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聳云
新生兒肺炎是嬰幼兒常見的臨床病癥之一,不僅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嚴重時會危及患兒的生命,新生兒由于自身器官發育尚不成熟,呼吸系統功能比較弱,如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極易出現敗血癥、心力衰竭或者呼吸衰竭的情況[1]。臨床上對于新生兒肺炎的治療以抗菌藥物為主,因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尚未有明確定論,其病癥在臨床治療中的方案多以臨床醫師的經驗為準[2]。所以,為了探討抗菌藥物對于新生兒肺炎治療的合理性,本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期間本院接收的66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針對不同抗菌藥物治療新生兒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期間本院接收的66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5 例,女31 例;年齡3~28 d,平均年齡(13.47±4.86)d。所有患兒經過臨床檢查與診斷,符合2011 年第4 版《實用新生兒學》中關于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為肺炎疾病;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心肝肺腎器官功能嚴重衰竭者;免疫功能障礙者;遺傳性代謝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者;先天性疾病者;合并其他病癥者。
1.2 方法 所有患兒在進行抗菌藥物治療前,需接受基礎治療,對患兒施以化痰止咳、低流量供氧,并保持患兒酸堿平衡[3];同時,對患兒進行藥敏實驗,其方法為:護士利用生理鹽水處理患兒口咽部位,將患兒口鼻處的分泌物清理干凈,選擇一次性無菌吸痰管從其鼻腔進行插管,深度為10~15 cm,在負壓吸引器的輔助下抽吸患兒痰液,將其作為研究標本,然后利用Walk Away 96 系統對采集的標本進行細菌鑒定與藥敏判定,根據臨床檢查和診斷,并結合患兒臨床資料,為患兒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對患兒施以治療[4]。
1.3 觀察指標 對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并對比患兒抗菌藥物的使用類型,治療方案以及不同治療方案的患兒痊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兒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66 例患兒共使用青霉素類藥物60 次,頭孢菌素類藥物76 次。不同抗菌藥物的詳細使用情況見表1。

表1 66 例患兒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次,%)
2.2 患兒應用不同抗菌藥物治療方案的痊愈時間比較 66 例患兒應用不同抗菌藥物治療方案主要分為3 種,分別為單一應用青霉素類,單一應用頭孢菌素類以及青霉素類聯合頭孢菌素類,三組患兒的痊愈時間分別為(4.86±1.30)、(4.80±1.28)、(4.92±1.22)d,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66 例患兒應用不同抗菌藥物治療方案的痊愈時間比較(,d)

表2 66 例患兒應用不同抗菌藥物治療方案的痊愈時間比較(,d)
注:與青霉素類聯合頭孢菌素類比較,aP>0.05;與單一青霉素類比較,bP>0.05
新生兒肺炎屬于重癥呼吸系統病癥,其發病率較高,主要臨床癥狀為呼吸加速,并出現憋氣、氣喘或者發熱的情況,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點,是致使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5]。臨床上將新生兒肺炎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吸入性新生兒肺炎和感染性新生兒肺炎,因此,在對患兒進行治療時,應首先明確其病原菌,再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給予其合適的抗菌藥物治療方案[6]。
根據相關文獻報道,單一應用抗菌藥物與聯合應用抗菌藥物在臨床治療效果上并無顯著的差異,而聯合用藥的目的多是為了緩解與治療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因此在選擇抗菌藥物時,必須根據患兒實際感染的病原菌進行制定治療方案,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型肺炎,可以靜脈注射青霉素;溶血性鏈球菌型肺炎可以利用青霉素、氨芐青霉素或者頭孢拉定進行治療[7];李斯特菌型肺炎可靜脈注射氨芐青霉素;而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可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因新生兒身體的特殊性,在臨床治療上應詳細檢查患兒的病原菌,明確患兒病原菌種類,并予以患兒藥敏實驗后,方可進行用藥;同時,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首先應考慮單一用藥方案,如效果不明顯或者患兒存在其他并發癥,方可考慮兩種抗菌藥物聯用的方案,避免在治療的過程中因為兩種抗菌藥物聯合使用或者廣譜抗菌藥物對患兒造成二次感染情況,出現難治性繼發感染,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并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在為患兒制定抗菌藥物使用方案時,應認真探討患兒病癥臨床特點與基本信息,如患兒出現肝功能或者腎功能損傷的情況,則不能使用抑菌性抗菌藥物進行治療;且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雖具有效性,但其藥物伴有腎毒性、耳毒性以及神經肌肉阻滯毒性等副作用,如使用不當會導致患兒出現中毒的情況,嚴重時會造成患兒永久性耳聾,因此,在新生兒肺炎的治療中較少應用此種類型抗菌藥物;而氟喹諾酮類藥物會對患兒身體中蛋白質合成時DNA 旋轉酶起到抑制作用,不利于新生兒骨骼發育,所以應慎用此類藥物。
況斌武等[8]研究中表明,112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抗菌藥物的主要類型為青霉素和頭孢菌素,在使用不同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時,其單一使用青霉素類、單一使用頭孢菌素類以及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聯用三種治療方案,在治療無合并癥患兒時,治愈時間分別為(4.91±1.34)、(4.85±1.29)、(4.83±1.31)d;在治療合并癥患兒時,治愈時間分別為(5.34±1.02)、(5.23±1.11)、(5.25±1.03)d,三組治愈時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對66 例患兒用藥情況進行分析可知,66 例患兒共使用青霉素類藥物60 次,頭孢菌素類藥物76 次。患兒應用不同抗菌藥物治療方案主要分為3種,分別為單一應用青霉素類、單一應用頭孢菌素類以及青霉素類聯合頭孢菌素類,三組患兒的痊愈時間分別為(4.86±1.30)、(4.80±1.28)、(4.92±1.22)d,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數據與況斌武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不同抗菌藥物對于新生兒肺炎的治療均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肺炎的臨床治療中,應用不同抗菌藥物的治愈時間相對一致,因此,需謹慎選擇合理的抗菌藥物治療方案,盡可能使用單一藥物治療,進而為患兒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