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繼發性病變累及周圍的組織、結構(如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從而出現的一系列與影像學改變相符的臨床表現的疾病[1]。依據所受累的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多分為頸型、椎動脈型、神經根型、脊髓型及混合型頸椎病。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v,CSR)是臨床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遠高于其他類型,約占60%~70%,主要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出或節段性不穩定或骨質增生、骨贅形成等刺激或壓迫椎管內或椎間孔處的神經根所導致的一種疾病[2]。頸痛、發僵和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且這種疼痛、麻木沿受累神經根的走行和支配區放射是本病主要的臨床癥狀。近年來由于生活、工作壓力的驟增,電子產品的推廣流行,頸椎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并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3]。目前關于該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作者在臨床上通過觀察桂枝加葛根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100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年齡20~62 歲,病程3 個月~4 年,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納入的臨床觀察對象均簽署了《患者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西醫診斷標準[2]:①最早出現的癥狀:頸痛、頸部發僵;②具有根型分布的麻木、疼痛的癥狀且疼痛、麻木多沿受累的神經根走行和支配區放射,可呈發作性、也可以呈持續性發作;③患側上肢有沉重感或抓握減退,有時會出現持物墜落的癥狀,晚期甚至出現肌肉的萎縮;④體征: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⑤影像學檢查:X 線或CT 檢查提示由于頸椎退行性變造成神經根周圍的骨質增生或椎間孔狹窄的表現;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提示神經根受壓,且與臨床癥狀基本一致。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0~62 歲;③病程3 個月~4 年;④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由腕管綜合征、肱骨外上髁炎等疾病導致的上肢疼痛、麻木者;②伴有嚴重椎管腫瘤、骨關節結核者;③患有血液系統疾病者;④患者既往有頸椎外傷史或手術史;⑤中途主動要求退出本試驗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選用桂枝加葛根湯加減治療。中藥如下:桂枝15 g、葛根30 g、白芍15 g、桑枝12 g、威靈仙12 g、川芎12 g、伸筋草12 g、全蟲6 g、炙甘草9 g、生姜9 g、大棗3 枚;文火水煎至100 ml,1 劑/d,早晚分服,連服10 d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
1.5.2 治療組 采用桂枝加葛根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桂枝加葛根湯加減治療同對照組,針刺選穴:百會、風池(雙)、頸夾脊穴(雙)、手三里(患側)、曲池(患側)、外關(患側)、后溪(患側)。具體操作方法:所選穴位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針灸針(中研牌)規格為0.35 mm×25 mm、0.35 mm×40 mm 的毫針刺入所選穴位,并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1 次/d,連續針刺10 d 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注:針刺風池時方向應朝向鼻尖方向進針。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采用頸部癥狀體征評分和VAS 評分觀察患者頸部和肢體功能,評分越低頸部和肢體功能越好。療效判定標準參照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頸部、上肢功能恢復正常,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頸部和上肢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略影響生活和工作;有效:臨床癥狀、體征較前有明顯改善,但仍需繼續治療;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高于對照組的7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部癥狀體征評分和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和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和VAS 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患者的頸部癥狀體征評分(2.1±3.2)分和VAS 評分(1.4±2.5)分均低于對照組的(3.8±4.4)、(2.4±2.3)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部癥狀體征評分和VA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部癥狀體征評分和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多根據其臨床癥狀將其歸入“痹證”、“項痹”的范疇,多認為其病因是由于風寒濕邪侵襲,痹阻經脈,經脈不通,津液失于輸布而發病。《素問·痹論篇》中指出“風寒濕三氣雜志,合而為痹也。”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首次提出“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該條文是對風寒濕邪侵襲太陽經脈癥狀的具體描述,現代醫家多根據此條文的描述認為桂枝加葛根湯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由于臨床上風寒阻絡證較常見,故臨床治療多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方中以葛根為君藥,用量較大,其性甘、辛,升陽解肌,生津潤燥,以緩解項背之急,是治療頸部不適的要藥。現代藥理對葛根的研究發現,其中含有的大豆苷元是葛根解痙的主要成分,葛根素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緩解痙攣[5]的作用;桂枝是治療風寒表證的常用藥,其性辛、甘、溫,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功效顯著;白芍性苦、寒,斂陰、和營、止痛,能緩解頸項部肌肉痙攣;生姜、大棗調和營衛;方中加用善于祛上肢風濕、利關節的桑枝及祛風、通絡、止痛的威靈仙、伸筋草;行氣、活血、止痛的川芎,再加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加強祛風通絡、行氣止痛之效。現代關于桂枝加葛根湯的藥理研究多認為此方具抑制炎癥、緩解疼痛[6]的作用,同時能促進局部水腫的吸收,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7,8]。
《素問·骨空論》中“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首次提出針刺治療頸椎病的方法。經多次實驗研究證實針刺可以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加快對頸椎生物動力學平衡的恢復[9]。從經絡循行來看督脈、太陽經及少陽經絡經過頸項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作者在臨床中多選用督脈、太陽經及少陽經脈上的穴位。督脈主一身之陽氣,選用督脈的百會、大椎穴,且頸夾脊穴與督脈相通,刺之以激發經氣、疏通氣血;風池為祛風要穴,屬足少陽膽經,刺之加強祛風通絡作用;后溪通于督脈,屬手太陽小腸經腧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刺之既可疏通太陽經脈之氣,又可通調督脈之經氣;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故選用手三里、曲池以調和經脈氣血;外關為手少陽經的絡穴,通于陽維脈,祛風通絡之效顯著。諸穴共用,以奏祛風通絡止痛、調和氣血之效。現代研究表明,針刺相關穴位有改善病灶局部組織循環,抑制促進炎癥吸收,緩解痙攣,降低周圍組織對神經根的壓迫[10]。
綜上所述,桂枝加葛根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針藥結合,融入中醫之特色療法,傳承中醫之瑰寶,明顯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是一種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確切的方法,故值得臨床進一步普及。由于本臨床觀察療程較短,未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會進一步深入研究,探尋該療法的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