抬梁式,其余與邊貼幾乎相同,這樣的結構在古鎮中大量存在。
由于條件有限,對于古鎮中的瓦作、石作了解有限,但這一些傳統營造技藝被保留下來,使修復的古建有真實感,有歷史深度,并富有地域特色,并且對將來古鎮的修建改造有指導性的作用。
3.3 新舊生活方式相互融洽
保護古鎮更應當以“人”為中心,考慮古鎮居民以前如何生活、將來將如何生活,改造后的古鎮如何能保持人氣,這些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古鎮建筑在修復、更新的同時,新的生活方式融入其中,這大大地改變了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產方面,當地的居民將一層店鋪作為商鋪出租或自營特產,一方面解決了收入問題,另一方面有助于地方特產文化的發展。在生活方面,道路的修整、水系環境的整治、植物綠化、現代化的生活條件,給予了原住民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使原住民愿意繼續在古鎮中生活下去。目前蕩口古鎮依然能看到很多原住居民在其中生活,說明新舊生活方式已經相容,這種新舊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的方法也是目前古鎮開發中常常考慮和關注的問題。
4 結語
在一種新的社會發展環境下對古鎮的更新與保護更多地需要結合古鎮的文化、場地的輻射效應、對區域經濟影響等,對保護與更新有更多目的性的規劃,這些趨勢也將影響古鎮保護與更新的功能方向。
參考文獻
[1]無錫經濟委員會,無錫縣鄉鎮企業管理局.無錫縣工業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無錫太湖文史編纂中心.梅里志·泰伯梅里志[M].北京:中國文化史出版社,2005.
[3]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尹盛平.史記:周本紀[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9.
[5]雍振華.江蘇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6]馮賢良.太湖平原的環境刻畫與城鄉變遷:1368—191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