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衛生事業不斷的發展,傳染病得到控制,嬰兒死亡率降低,人民平均壽命延長,心血管疾病逐漸成為常見病,并且出現不斷增長趨勢,每年約有300 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血管疾病被醫務人員密切關注,其現在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重要的一類疾病[1]。發病人群以 35~55 歲的男性為主[2]。醫學研究已經證明,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過程中高脂血癥是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同時高脂血癥與高血壓一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3]。對于高脂血癥不及時進行干預與治療會導致機體出現嚴重的病理變化。血流變是指血管內血液進行流動和變形的規律,可體現出機體的生理及病理的變化[4],因此血流變檢測對心血管疾病的輔助診斷有很大幫助。所以,加強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及時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才可以更好的控制此病的進展,延緩患者生命。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過血脂與血流變學的檢測指標分析心血管疾病的血脂與血流變學特點,現將檢測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循環內科收治的6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另選取本院體檢中心健康體檢者60 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30~60 歲,平均年齡(52.42±7.48)歲。對照組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齡33~65 歲,平均年齡(51.48±6.1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晚飯后不再進食,空腹12 h 后,于次日清晨進行采集靜脈血液2 管,一管為無抗凝劑的真空采血管,使用離心機對無抗凝劑的血進行血清分離,取得的血清使用本院新引進的貝克曼58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血脂檢測,檢測的血脂項目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體蛋白 (APOA1、APOB);另一管為含肝素鋰抗凝的綠帽真空采血管,使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SA6900 進行檢測,血流變的檢測項目為紅細胞的聚集指數、血漿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脂指標(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脂蛋白B、載脂蛋白A1)水平及血流變指標(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膽固醇(5.41±0.69)mmol/L、甘油三酯(1.41±0.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65±0.71)mmol/L、載脂蛋白B(1.07±0.03)g/L均高于對照組的(4.73±1.05)mmol/L、(1.27±0.34)mmol/L、(2.65±0.71)mmol/L、(1.04±0.02)g/L,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27±0.29)mmol/L、載脂蛋白A1(1.14±0.15)g/L 均低于對照組的(1.57±0.08)mmol/L、(1.25±0.24)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流變指標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分別為(21.39±0.56)mPa·s、(21.39±0.56)mPa·s、(5.09±0.46)mPa·s、(2.36±0.98)mPa·s、(6.45±1.02),均高于對照組的(19.82±0.59)mPa·s、(5.45±0.62)mPa·s、(4.18±0.52)mPa·s、(1.52±0.85)mPa·s、(4.74±1.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血流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流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我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變及飲食習慣的變化,導致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不斷上升趨勢,同時,隨我國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斷增加,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其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5]。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原發性高血壓,還有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糖尿病等,還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長期吸煙,血液粘稠、免疫力低下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應該注意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增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強體質,適量的體育鍛煉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減少患病幾率。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不僅會使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同時會增加心理負擔,嚴重的患者會使生命受到危害,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病后應及時到醫院明確病因,對病因進行系統的治療,對癥用藥。想要明確的診斷心血管疾病,這就需要做一些輔助檢查,如血脂、血流變、血尿常規及心電等,血脂及血流變檢測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實用性。血脂是血清中各類脂質的總稱,血脂的來源有外源性及內源性之分,血脂的成分十分復雜,主要包括游離膽固醇、膽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糖脂、非酯化脂肪酸等,其中血漿中最多的為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是血脂檢測中的兩項指標重要,雖然血脂占全身脂類極少的部分,但是血脂的檢測可以反應出人體內脂類的代謝狀況,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高血脂關系密切,所以定期對人體進行血脂檢測對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意義重大。血流變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許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及科研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心血管方面,因此,血脂和血流變學的聯合檢測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本院的血脂檢測項目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載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脂蛋白A1,血流變學檢測項目包括全血的高中低切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血漿粘度。其中高膽固醇血癥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甘油三酯增高可誘發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引起甘油三酯增高的主要因素與長期酗酒、大量吸煙、過度肥胖、飲食習慣不良有關。在冠心病出現臨床癥狀之前血粘度及血脂增高、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可損傷動脈內膜,引起內膜炎癥反應,而高密度脂蛋白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以及保護心血管的作用[6-9]。因此低密度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脂類危險因素,是臨床用于控制病情發展和監測降脂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傊?低密度脂白蛋膽固醇如果降低,可延緩、控制形成冠心病。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將膽固醇從肝外組織轉運到肝進行代謝,又稱為膽固醇的逆向轉運,機體可通過此機制將外周組織中衰老細胞膜中的膽固醇轉運至肝代謝并排出體外,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有保護性蛋白之稱[10-12]。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異常的同時往往會有血流變的異常。全血高、中、低切粘度是血液的重力學性質,粘度越高,流變性越小,血液的粘滯度越高,造成微循環惡化并發生病變[13]。紅細胞聚集指數升高是指紅細胞膜的性質結構異常,紅細胞發生形態改變,通過血管發生困難,導致低切變率下血液粘滯度上升,血液流變變慢[14]。臨床上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常見紅細胞聚集性增高,對上述幾種疾病進行評價時應用紅細胞聚集指數意義重大[15]。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與高脂血癥、高粘血癥關系密切,高粘血癥是高脂血癥的參考指標中的一項[16],因此聯合血脂和血流變檢測,可使心血管疾病診斷準確率提高。根據宗雪蓮[7]相關研究指出,心血管患者通過血脂檢驗后,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載脂蛋白B 水平與健康受檢者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脂檢測在心血管疾病臨床應用中提有效的依據。此次研究結果顯示中,觀察組患者的總膽固醇(5.41±0.69)mmol/L、甘油三酯(1.41±0.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65±0.71)mmol/L、載脂蛋白B(1.07±0.03)g/L均高于對照組的(4.73±1.05)mmol/L、(1.27±0.34)mmol/L、(2.65±0.71)mmol/L、(1.04±0.02)g/L,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27±0.29)mmol/L、載脂蛋白A1(1.14±0.15)g/L 均低于對照組的(1.57±0.08)mmol/L、(1.25±0.24)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分別為(21.39±0.56)mPa·s、(21.39±0.56)mPa·s、(5.09±0.46)mPa·s、(2.36±0.98)mPa·s、(6.45±1.02),均高于對照組的(19.82±0.59)mPa·s、(5.45±0.62)mPa·s、(4.18±0.52)mPa·s、(1.52±0.85)mPa·s、(4.74±1.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宗雪蓮[7]研究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準確的診斷高脂血癥,積極有效治療高脂血癥,對降低血液粘滯度、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重大的意義。
綜上所述,血脂和血流變學檢測在在心血管疾病的診斷、預防和臨床應用中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