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常見疾病且病發率高,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觸摸患者腹部可以明顯感受到腫瘤病灶,腫瘤體積較大稱為巨大子宮腫瘤,臨床癥狀為紅細胞多、白帶多、子宮出血,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可引發排尿困難,危及生命健康。傳統治療以開腹為主,盡管治療效果良好,但具有局限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傳統開腹手術過程中,內臟暴露與空氣接觸,手術時間越長手術風險越高,并發癥發生率越高。為提高治療效果,本院提出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方法,作為一種新型手術方法對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效果顯著,成為本文研究重點。選擇本院2015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巨大子宮肌瘤患者86 例作為研究樣本,分析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巨大子宮肌瘤患者86 例作為研究樣本,根據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3 例。研究組患者年齡30~60 歲,平均年齡(45.8±5.3)歲;生育次數1~2 次,平均生育次數(1.6±0.4)次。對照組患者年齡28~61 歲,平均年齡(46.7±6.3)歲;生育次數1~2 次,平均生育次數(1.5±0.2)次。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確診為巨大子宮肌瘤;②患者無并發高血壓、糖尿病疾病、無盆腔和子宮惡性病變患者;③無手術禁忌證,患者均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血管疾病;②敗血癥患者、子宮惡性病變患者;③心律失常病癥,治療依從性差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治療?;颊弑3制脚P位,于患者恥骨聯合上橫切口或下腹部正中切口,對患者進行逐層開腹,按照順序對雙側子宮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峽部進行鉗夾、實施切斷并進行縫扎,且分離闊韌帶,隨后將膀胱返折腹膜剪開,對膀胱實施下推;分離膀胱宮頸疏松組織,按照順序對骶韌帶、主韌帶以及子宮動靜脈實施鉗夾、切斷和縫扎,將陰道后穹窿切開,沿著宮頸,將陰道壁以環形使用大彎剪將其剪開,而后將子宮完整切除,隨后使用1 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陰道斷端。
研究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颊呷“螂捉厥徽归_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做好術前消毒清潔,在臍孔上側1~3 cm 切長度約1 cm 切口,放入腹腔鏡。下腹兩端分別行直徑5 mm 穿刺孔,下腹中心恥骨聯合交界位置行第4 操作孔,直徑約5 mm。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腹壓控制在13 mm Hg(1 mm Hg=0.133 kPa)。探測患者盆腔情況,電凝阻斷子宮雙側圓韌帶、輸卵管峽部、卵巢韌帶;另一端行相同操作。子宮膀胱腹膜反折位置打開后下推膀胱,子宮頸暴露后,鉗夾子宮并牽出陰道。切開宮頸陰道黏膜,由膀胱和直腸宮頸縫隙分割,阻斷主韌帶、雙側宮髂韌帶、子宮動靜脈并縫合。腹腔鏡置入子宮粉碎器,子宮和肌瘤等組織粉碎后取出,逐一縫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效果、治療滿意度。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腹腔感染。療效判定參考文獻[1],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颊叩闹委煗M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量表進行,分為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倽M意度=(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4.6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7.67%高于對照組的72.0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滿意度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67.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n(%),%]
子宮肌瘤是并發于子宮肌層的腫瘤,是子宮肌細胞過度生長,包裹生成的腫瘤,這種腫瘤多為良性,稱為子宮肌瘤,屬于平滑肌瘤。一旦惡變轉為子宮肉瘤即為惡性腫瘤。各位置的腫瘤、不同大小的腫瘤會有明顯癥狀,例如:黏膜下子宮肌瘤導致陰道不規則出血。中年人群子宮肌瘤發病率高,臨床癥狀為子宮出血、陰道分泌物多、腹部腫痛,給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巨大子宮肌瘤具有解剖特征,手術過程中病灶剝離困難,因而需要選用整體式子宮切術。醫護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保證手術操作順利[2]。針對該病治療以開腹切口為主,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不過,手術過程比較機械化,可能存在手術損傷、身體創口,不利于患者對美感要求且容易引發大出血,手術風險高[3]。開腹手術過程中,內臟暴露與空氣相遇,手術時間越長手術風險越高,并發癥發生率越高,還可能造成后期感染。伴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微創手術逐漸得到了推廣應用,并且有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臨床證明,該手術方法創傷小、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少、對患者機體損傷小,有助于快速恢復[4]。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是腹部子宮切除術衍生物,在上世紀末引進了腹腔鏡輔助陰道子宮切除術[5]。在發達國家醫院治療中,腹腔鏡輔助手術利用率只有8%。當陰道子宮切除術禁忌時,腹腔鏡輔助陰道子宮切除術成為腹部子宮切術有效取締方案[6]。臨床實踐證明,陰道子宮切除術與腹腔鏡輔助陰道子宮切除術對患者的住院時間、術后病發率有直接影響[7-9]。
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84.63±11.25)min、出血量(118.47±37.82)ml、排氣時間(23.54±9.97)h、下床活動時間(1.74±0.52)d、住院天數(5.27±1.10)d 均優于對照組的(125.63±12.32)min、(145.20±44.51)ml、(47.20±12.60)h、(3.98±0.52)d、(7.80±1.50)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4.6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7.67%高于對照組的72.0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滿意度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67.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宮肌瘤臨床癥狀:月經量增多、周期短、經期延長、大量血塊、貧血。例如:肌瘤增大,子宮壓迫膀胱出現尿頻、尿急;壓迫直腸導致排便困難[10]。同時,腹痛與腹脹癥狀明顯。患者需及時處理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臨床工作中,如果子宮肌瘤有關癥狀對生活影響較大且肌瘤增長快速,首先給予針對性處理。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主要應用在子宮體積小于孕12 周患者,一旦過大則需選用開腹手術。隨著腹腔鏡設備水平的提高,手術指征越來越廣,因而應用到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手術切口小、損傷小、無組織粘連現象[11]。手術過程中,醫生可通過腹腔鏡掌握分離子宮韌帶與子宮動靜脈等組織,避免輸尿管受損,手術時間短且安全、效果良好[12]。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該手術方法對醫生技術要求嚴格,掌握解剖結構、雙極電凝、超聲刀使用,才能保證減少出血量、節約手術時間。相對于傳統治療方法,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皮下氣腫、腹腔感染、臟器損傷等并發癥率低,效果良好[13]。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可減少手術時間,患者能夠盡早下床活動,早日出院幫助減輕家庭負擔,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