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曌 羅小康 楊興洪
★基金項目:“2018年中喀研究院招標項目資助”和“2017年貴州省國內一流學科農林經濟管理建設項目(編號:GNYL[2017]002)資助”;“2017年度貴州省國內一流學科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學科群建設項目(編號:GNYL[2017]005)資助”和“2018年度貴州大學管理學院“大數據管理創新理論方法及其應用”專項課題”(2018-2020)。
摘要:鄉村振興的一個目標在于提升城鎮化水平。在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通過資源集聚形成的旅游產業具有輻射作用,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因此開展旅游扶貧是完成脫貧目標的有效途徑。本文先分析了旅游扶貧與城鎮化的耦合協調性,再此基礎上分析電商扶貧與旅游產業的互動效應,最后得出結論,即電子商務有助于推動地區性旅游產業發展,有助于實現區域城鎮化,三者是一個耦合協調發展的動態系統。因此在促進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旅游扶貧的作用,同時注重電子商務在推動旅游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促進三者耦合協調發展才能更好的推進城鎮化進程。
關鍵詞: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城鎮化、協調發展
1、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20世紀90年代我國出現了一些專業的旅游網站,電商形式的旅游業正在不斷發展開來。旅游的六大要素在促進旅游地區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作用日益凸顯,對旅游地區社會經濟,生態建設,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了十分明顯的積極作用。電子商務的扶貧模式屬于精準扶貧模式下的一種,電商對于發展農產品網絡銷售,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
西南地區是我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雖然經濟發展落后,但是卻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近年來,旅游扶貧正在以強大的市場優勢、新興的活力、強勁的造血能力和巨大的市場帶動作用、成為我國貧困落后地區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不可缺少的力量。[1]另一方面,充分結合“電商+產品”這一模式,將多個產業與電商發展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規模的電商發展的產業事態,有助于解決好西部地區旅游發展中的特色產品銷售問題。
國內關于旅游扶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朱晶晶、陸林(2005)[2],胡明文,王小琴[3](2010)等對旅游扶貧的相關發展協同機制進行了研究,指出需要重視旅游扶貧的經濟效益惠及到貧困人口、并且要完善保障、運行、受益、協調機制促進貧困人口從中得到發展的機會。李佳、鐘林生[4]等(2009)研究了旅游扶貧的機制;李益敏、蔣睿(2010);秦遠好、馬亞菊(2016)[5-6]研究了旅游扶貧的影響因素;李志勇[7](2013)研究了旅游扶貧的戰略對策;郭舒[8](2015)等基于產業鏈視角研究了旅游扶貧的效應問題;鄧小海、曾亮[9](2015)以及李佳、田里[10](2017)等研究了精準旅游扶貧問題;鄧小海[11](2016),王兆峰[12](2011)研究了旅游扶貧參與主體利益之間的關系。
旅游扶貧在學術界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題。旅游扶貧在帶動落后地區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好電商在旅游產業扶貧中的作用并實現長期效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2、研究概況與分析
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不斷擴展開,大量的優質農產品能夠實現遠銷,這得益于當地電商平臺的構建,也可從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找到答案。本文在進行旅游產業發展與城鎮化耦合協調關聯分析時,將旅游扶貧這一目標歸屬到旅游產業發展的內涵中,分析旅游產業與城鎮化耦合機制的過程也是分析旅游扶貧與城鎮化的耦合協調機制的過程,分析這一耦合協調機制的過程便包含了電商發展的內涵。
2.1 研究區域概況
貴州是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是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劃分出14個人均純收入低于2676元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收入水平僅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有521個縣列在全國綜合排名最低的600縣之內,占86.8%。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事業的“主戰場”,十八大以來,貴州省實現了670萬人的減貧工作,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21.3%下降到2018年的7.75%。
2.2 電商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
游客旅游時會選擇性地購買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同時也促發孕育了電商扶貧的新模式。因此農產品電商與旅游產業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交互性。從電商對旅游業的促進角度來看,電商有以下幾點作用:
1)電商促進旅游營銷渠道,支付方式以及服務水平提高
由于我國電商發展起步較晚,旅游電商發展模式仍在不斷優化。游客的食宿行,游購娛都與網絡聯系得更加密切,用戶通過手機便能解決以上六個方面較多的問題,這也是電商發展與互聯網發展帶來的便利。同時這引發了新的營銷渠道,改變了傳統的錢貨交易模式與支付方式,縮減了交易過程中的諸多成本,也有利于提升產品供給行業的服務水平。
2)有利于旅游產品與信息服務的對外宣傳
與以往的產品宣傳渠道不同,電商模式之下的旅游產品與服務只需要結合大數據信息平臺和互聯網技術,就能將宣傳的力度與范圍迅速擴大,并且長期保持著一定的效果。旅游品牌借助宣傳媒介連接了潛在的旅游消費者,當其變成實質性的消費者時則產生了經濟效用,促進旅游地經濟總量提高。在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基礎上,宣傳得當將會吸引來大批游客,鄉村旅游才有了大量的消費者,旅游精準脫貧的目標才能更快實現。運用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渠道進行旅游產品形象宣傳有關的風景與特色,有利于產品銷售,也有利于旅游產品的塑造,不失為一條鄉村旅游市場發展的路子。
3)旅游電商發展將有利于引導形成未來式的智慧旅游模式
