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香
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治療過程中常使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進行治療[1],但是實際操作中患者病變復雜,出血事件發生率較高,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體內的凝血因子水平也會隨著發生變化,導致凝血功能紊亂[2]。本文對本院住院治療的392 例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情況進行策略分析,并深入探討替格瑞洛序貫氯吡格雷對其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自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住院治療的392 例行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的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96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02 例,女94 例;年齡52~76 歲,平均年齡(69.34±6.20)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06 例,女90 例;年齡52~76 歲,平均年齡(71.76±6.6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一次性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300 mg 和替格瑞洛片180 mg,或術前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 和替格瑞洛片90 mg/次、2 次/d,連續服用時間>3 d。
1.2.1 對照組 患者術后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和替格瑞洛片治療。患者術后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替格瑞洛片90 mg/次、2 次/d,連續服用12 個月。
1.2.2 觀察組 患者術后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和替格瑞洛序貫氯吡格雷治療。在術后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和替格瑞洛片90 mg/次、2 次/d,連續服用6 個月;之后改為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 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停用替格瑞洛片24 h 后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300 mg,次日繼續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 mg/d。連續服用6 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主要、次要心血管終點事件及出血發生情況。主要心血管終點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腦卒中。次要心血管終點事件包括再發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支架內血栓、靶血管血運重建(TVR)。出血情況包括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皮膚黏膜出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9、12 個月的主要心血管終點事件發生率及次要心血管終點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9 個月的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2 個月的出血發生率6.63%(13/196)明顯低于對照組15.31%(30/1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表3。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主要心血管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次要心血管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出血發生情況比較 [n(%)]
糖尿病與冠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存在密切關系,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粘附性升高后易出現凝血功能障礙[3],而后導致C反應蛋白(CRP)升高,易激活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從而引發血栓和出血風險增加[4]。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9、12 個月的主要心血管終點事件發生率及次要心血管終點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9 個月的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2 個月的出血發生率6.63%(13/196)明顯低于對照組15.31%(30/1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術后3 個月內均處于支架內血栓高發期,此時采用替格瑞洛進行強化抗血小板治療[5];而在術后3 個月后支架內血栓風險明顯下降,此時采用氯吡格雷既可進行起到抗血小板治療的效果,又可降低患者的出血風險。
綜上所述,行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的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和替格瑞洛序貫氯吡格雷治療后可明顯減少出血的發生,改善心血管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