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滲透性增加,反應性擴張造成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病程>6 周者稱為慢性蕁麻疹[1-3]。從中醫角度來看,該病屬于“癮疹”范疇,與肝郁不舒和風邪外侵有著直接關系[4],引發因素與陰血不足和氣血損耗存在相關性。臨床常選擇西醫單獨治療,主要采用口服抗組胺藥進行治療,治療效果不理想,癥狀易反復[5]。本科采用了自擬蕁麻疹湯聯合枸地氯雷他定方對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7 年1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120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治療組男27 例,女33 例;平均年齡(37.5±6.3)歲;平均病程(2.3±1.3)年。對照組男 28 例,女32 例;平均年齡(36.5±6.2)歲,平均病程(2.2±1.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診斷標準[6];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病程均≥6周,同時患者2周內未接受過糖皮質激素、抗膽堿能類藥物以及抗組胺類藥物治療。
1.3 排除標準 ①患者合并有其他嚴重內科慢性疾病,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存在功能嚴重障礙;②妊娠以及哺乳期婦女;③對枸地氯雷他定過敏者或不能耐受中藥味患者[7]。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枸地氯雷他定片(揚子江藥業集團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38)口服治療,1 次/d,8.8 mg/次,連續服用4 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制蕁麻疹湯,處方為:黃芪25 g、炒白術15 g、防風15 g、荊芥15 g、石菖蒲10 g、香附15 g、當歸15 g、白鮮皮10 g、陳皮10 g、甘草10 g、桂枝10 g、枳殼15 g,將上述諸藥用小火煎,1 劑/d,分2 次服用,連續服用4 周。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療效標準》[8],采用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評定療效,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SSRI≥90%;顯效:SSRI 為60%~89%;有 效:SSRI 為20%~59%;無 效:SSRI<20%??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嗜睡、口干。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 個月后,治療組痊愈28 例、顯效21 例、有效7 例、無效4 例,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痊愈16 例、顯效13 例、有效17 例、無效14 例,總有效率為76.7%。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組發生輕度嗜睡、口干6 例(10.0%),對照組發生輕度嗜睡、口干4 例(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均不影響后續治療,停藥后癥狀緩解。
慢性蕁麻疹屬于I 型變態反應,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9,10],正常人IgE 處于穩定水平,血清中含量極低,患有變態反應性疾病時人體內IgE 水平會出現明顯升高。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蕁麻疹主要以抗組胺藥物治療為主,大多數患者依從性較差,治療周期較長,停藥后易復發[11]。
枸地氯雷他定主要由地氯雷他定與吡啶枸櫞酸二鈉鹽結合形成,為新一代H1受體拮抗劑,在體內快速代謝轉化為地氯雷他定,藥理作用為選擇性競爭抑制組胺H1受體及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生物利用度更高,能有效抑制炎癥初期及進展期多個環節炎性介質的釋放,減少嗜酸性粒細胞趨化、粘附和超氧化物產生緩解慢性蕁麻疹的相關癥狀等[12,13]。
慢性蕁麻疹屬中醫“癮疹”范疇,由于風邪侵襲人體、浸淫血脈、郁于肌腠所致,祛風止癢、益氣養血為主要治療方向[14-16]。蕁麻疹湯以當歸、陳皮等可以起到滋陰養血的效果,黃芪益氣固表[17],白鮮皮和香附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效果,甘草有疏散風邪之功效,配用枳殼和桂枝,達到消腫散結、除濕止癢的作用[18]。
綜上所述,蕁麻疹湯聯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獨使用枸地氯雷他定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