通過大數據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等,游客能以更加便利的形式獲取到旅游目的地包括旅游資源,旅游特色產品與服務的一切信息,從而形成一定的旅游感知,促發旅游消費動機最終實現旅游消費。智慧旅游將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新模式,通過構建高效的信息化服務體系整合旅游資源形成新的體驗式服務,增強游客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帶給游客更加深刻真實的旅游體驗。如此一來,智慧旅游便需要電子商務平臺的大力支持,以此連接旅游供給側與旅游產品與用戶需求側,實現供給滿足需求,實現旅游經濟發展,
4)通過對貴州省旅游產業與城鎮化的耦合協調發展有關文獻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可以得知:第一,旅游產業經濟發展與城鎮化發展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交互耦合性,長期來看,二者之間的關聯耦合性是不斷加強的趨勢。第二,貴州省旅游產業與城鎮化的耦合協調類型主要處于中度失調和嚴重失調的區間,且協調度水平不是穩步上升,有一定的時序差異,第三,近年來貴州省旅游產業的發展指數高于城鎮化發展指數,即城鎮化滯后型的發展狀態,雖然二者的耦合協調度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旅游產業的帶動能力在當前時期不足以引導城鎮化水平提升。
3、現狀、問題與對策
3.1 現狀及問題
可以看出,貴州旅游扶貧與城鎮化存在著耦合性,二者之間本應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狀態,但是目前尚未實現真正的互動發展。旅游業綜合服務水平需要加以提高,以電商為特點的電商扶貧需要充分把握好旅游扶貧帶來的潛在機會,做好自身的宣傳,以期從旅游中帶動一批農戶實現特色農產品銷往游客群體中。
但是需要看到電商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才能更好的實現電商與旅游結合,旅游與城鎮化相呼應的協調發展局面。
1)旅游產品更新緩慢,服務項目單一化較重。從實際調研結果來看,調研選取的景區中,多數經營戶對游客推出的旅游產品或服務類型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各種類型游客的消費需求,旅游產品往往是周而復始的進行生產,并未有經常性的小創新,長期下來,游客就會對該類產品產生從熟悉到淡化的印象,認為其產品與其他地方的并無差別,從而縮減了旅游產品的消費與購買量,這是不利于旅游經濟發展的,旅游經營戶也難以獲得增長性持續性的經濟收入。
2)旅游消費中的信任危機時常發生,游客的滿意度降低。在進入景區旅游后,在其周邊進行餐飲食宿消費時,往往會出現欺客宰客的現象。在旅游景點周圍的交通站點也常出現類似情況。嚴重的損壞了游客對旅游景點的好感。降低了游客的體驗度,從心理憧憬轉為心理排斥,這種感覺落差嚴重的影響對當地旅游體驗的認知,破壞了旅游景點的宣傳形象,無形中減少了游客量和消費量。
3.2 對策建議
1)貴州省面對的脫貧攻堅任務仍然是十分艱巨的,在開展旅游扶貧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本省的生態自然資源優勢,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扶貧開發模式是貴州省實現全面脫貧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要發展好旅游產業強化其扶貧功能,必須立足于本省的資源優勢,強化資源優勢的意識,樹立綠色健康的發展戰略,做好旅游資源開發工作,這是發展旅游經濟的首要步驟。
2)旅游產業發展能夠起到有效的扶貧脫貧作用,但是目前其影響效果與范圍還有待提高,雖然旅游產業與城鎮化之間存在著耦合協調的機制,并且耦合協調水平也在逐漸增長,但是這并不代表二者之間是直接線性相關的關系。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不應單純的考慮資源問題,從長遠來看還應該注重旅游社區與旅游系統的建設,充分發揮系統優勢打造覆蓋全方位的現代旅游產業,只有這樣旅游產業才能產生更強的溢出效應和扶貧作用。
3)加大旅游扶貧項目資金投入,讓建設資金能夠推動旅游經營體進行產品與服務創新,不斷推出新的產品,給游客帶來多樣性的選擇與體驗,從而實現旅游消費總量提升。
4)整頓內部經營形象,以良好的宣傳與周到的服務促進旅游質量提升。即使是資源特色不夠突出的地方,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再結合人性化的服務與體驗,加之多元化的旅游產品供給,也能給游客帶來良好的旅游體驗,還能吸引其二次旅游并產生連帶作用吸引來更多的游客。
因此,電商在旅游扶貧中的作用不斷凸顯,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應加強監督管理,同時需要多平臺運營模式進行創新。使電商依附旅游扶貧獲得發展,以電商助力旅游經濟建設,以旅游經濟推動區域城鎮化建設,實現電商、旅游、城鎮化三者有效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潔平.深化旅游扶貧助力鄉村振興[N].中國旅游報,2017.12.25
[2] 朱晶晶,陸林,朱桃杏.基于運行機制的旅游扶貧支持系統和開發模式[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1(4).
[3] 胡明文,王小琴.生態旅游扶貧開發的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探討—以興國縣天鵝湖社區為例[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0,9(4).
[4] 李佳,鐘林生,成升魁.中國旅游扶貧研究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56-162.
[5] 李益敏,蔣睿.怒江大峽谷旅游扶貧研究[J].人文地理,2010(6):131-134.
[6] 秦遠好,馬亞菊,等.民族貧困地區居民的旅游扶貧影響感知研究——以重慶石柱縣黃水鎮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41(8):74-82.
[7] 李志勇.欠發達地區旅游扶貧戰略的雙重性與模式創新[J].現代經濟探討,2013(2):37-41.
[8] 郭舒.基于產業鏈視角的旅游扶貧效應研究方法[J].旅游學刊, 2015,30(11):31-39.
[9] 鄧小海,曾亮,等.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精準識別研究[J].生態經濟,2015,31(4):94-94.
[10] 李佳,田里.連片特困民族地區旅游精準扶貧機制研究—以四川藏區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6):116-121.
[11] 鄧小海. 旅游精準扶貧理論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6.
[12] 王兆峰. 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張曌,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羅小康,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為農村區域與發展;
通訊作者:楊興洪,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業保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