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力
老年人群在正常情況下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狀況,在強大外力或自身因素作用下出現骨折現象。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老年骨折類型[1]。而由于受到老年人群手術耐受性和現代臨床醫療技術的影響,在傳統的臨床治療中主要選擇保守方案進行治療。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種臨床上應用于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病癥的有效方案,這種手術方案在目前臨床上被證實能夠獲得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應用經皮椎體成形術時機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2,3]。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國內諸多學者都認為應當盡可能選擇早期手術方案進行治療,所以在實際治療中應當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進行病癥分析,并明確患者的個體狀況,這樣才能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進行治療,以達到優化治療效果[4]。本次研究中,探究將經皮椎體成形術應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治療中的效果,評價其臨床治療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8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新鮮不愈合患者30 例,骨折時間<3 周;陳舊不愈合患者30 例,不愈合患者時間8~24 周。將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2 例,女18 例;年齡45~62 歲,平均年齡(51.4±10.1)歲。實驗組患者中男13 例,女10 例;年齡44~63 歲,平均年齡(52.1±1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保守療法進行治療。患者入院后給予口服鎮靜止痛藥物,并在損傷椎體位置放轉置矯形復位枕,升高枕墊直至患者可耐受。患者在治療期間可轉移至硬板床,其目的是訓練腰背功能,保持腰部拱上,并維持數秒后緩緩放平,50 次/d,治療10 d 后觀察壓縮恢復情況,并在治療15 d 后在得到醫師允許后于患者后背佩戴脊柱支具可進行下床活動。
1.2.2 實驗組 患者采用經皮椎體成形術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保持仰臥位,在進行穿刺時入針點,應當選擇與患者正位透視影像上椎弓根外側外緣進行穿刺,在穿刺過程中應當保持指向椎體下緣并保持足夠橫向角,這樣能夠保證患者的骨水泥注入效果良好,使骨水泥均勻分布于椎體中央并向兩側擴散。同時選擇骨水泥拉絲期進行注射,在透視期間應當證實骨水泥已經填充滿或存在滲漏風險時停止注射,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患者骨折位置對位和對線滿意且無痛感,胸腰椎功能完全恢復為顯效;骨折位置有輕微痛感,四肢動能恢復良好為有效;骨折位置有明顯痛感,四肢功能仍不能正常使用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疼痛程度、Cobb 角 采用VAS 評定患者的疼痛程度,VAS 共1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其中顯效17 例,有效11 例,無效2 例;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0.00%,其中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12例。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VAS 評分及Cobb 角比較 對照組患者VAS 評分為(5.6±1.3)分,Cobb 角為(17.4±4.2)°;實驗組患者VAS 評分為(2.1±0.6)分,Cobb 角為(10.6±3.0)°;實驗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Cobb 角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VAS 評分及Cobb 角比較()
表2 兩組VAS 評分及Cobb 角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臨床上的常見疾病,這種病癥多發于老年人群,并且主要以女性患者為主[5]。患者在發病后會出現有骨量減少而導致的骨脆性增加,患者一旦受到外力損傷,就有可能導致其發生全身性骨骼系統疾病。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在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屬于一種廣泛發病的老年骨科疾病,患者在發病后主要表現為棘突腫脹、背痛瘀斑為主要特征,老年患者在發病后其機體功能較差,多數患者都無法耐受手術癥狀,所以在目前臨床上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均采用保守方案進行治療[6]。但在近年來部分臨床研究中表明[7],保守治療方案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控制,但這種方案依舊屬于一種非創傷性方案,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無法進行有效控制,并且部分狀況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骨質丟失,影響患者的康復。并且在保守治療期間,患者需要保持長時間的臥床休養,這會大大降低患者日常運動量,對于身體狀況較為衰弱且骨量丟失嚴重的老年患者來說,這種治療方案很容易引起骨折愈合困難,并加重其骨質疏松狀況[8]。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往往表現為椎體內裂隙形成,而在影像學表現上可見椎體內部缺血壞死,導致這種狀況發生原因主要是患者椎體內的正常血供和應力傳導受到破壞,進而提示患者發生骨壞死狀況具有較低的特異性不會出現于急性椎體骨折中[8]。而若患者在初發疾病時應用骨水泥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較差,多是由于患者的血供還尚未完全阻斷,導致患者裂縫存在較少,無法使骨髓泥充分滲透。但如果患者的血供狀況完全壞死,而患者外圍骨膜包裹度較好,并且患者的骨水泥可通過椎體內裂隙進行滲透,具有較好的鎮痛效果和治療價值。而假關節在椎體內冠狀面上貫穿左右,如果其內部處于低壓狀態,能夠使工作管路無論在何種狀況下,都能夠使骨水泥進入假關節內部以達到優質的左右對稱效果,這也是老年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方式[9]。同時在應用骨水泥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能夠有效改善椎體神經組織對疼痛的敏感度,進而降低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疼痛狀況,對于改善患者手術耐受性來說有積極意義。
在趙桂斌等[10]的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應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進行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優于對照組患者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其研究中并未對患者治療后的VAS、Cobb 角進行分析,無法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量化評價,而在本次研究中將其進行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總體而言兩次研究在進行時其患者的納入樣本較少,均屬于小樣本研究,所以想要對研究效果進行進一步完善還需要通過增加樣本量的方式,這樣有助于明確治療方案對大樣本患者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工作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采用經皮椎體成形術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其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狀況,降低骨水泥滲漏風險,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